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于中学心理课堂导入环节的实践综述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关于中学心理课堂导入环节的实践综述
时间:2018-04-18 13:37    点击:        作者:黄珊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对于心理课堂来说尤甚。心理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重体验引导轻知识讲授,有效的课堂导入应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期待,更应该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聆听了不少专职心理老师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心理课堂的导入环节进行梳理,以期为广大心理同行提供课堂参考。
一、导入原则
在自己上课和听同行课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导入时很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倾向于使用游戏导入,据粗略统计,游戏导入方式使用率约45%;导入游戏与课堂主题不相关,学生只是玩得热闹;导入占用了过多时间。只有有效的课堂导入才能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导入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尽量全员参与
导入环节要尽量全员参与,学生由此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才是最深刻的。班级场地受限,很难做到全部同学都参与,经过课堂实践,笔者提出以下两种应对方案:(1)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参与活动本身,其余小组同学作为观察员,分配观察任务。比如“我的班级梦”心理课中团体凝聚力的导入活动“一元五角”,可以每个小组推荐1-2名同学参加,其余同学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观察活动,这样就能保证全员参与。(2)导入活动与分享并重。有时活动分享环节比活动环节还要重要,在活动分享时尽量照顾到各个小组和平时较少发言的同学。
2、契合课堂主题
课堂导入是教师通过简短的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是要为课堂主题服务的,不能单单只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更不能占用大量时间,喧宾夺主。热闹的游戏导入学生固然玩得开心,但游戏过后就会感到无聊,降低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度和重视程度。
二、导入方式
(一)图片导入
1、两可图
   两可图是心理测试中常用的一种视觉量表,往往既可以看成是A也可以看成是B,与个体的知觉选择性有关。经典的两可图有“花瓶和人脸”、“少女与老太太”、“马与青蛙”等,在“问题解决”和“情绪管理”主题的心理课上教师习惯使用两可图导入,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2、情境匹配图
教师在“适应新环境”的主题心理课堂,先在幻灯片中呈现了几张动物的图片,如青蛙、变色龙、蝗虫等,图片中动物的皮肤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都非常接近,难以辨认,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课堂主题。
3、动态图
教师在上学习相关的心理课,学生难免会有抵触。有教师使用“兔斯基系列图”导入,巧妙调节了课堂氛围。耳朵细细长长、脸长得一副嫌弃的样子、转动着两根面条般的手臂做着搞笑动作的兔斯基时而看书看到吐、时而昏昏欲睡、时而无奈到拿头撞墙、时而又激情满满,这正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写照。此举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学习,降低了内心的阻抗情绪,同时也为课堂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二)词语导入
1、选词语
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调查反馈,事先准备一些词语,供学生选择。如“考试心态”主题的心理课,教师导语“关于考试大家的看法不同,老师了解到常见的几种对考试的态度有……”,教师列出几个词语,让学生选出最能体现自己看法的一个并分享。
2、写词语
教师提供情境,让学生写出几个最能反应自己看法的词语,从中找出大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主题。如“青春期性教育”心理课,教师让学生至少用3个词语写下对“性”的理解,现场收回大家所写并反馈。大家写到了“生殖、发育、生活、愉悦、需求、引导、爱情、美好、危险、情感交流、彼此依恋、本能、神秘、探索、浪漫、权力……”,教师引导性不仅指生殖相关的活动,它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层面。
(三)短视频导入
借用视频中反应出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感悟,并迁移到当前主题上。视频既有动态画面又有声音,无疑是很好的导入方式。学生们也很喜欢观看视频,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积累,当下的竞技类、亲子类综艺节目和热播电视中有些情节是能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如在“同学关系”主题的心理课堂使用动画短片《鸟的故事》导入,短片讲述小鸟对同类的排斥、不接纳,最终也害了自己;节目《最强大脑》中小选手因为过于重视结果,“自以为失败”而当场情绪失控。以上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导入素材。
(四)游戏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导入环节使用游戏能最大化调动学生身体和大脑的兴奋度。如在“倾听”主题的心理课堂,教师使用“造反游戏”,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反的动作,学生玩的不亦乐乎。但因为游戏导入要讲解游戏规则、开展游戏还要有分享,相对比较费时,我们要注意把控时间。另外,游戏内容一定要和主题相得益彰,教师要能自圆其说,如“造反游戏”也可以用于“习惯”主题的心理课。
(五)现场调查
教师针对主题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现状调查,调查方式可以设计得活泼有趣,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身心兴奋度,也能让教师更加清晰学生情况从而使授课重难点更突出。如在“压力调节”主题的心理课堂,可以使用“手臂测量”的方式开展调查,将压力或者压力带来的身心影响分为5个等级,若自评压力“非常大”就将手臂举起,“比较大”降低45度,“一般”手臂平举,“比较小”再下降45度,“非常小”则放下手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到周围同学的压力状况,寻找心理支持。
(六)数据导入
想让学生接受某个观点,有时数据会更有信服力。呈现关于主题的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让学生知道当前有多少人是持怎样的观点,从而有所反思。如在“生涯规划”主题的心理课中,给学生呈现日本、美国、比利时的三项调查,日本临终关怀护士根据1000名患者的临终遗言总结出25个遗憾,排名前两位的是“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没能尽100%的力量实现梦想”;比利时对60岁以上的老人关于“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有72%的人后悔年轻时不努力,以致事业无成;有67%的人后悔选错了职业。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领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七)题目导入
给学生出题目制造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常用的方式有:(1)造句,“学习就像_______”,学生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从中找出关键点和相似点,如学生的回答:一面墙:即使头破血流,依然要乐观;碗:学习有一定的范围,但里面装的是什么是自己想的,可以是苦茶也可以是美食;(2)判断或选择题,对于某个观点呈现几个选项,让学生作答;(3)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学家经常使用的方法,我们可以简化后使用在课堂中。教师呈现一个词语,如“中考”,要求学生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
(八)案例导入
这里的“案例”是广义的,包含心理辅导个案、故事、心理实验等。心理辅导个案源于周围同学(事先和当事人协商可否隐去姓名公开),能反映当前大家存在的真实问题,如“失恋后的情绪反刍”;故事作为民间传说也能说明问题,如“自信心”主题的心理课中,用“村民求雨但从不准备雨伞”的故事导入,通俗易懂,引人深思;心理实验是经过科学方法论证而获得结论的,如关于“小恒河猴对母亲依恋”的实验研究,可以用于“亲子沟通”主题心理课的导入。
三、实践反思
(一)善用“导入的导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时在上课前1秒学生还在奋笔疾书写上一节课的作业,或者讨论其他学科遗留问题,又或者处于迷糊状态。笔者尝试在课堂导入前加入一些简短的活动,即“导入的导入”,让学生的大脑快速“清醒”过来,课堂效果反馈很好。较好的醒脑活动有“一声齐鼓掌”、“手指操”、“按摩操”、“伸展运动”等,这些活动本身与课堂主题无关,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身心兴奋。
(二)旧活动新用
心理课堂有很多经典的热身活动,同行们可以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深挖和改进,此举比重新设计一个新活动要快且更为成熟。如“手指的左抓右逃”游戏,它是经典的考察学生反应力和压力管理的游戏,要求学生当听到某个词语——“关键词”时(老师会阅读一段文字),左手抓同学右手食指,同时右手食指要迅速逃离同学左手手掌,同时完成抓握和逃离表示成功一次。传统的用法只是最后询问学生成功抓握了多少次。有老师对游戏进行改进来导入“享受学习过程”主题的心理课。在游戏结束后,询问了学生另外两个问题:你共听到多少个关键词;你能说出刚刚那段文字的大概意思吗。学生们往往只关注了抓和逃的成功与否而忽略了过程。
(三)巧用黑板

多媒体时代黑板似乎没有了存在感。然而,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借助黑板导入课堂效果非常好。黑板上的任何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写上去的,其中的观点是相似还是对立也能很直观呈现给大家。如在“学习的意义”主题心理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分奇数组合偶数组在黑板上分别写:(1)如果今天起放7天假,可以完全不用学习,你什么感受?(2)如果从今以后你都不用学习了,你什么感受?学生的答案能明显显示出暂时不学习时很愉悦的,但长久不学习人生将无意义。由此体验到的“学习的意义”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灌输更深入人心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