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事之窗 > 精选文章 > 以理解拥抱心灵,以专业引领成长
在线阅读
以理解拥抱心灵,以专业引领成长
时间:2018-09-07 11:29    点击:        作者:唐嘉颖

 以理解拥抱心灵,以专业引领成长

 作者:唐嘉颖

2018年第21

〔摘要〕H是一个有突出情绪问题的小学三年级男生,个性孤僻沉默、心思内敛敏感、脾气让人捉摸不透,就像一个随时可以点爆的。班主任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与家长沟通为其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教会其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他化解成长中的困惑,快乐成长, 并通过这一案例印证了这一理念:班主任要学习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班级管理;情绪问题;教育案例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1-0064-04

走进教育这片净土,不知不觉已是第17个年头了。回首走过的教育教学之路,爱的教育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心。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开始觉察到新的问题与方向。现在孩子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独生子女群体渐渐扩大,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新的矛盾: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与自我的膨胀,物质生活的极度满足与精神生活的空虚,身体的强壮与心灵的脆弱……人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环境,这些是构成孩子成长的家庭母体社会背景,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根。因此,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爱的教育就要走心动根。为此,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一些心理辅导方法,以增强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随着对心理学的学习与了解的深入,我的心开始变得更敏感细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与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处理。

一、案例背景

H,男孩。我接触H在其就读三年级时,通过与前任班主任的沟通与观察,发现这孩子个性孤僻沉默,心思内敛敏感,脾气让人捉摸不透,就像一个随时可以点爆的H基本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在与同学互动中很容易发生冲突。例如,体育课上一个同学缠着他想跟他玩跳绳,他却觉得这个同学很烦,不喜欢,于是就用绳子打同学。课间,同学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朵花,就随口说你摘花。他勃然大怒:我在地上捡的。并把文具等扔向同学.......这些事不定时无征兆地出现,班里的同学都怕了他,避开他。

H不时莫名地情绪低落,甚至毫无征兆地落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天早上,H一回来就耷拉着脑袋,神情忧郁,在座位沉默,坐着不吭声,不一会儿突然哭起来。老师关心,了解情况,他说不出为什么不开心,只说:觉得生活没意思,觉得自己一直很倒霉,好像遇到都是倒霉的事。老师再仔细引导,尝试了解具体什么事引起他这种感觉与判断的,他却说不出所以然。

学习上他也比较情绪化。遇到觉得没兴趣或成绩不好的科目,他就不愿意听课,课堂上表现很烦躁,划书、刮桌子,甚至会把头塞到桌子里。他试过在英语课上因觉得老师播放的英语歌不好听而烦躁不安,不停地敲击桌子,影响其他同学正常的课堂学习。课间,他多是自己坐在座位上做自己有把握的作业,但一旦遇到困难或障碍就大发脾气,不停地划掉重写,还是不顺利就把笔摔掉、把本子撕碎,甚至把自己的头磕到桌面,用笔盒敲击自己的头……

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也出了一些状况:一天早上,老师不见孩子到校,致电其妈妈,了解到原来孩子起床闹情绪,上学路上又与妈妈扛上了,结果妈妈一怒之下把孩子的书包给扔到街上的垃圾桶里了。随后母子一起回家冷战,类似因上学前母子闹情绪而无故旷课出现过两次。

二、案例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对孩子言行的观察,结合与家长的多次沟通,我了解到孩子成长的一些相关的信息。

抚养方式的影响。孩子没有上幼儿园,从小就由妈妈照顾抚养。妈妈也比较少带他外出活动,绝少与同龄人交往,平时假期也是多宅在家,与父母一起,孩子爱打电脑游戏。而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仅于学习层面,其他互动比较少。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要。

家庭经历的影响。孩子小时候跟着妈妈在家,而妈妈一直要照顾生病多年的外婆。孩子目睹外婆生病、去世。孩子太幼小,心理安全感还没很好地建立起来,过早地目睹至亲生命的衰落与离去。如果家人当时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与引导,孩子容易对生命产生消极不可控的不安全感,在孩子心灵深处投下一道阴影。

父母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往孩子的學习基本由妈妈负责,妈妈比较自由松散。例如,孩子不完成作业,妈妈也不督促。而家庭的另一个角色,爸爸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爸爸觉得到中年级了,学业十分重要,就把抓学习的责任包揽了。爸爸每天负责孩子的作业,对孩子十分严厉,发现孩子书抄不好,就罚孩子抄写、重写,所以每到做作业时间,孩子对爸爸的抵触心理很强。

不良亲子沟通方式的影响。孩子上学途中发脾气,妈妈同样大发脾气:跟孩子相互责骂,并把孩子书包扔进垃圾桶(最后孩子的书本与作业要去书店重买),然后带着脾气回到家里冷战,母子双方不理不睬(直到老师家访)。妈妈解释说,这样处理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承担上学发脾气的后果。但在我看来,倒觉得这件事更像是两个任性的孩子在斗气,不仅无法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母亲简单粗暴的言行反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孩子的一时任性转化为行动,更强化了不良的情绪。

据父母亲双方的讲述,父亲的性格也是很,下班放假就宅在家不爱外出,不爱交往,个性比较倔强,在家里也是遇到矛盾或不开心就不吭声,不会主动沟通。

三、策略与方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没将孩子的情况定义为言行与品德问题,而是归因为孩子处于心理没成熟完善的时期,在与人交往、自我表达、情绪调控方面存在困难。为此,我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构建亲子关系等方面。

对待敏感的孩子,老师要更加细腻更加敏锐、敏感地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及时引导化解,远比失控后再补救好。我安排H坐在教室前排,以便课堂上老师可观察H的动态,当觉察到他情绪出现波动时及时干预。我安排了一个性格温和、处事机灵,与H关系也蛮不错的女孩子(H的矛盾冲突对象基本是男生)与其同桌,学习上H出现困难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课间H出现冲突与情绪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

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孩子以宽容、帮助的心态去面对这位同伴。指导其他孩子与H交往注意言语的度,开玩笑要适度,以免引起H的消极暗示。鼓励部分H比较愿意亲近的同学以友好热情的态度去温暖与融化H过度封闭、自我保护的壳,使其慢慢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针对H情绪敏感,我给予他包容与理解:人有情绪是正常的,都会开心与难过、焦虑与烦躁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对他提出了要求:我们的情绪表达不能伤害自己或他人,应该学会用言语把情绪描述出来,而不是付诸行动。

我给予他一个特权,当他觉得情绪不稳,心情不好无法解决时,尽可能回避离开受刺激的情景或人,及时过来找我,到教室旁边的阅览室去一起面对处理,让H感到老师不会离弃他、不会批评他,老师会与他一起面对与解决。

每次辅导,我把他与同学之前发生的问题,与他细细地交流,接纳他的情绪,允许他自由表达内心,引导他换位思考对方的情绪与想法,反思的结果可以有不同。让他知道事情处理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等。

指导H学习一些舒缓调控情绪的方法:

1)正念法:每当H情绪烦躁不安或发脾气,我以轻柔的声音引导他做几次的深呼吸,把注意放在鼻尖下面,感受鼻尖下的呼吸,进气和呼气。他绷紧的情绪,身体的应激反应缓解下来后,继续引导让其以观呼吸的方式做身体扫描”——放松呼吸,用注意去感受身体的部位,不论怎样,用心感受就行。想象每一次吸气,气流进入顺着血脉流向全身,而呼气的时候,想象气从脚趾回流,顺着脚、腿、躯干从鼻孔呼出去。经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切断头脑中的消极负面情绪与念头的回路,把注意转移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2)合理宣泄法:当H觉得愤怒、想攻击时,以呼吸舒缓了情绪,鼓励他在隔离室把内心的憤怒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在隔离的阅览室里大哭与喊叫都是允许的);他觉得言语无法表达则可以用纸通过画或写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方法让孩子内在的情绪得以流动,用无损于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去外化。情绪只有流动起来,只有接纳、面对才有化解的机会。

H并不是完全懒惰、自我放弃的人。其实他对自己的学习有要求(自己的要求与内化了父母的要求),所以当他无法达到内在的要求时,他会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行(他对自我的评价是怎么我这么笨?”“怎么我的脑袋记不了东西?”“我学不了了,我真没用)并选择攻击与自我攻击的方式(撕本子、砸自己的头)。

我首先努力调整其自我认知,在与H的交流辅导过程中充分肯定H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是希望自己能做好。同时,班上其他同学甚至老师自己学习的经验告诉他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失败不如意的时候。某些任务无法完成不等于自己没用,不代表自己是废人,不代表自己笨。当目标达不到时,当自己做得不如意时先去接纳它,而不去评价自己,然后再尝试改变方法,或调整策略。

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各位老师通过了解与沟通,都很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给予他极大的包容,不断肯定他的点滴进步与取得的成绩。对学习上出现的困难给予及时关注与到位的指导,减轻孩子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内在的焦虑与躁动,尽可能帮助他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根。孩子身上折射出的问题其实与父母早年的抚养方式与亲子沟通模式有关,为此与他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也是辅导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首先,我以同理共情的态度与家长交流,体谅家长因为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的烦恼与担忧,并给予家长心理安慰。我感受到孩子妈妈很怕接老师的电话,担心孩子是否又闹情绪,影响其他同学了。在孩子情绪特别波动厉害的那两个学期,家长接连几次都没出席的家长会,而每次都有不同的理由请假。对此我不点明家长的逃避心理,每次都以亲切温和、不批评的态度与家长沟通,不要让她在心里觉得自己与孩子是负担,是麻烦。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和家长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为孩子的发展,为孩子好。学校教育首要的目标是孩子能身体健康、心灵快乐地成长,而非只关注学习成绩。取得家长的信任与认同后,我再一步步有目的地做家长的工作。

1.母亲其实很小就发现孩子在情绪与沟通方面的问题,但一直抱着孩子小、长大会好的想法,一直拖着。我明确告诉家长,孩子还没发育成熟,在情绪调控与处理这方面确实存在不成熟的地方,这不代表孩子有。但也正因为他是孩子,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作为父母有责任去帮助孩子成长,有责任与孩子一起去面对与解决他成长路上所出现的问题。让家长重视与正视孩子的情绪问题。愿意与老师、孩子一起来面对,一起来处理。

以孩子上学闹情绪而导致与妈妈对峙冷战事件为切入口,向家长提出希望:多阅读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与孩子一起成长。我指出,母亲以让孩子承担闹脾气的后果为由,导致放任孩子不到校、双方窝家冷战,其实是不妥当的,既违背了监护人督促孩子上学的责任,从心理角度来说,作为成熟的父母,应以高于孩子的情商去努力了解孩子闹情绪背后的原因,用理性的指导帮助孩子去化解情绪,而非和孩子一起闹情绪,选择不上学甚至把书包一扔了事。这无疑给孩子以错误的示范,如若反复多次这样,孩子只能走向更加极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积极情绪的养成。

告知其性格培养的重要性。针对孩子过于忧郁、悲观,请家长在家庭内部寻找原因,让孩子多感受生活与家庭积极乐观的一面,给孩子渗透生命教育,让孩子客观看待生活中的事故。节假日带孩子出去多走走,参加体育锻炼,磨炼意志;去旅游,见识广阔的世界,开拓孩子的心胸与视野。

2.孩子父亲是比较严厉的角色,接管孩子学习后与孩子关系很僵,孩子因学习而引起的情绪也很波动激烈。为此在与父亲的沟通中,发现父亲是以自己的成长来要求孩子。他觉得妈妈在学习上一直太宠孩子了,男孩子需要严厉要求,所以他要把孩子的学习接管过来。他也感觉很苦恼:孩子与他冲突很厉害,当父亲不满意批评孩子并施以惩罚时,孩子就情绪失控,大发脾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肯定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之后。我也适时提出了教育建议:

1)以孩子这种敏感、容易自我否定的个性,父亲这种严厉与处罚只会加重孩子内心的自我评判,觉得自己不被接纳,觉得自己很糟糕,这样不走心的辅导学习明显是无效的。我建议,父亲要与母亲沟通与合作,而不是全盘否定对方的做法。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多肯定多鼓劲。对孩子学习上还落后或不足的地方,给予实际的指导、帮助,少用指责与批评的方式。

2)努力修补父子比较疏离的关系。关系是一切溝通的条件。父子建立了和谐的情感关系,孩子自然愿意亲近父亲,愿意接受父亲的教育与意见。我建议,父亲多与孩子开展一些互动或合作的活动,开展如打羽毛球、打篮球,甚至可以一起去打游戏,既创造空间与时间让父亲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特点,也让孩子知道父亲不只是关心自己的学习,不只是关心自己的成绩,父亲还关心自己的娱乐与兴趣,尤其是多些换位思考,体会孩子情绪背后想表达的东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按先处理情绪、安抚情绪,再处理事情的顺序让孩子情绪得到安抚、释放和宣泄,让孩子感受到父亲其实一直在自己身边,是理解自己的。

四、效果与反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H的情绪问题不是偶然的,有多年的积淀,为此要扭转改变他,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年多的时间,对孩子和我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深感自己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对我的耐心与包容也是极大的考验。这一切都督促我不断学习、实践。虽然这个改变与成长的过程缓慢,也有反复,但我也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与亲和度大大增强,不再回避抵触老师的教导,交流时明显放松了,露出笑容。课堂学习的投入度提高了,不时能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不再像以往那样全程静默不语。学习上也有了明显进步,以优良的成绩完满地结束了小学的学习。

与同学关系融洽开放多了。课间他会主动找同学玩耍、说笑。以往的外出综合实践活动,他的安置是让老师头痛的问题。一般都是让他跟着老师或由相应的小天使伙伴与他结伴,后来他可以主动与同学组成小组。

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了,情绪稳定性明显提高了。遇到矛盾冲突引发不愉快时,他能够主动离开情绪受刺激的人和事,尝试自己去面对化解情绪。情绪冷静、调整恢复的时间大大缩短,闹情绪的强度明显减弱,攻击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近半年没有出现。

与父母的关系也日趋稳定良好。在家里发脾气、闹情绪大为减少。课余与节假日父母与孩子能良好地互动与沟通,父母会关心与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耐心指导孩子的学习。

小学老师,尤其小学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孩子的了解最直接最全面,是对孩子实践心理健康培育的最佳人选。但班主任往往又同时身兼语文与品社、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几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极其繁重。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帮教,我也不时有力不从心之感。要深入系统地开展心理疏导与教育,我们这些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不容易:一是需要过硬的心理辅导专业素养;二是需要充足的时间,沉静下来去学习、体会、思考、沉淀。为此,我建议一些孩子处于特殊时期的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参加一些专业亲子心理工作坊的活动,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建立更好的家庭动力体系,与孩子共同成长。

注:本文荣获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广州,510140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