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融合课上学生心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融合课上学生心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时间:2018-03-29 13:43    点击:        作者:陈志杰

     时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堂(以下称融合课)的研究成为趋势。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关注点是集中在了技术与学科融合上面,也就是说,新的教学技术用怎样的策略与课堂教学更好结合,提升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公司的技术人员与实施技术的教师“如影随形”,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技术改进。应该说,这都是时代背景下发达的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但我们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学生的感受,忽略了他们在融合课上的心理困境。

一、融合课上学生心理困境的表现

1、即时统计功能让学生“当众出丑”。

一节高中物理课上,教师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统计,正确率98%,只有一个同学做错,名字就显示在听课老师能看到的大屏上面以及所有学生手中的平板上面。教师很关心这个学生,当下点名并让他谈一谈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我不知道当时这个学生是怎样的感受,但如果我是该生,难受的同时恨死了老师的“关心”,更恨死了即时统计并出当众公布结果的“技术”。如果这样的情景经常性的出现在一个或某几个学生身上(事实上就是经常那几个学生),很难说技术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毕竟技术让学困生“当众出丑”。

2、即时统计功能让学生“左顾右盼”

一节初中数学课上,教师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对学生做错的选择题进行统计,大屏幕上出现了每道题的正答率,对正答率较低的题目,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强调”之后关心的问“大家懂了没有”,孩子们回答说“懂了”,恰好笔者挨着的学生是老师“关心的对象”。教师继续推送下一批选择题。我发现这个学生小脸红红的,眼神呆滞,偶尔一瞥同桌的平板。同桌提交后他犹豫一下也点了提交,这次提交的结果是100分,我发现孩子并不是高兴,只是长出了一口气。

或许是因为作为听课教师恰好坐在该生的旁边,孩子自尊心作怪,用这样的方式在我面前“挣回点面子”,但从教师统计正确率不断提升的数据面前,我想,不排除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为了自己在“周围同学或老师”显示自己提交后的100分,答题时“左顾右盼”。正因为此,教师收集到的反馈数据是假数据。

3、微课的使用让学生“顾左右而言他”

融合课上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带上耳机观看教师统一发送的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或者正常看,或者停下来思考,或者倒退一下再看一遍某一部分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的学生就是做个看微课的样子,或者视线不在平板上,或者微课就没有打开,有的干脆“干别的事情。笔者很是奇怪。课下悄悄问学生为何这样,学生说反正一会教师要讲,或者说不喜欢视频讲解,或者说已经会了,不用看了等等。

4、网络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无所适从”

网络资源的阅读是融合课为拓展学生视野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小学语文课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搜索关键词阅读、了解雨天蝴蝶的家,进而探究蝴蝶的生存能力。学生输入关键词,平板上出现了很多条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打开相关文章阅读,有的学生打开一个关掉,然后再打开,再关掉,只是浏览一两眼。当我悄悄问及为何不认真阅读时,他说没意思;当我问及什么样的文章有意思时,他说不知道。

总之,新技术来到了课堂上,学生产生了新问题。如果教师只是关注技术的使用流畅与否,只关心技术统计的结果,眼中没有学生,时间久了,新技术导致的新问题学生就又出现了。

那么我们如何在融合课上关注学生,真正发挥技术优势,提升课堂效率呢?

二、融合课上学生心理困境的对策

1、教师参与下的技术改进

教师对进入课堂的产品性能要熟悉,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技术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如果是正向地促进学习,我们就使用,反之,我们要考虑技术层面能否做出调整,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即时统计功能,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的名字能否既让老师知道又不当堂“公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事实上有的产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再比如对于小学生资源的使用,教师充分考虑学对信息的辨识能力等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输入关键词之后,可否不要在学生的平板上出现“海量”资源,甚至是一些教师的教案,课堂的搜索从技术上能否根据教师搜索结果的要求进行过滤。教师参与下的技术改进实际上是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的技术改进。

2、教师“个性化学习”指导意识的强化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统一看的大一统局面。信息技术的使用让个性化学习得以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我们教师的传统“控制课堂”的意识却没有得到改变。如使用即时统计功能时,关注的是数据,没有关注学生尤其是没有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对于选择题,做正确的学生思考方式不一样,做错的学生更是有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在课上或课下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差异性,把技术作为教学反馈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强化指导“个性化学习”意识。

与教师“个性化学习”指导意识的强化相对应的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上面提到的微课的使用,教师明确微课使用的目的,是对知识点的在学习还是启迪学习的新发现,是不是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否每个学生都需要看微课,其他的手段能否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做这样的考虑,那么相应的教学方法就不拘一格。

综上,信息技术在融合课上的使用,我们关注技术,更要关注学生心理需要的技术改进;关注教师使用技术流畅与否,与课堂融合恰当与否,更要关注学生使用技术舒心与否,学生学习方式与技术融合恰当与否。多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我们的技术才会更有温度,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温情。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