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时间:2018-03-29 13:27    点击:        作者:袁月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而中学生期个体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独立发展任务,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心理弹性是与压力、逆境等相联系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或困难时能有效应对及良好适应的能力[1],心理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试图找到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并提高中学生心理弹性的有效方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的情绪状态的一种信心体现。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同功能的社会心理现象。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紧密联系[2]。虽然有许多关于成人主观幸福感的含义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但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和影响机制的系统研究[3]。丰富和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对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主体,针对其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三方面进行探讨。 

1.1 文献综述

1.1.1 关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

  心理弹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这一词源自于拉丁词“resilire”,可解释为反弹。因此,心理弹性有从悲伤事件中恢复且获得良好适应的意思。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但关于心理弹性,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没有一致的看法,尽关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却从未间断过。

  由于研究者所处于的历史时期,所依据的理论背景不尽相同。心理弹性的概念因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差异。通过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文献,目前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在总体上分三种:结果性定义、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而比较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是Werner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能够承受的有关生活事件的巨大变化后表现出的良好适应能力[4]Masten将心理弹性的定义为个体身于高危环境下积极适应的结果[5]Luthar等人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指的是成功适应了生活中的重大灾祸和生活压力[6]。虽然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大多是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等消极事件以及恢复的良好适应的能力。

  国内大多采取因素性研究对心理弹性进行研究。王丽梅(2009)的研究将保护性因素总结为几个方面,从内在看是积极向上的自我观念,从外在看是家庭和社会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7];代辉(2008)的研究将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家庭因素分为以下几种: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父母个性以及家庭氛围[8]。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王艳秋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人格特点和生活事件于心理弹性之间有密切关系,而心理弹性对情绪及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圆圆(2011)的研究结果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能通过其学习主动性,社交方面的能力、个人生活等方面来预测[9];许松芽(2011)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因素是人际协助水平、认知的方式以及社会支持[10]。从应湘(2011)关于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弹性差异不显著;男性的心理弹性比女性好[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