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国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的二维透视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国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的二维透视
时间:2018-05-29 15:03    点击:        作者:孙耀胜

       近年来,中小学学生自杀事件在媒体屡屡曝光,作为一名孩子家长,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和新闻,内心伤痛不已。这是为什么?作为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的孩子们为什么选择自杀这一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却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痛。是一时冲动,心理脆弱,生无可恋还是外界诱导,学者和专家的各种观点充斥媒体,无一例外,都是满怀痛惜之心,忧国忧民之情。客观地说,从上到下,从学校到家庭,还是比较重视的,对遏制中小学学生自杀现象的蔓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加强了心理疏导和生命教育的课程,适时减压,对预防学生自杀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甚至还有蔓延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小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选择自杀呢?

一、父母功利化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几乎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强加了太多家庭的期望,有的甚至是父母当年没有实现的期望。从小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在几个培优班赶场,到了小学,什么作文班、奥数班、英语班等又加了进来,在兴趣班和这些学业班发生矛盾的时候,兴趣班让位,一切都是为了成绩和分数。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什么做人的道理,家务劳动没时间教育,也不重要。孩子成绩好了,父母脸面光荣,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孩子成绩不好,父母面子无光,在老师、同事和其他孩子家长面前甚至抬不起头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只有拿起鞭子,强度更大地督促自己的孩子拼命的学习,“只要没学死,就往死里学”,至于孩子的睡眠,身体状况,心理问题、情绪波动,快乐与否都不是问题。当孩子想休息时,想放松时,想放弃时,总是一副过来人的口吻教育他们,“为了将来,为了找个好工作,现在辛苦是值得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辛苦十几年,幸福一辈子”等。

家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社会通常的成功标准在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条所谓的“成功之路”,几乎不去思考这条路是否适合孩子,是否是孩子想要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帜,以爱和责任的名义,包办着孩子从小到大的一切。这是中国家长共同的特征,社会都在感概,中国的家长累,中国的孩子累。就目前来看,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还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既然都累,为什么不改变这种 状况呢?可能有人会说,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家长不努力不抓紧不行啊。可是笔者认为,很多家长把责任都推给了社会,推给了学校和老师,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恐怕是为不公吧。如果父母是开明的,宽容的,不把名利看重,我们的孩子会学得这么苦,活的这么累吗?一旦孩子遭遇父母无休无止的粗暴指责、打骂和唠叨时,在孩子的身体已经非常疲惫时,心理的承受力和意志力就会崩溃,选择自杀来逃避和解脱。而每当孩子自杀后,父母必是伤痛不已,悔不当初。家是孩子的港湾,孩子在外学习了一天已经很累,回到家希望休息放松,需要父母的理解、鼓励和安慰,可是我们很多父母不是这样做的,不是减压,而是继续加压,看到孩子看会电视,玩会手机更是大发雷霆;对孩子生活关注的多,对孩子心理关注的少,也不注意教育和沟通方式,导致孩子逆反情绪严重,让孩子觉得成绩和分数比什么都重要,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与否,父母并不关心。容易导致孩子丧失生活的信心,觉得活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死亡并不可怕,于是选择自杀来抗争。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比如武汉市2017开学初发生了一起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原因是该学生去年年底期末考试没考好, 孩子心情不好,父母不敢提不敢说,寒假报了全家旅游团,想为孩子减压,以为没事了,没想到本学期开学初刚报完名第二天却自杀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许多人都认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抗挫折能力不强,不能正确看待成绩一时的好坏。初一看,确实是这么回事。可是深究一下,如果在成绩出来后,父母能够和班主任尽早沟通,共同加强孩子的成绩观和分数观的教育,而不是选择不闻不问,或只是一直安慰,可能情况会完全不一样。孩子敏感脆弱的自尊是谁导致的呢?归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导致的。说缺失是指从小应该教育孩子正确的看待输赢和成败,父母对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虚荣的自尊心,导致抗挫折力差;说错位是指孩子从小受到家庭所有成员的宠溺,特别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隔代亲现象,什么都让着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缺点看不见或者一味迁就,而孩子一点点的成绩和表现就不断给予激励和表扬,孩子从小就在表扬和飘飘然中度过,一旦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又无力改变别人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敏感和虚荣的自尊心,只有改变自己,那就是选择自杀来逃避,在这样孩子的逻辑里,“我玩不起,可我躲得起”。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时候就加强挫折教育,教育孩子正确的看待成败得失,理智的对待成绩和分数,这种情况应该就不会发生。

二、学校唯分数论的人才评价观

        在学校里,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是不好的学生,中国的学校和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个标准:成绩好的,听老师话,不闹事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不听老师话,喜欢闹事的是差生。在这样一种人才评价标准下,学校和老师自然对好学生青睐有加,对差生要么经常批评呵斥,要么置之不理。而且这样的人才评价标准导致社会对学校和老师的考核和评价也是唯升学率、唯分数是举,升学率高的,分数考得好的学校是好学校,是重点学校;升学率高的,成绩考得好的班级是重点班,老师是好老师。于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从上到下,从学校到家庭,层层加压,这种压力最后都转嫁到了孩子们身上,每天的题海战术和参加各种考试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写照,学生们已经是苦不堪言。再加上有些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学生成绩的排名,无形中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更严峻的压力。而当这些压力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时,要么选择抗争,要么选择逃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有的学校教师本身素养并不高,当遇到成绩差的学生又在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时,教育方式不当,往往是训斥、责骂甚至是体罚,这样的教育方式最主要的是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回去后又无法面对父母,感觉到自己就是这个社会的弃儿,没人关心,没人爱护,活着还要受更多的伤害,于是选择自杀。

       这两种情况导致的自杀,追根溯源,都和学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有关,成绩好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经常得到表扬,甚至当有些轻微违规时也可以法外容情,得到谅解和保护;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是四面楚歌,学校、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被学校、老师和其他同学所抛弃。他们要么知耻而后勇,洗心革面,奋起直追;要么自我放弃,随波追流,更加放纵自己;要么选择死亡来抗争和控诉,“为什么就没有人真正的关心自己和理解自己?”,“成绩差就该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吗?”,这是他们通过死亡对我们发出的诘问。

三、关于教育本质的一点探讨

人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不论分数高低,成绩好坏。教育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应该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要让他们明白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当他们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时,是坚强的、积极乐观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都是也应该是让孩子学得快乐,活的幸福,应该是为了解放人,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的。“读书苦,苦读书”,学习从来就不是快乐的。笔者所说的“学得快乐”是指通过学习,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苦努力获得的成绩所带来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要想将来活的有尊严和价值,每一个人都必须学好本领。将一部分孩子“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愿的学习无疑比被迫的学习快乐。

教育应该渗透着人文的关怀,而不是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唯成功论。这种异化的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禁锢了人的自由,摧残了人的个性,撕裂了人的尊严,戕害了人的生命。因而,当今的教育是不人道的。“教育要让生命舒展而非扭曲更非毁灭”【1】,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教育去发现生命的真谛,都可以开开心心的活着,都可以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都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学生自杀而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何谈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父母、学校和老师能够对孩子们宽容一些,尊重一些,理解一些,关爱一些,呵护一些,他们即使学得辛苦,又怎么会选择自杀这一无奈之举呢?

 

 【1】褚宏启,教育要让生命舒展而非扭曲更非毁灭,中小学管理[J]2016年第2期,P55.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