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事之窗 > 精选文章 > 提高聋生心理活动课表达积极性的策略
在线阅读
提高聋生心理活动课表达积极性的策略
时间:2018-07-11 14:14    点击:        作者:沈耀

 提高聋生心理活动课表达积极性的策略

作者:沈耀

2018年第15

〔摘要〕聋生表达的积极性不足是上好聋校心理辅导活动课、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的一大障碍。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上做足功课,可以有效提高聋生的表达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聋生;心理活动课;表达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5-0026-03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力措施,聋校也不例外。聋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的一些特殊性,如孤独、敏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弱等,给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上主动表达的积极性不足,直接影响团体动力的催化和辅导效果的实现。因此,如何提高聋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表达的积极性是聋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暖身阶段:营造愿说的氛围

暖身阶段的任务是通过热身游戏来促成团体成员的初步互动,从而开启团体动力。在活动中,要尽可能营造寬松、真诚和活跃的氛围,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让学生主动融入团体、分享自我。因此,暖身活动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卸下心理防卫;同时也要考虑聋生的特殊性,让活动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1.提高活动的趣味性

聋生的思想相对单纯,吸引他们尽快进入课堂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活动的趣味性。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好玩是一大要素,还要注意降低活动的难度,让他们体味成功。聋生的耐挫能力相对较弱,第一个活动如果玩不好可能会影响整堂课的情绪。另外,聋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足,过于复杂的活动过程和规则容易并不适合他们,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团体动力的营造。

2.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暖身活动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深度参与进来。这里的深度参与是指学生不仅能跟随全班做做玩玩,还要学会彼此分享。聋生较普通学生敏感和孤僻,需要深度参与才能融入团体。如果有一两名学生没有参与或有感受却没有机会分享,他们可能会一直游离在团体的边缘。此外,聋校十人左右的班额也为开展充分深入的暖身活动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学会合作一课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的暖身活动:

第一步,一指夹零食:谁能用食指在五秒内拿起摆在桌子上的零食,零食就归谁。在拿的过程中不可以借助任何外力。教师选择23位学生尝试,失败后请他们谈感受。第二步,两指夹零食:两个人用各自的食指相互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拿起零食。除了双方的食指用力外,不可以借助其他外力。结束后,教师再请不同的学生来尝试并谈谈感受。

小孩子对零食普遍有强烈的兴趣,而且觉得难度不大、规则简单,很愿意来尝试。整个过程下来,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每次活动只有12人参与,每位参与者都做过主角,保证学生的参与是深度的,而不是滥竽充数的。同时,教师从学生的表达中也能较为自然地引出合作的主题。

二、转换阶段:提供想说的材料

在转换阶段,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材料来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话题,从而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的观点。这些材料可以通过文字图像的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呈现,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案例、创设一个情境。提供怎样的材料,才能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1.精选,保持情境的时空距离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所以要把来自社会环境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可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育就会流于虚空,学生不是无话可说就是用空话套话应付。所以,事例或情境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产生共鸣,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材料的选择也不宜离学生生活太近,不能与发生在本班学生身上的事例高度雷同。课堂是一个场,学生是场中的一员,与整个场保持着较高的依存度,并与场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着相互作用。让当事人当着大家的面或让团体成员当着当事人的面袒露真实想法,是很难做到的。一般来说,聋生的自我防御高于健听人,在课堂上更加不愿多说,即使肯说也只是泛泛而谈,不痛不痒。

2.修改,控制材料的长度难度

聋生由于听力缺失,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在PPT上给出大段的材料,会给学生增添不少的阅读障碍,不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就是让学生产生误解,影响讨论的开展。因此,教师需要对材料进行修改,删除一些难以理解或不必要的内容,缩短材料的长度;把较长的复合句改成几句较短的简单句,用近义词替换部分书面化或比较生僻的词语,降低材料的难度。如果删减后学生的阅读理解依旧有困难,可以先帮助学生梳理材料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此外,聋生对抽象内容及概念的掌握需要相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帮助,而长期以目代耳,大大增强了视觉的代偿作用,他们对图片的观察能力要强于健听人。因此,如果教师能制作或搜索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课堂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3.设问,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心理辅导课更是如此。心理辅导课是需要走心的。如果学生一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当事人的行为态度,不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说了一堆空话。这时,如果在设计问题时巧妙地把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情境中的人物并非毫无关联,他们就会获得比较真实的感受,既激发了表达的动机又提高了表达的质量。

某位教师在上青春期异性交往辅导课时设置了如下的情境和设问:

班长(男)和文艺委员(女)在舞台幕布后面商量班级活动时,正好被班里某女生看到。同学们议论他们在谈恋爱。他们尽力解释说没有谈恋爱,是在商量班级活动。你相信他们的解释吗?为什么?

这样的设问非常巧妙。相比你认为男女生之间应该如何交往这类问题,此提问给了学生他们的同学这样的角色定位,学生不再是毫不相干的第三者。相比他们的做法合适吗这类问题,此提问又弱化了价值评判,学生只要表达自己是否相信他们的解释,而不需要给出是否正确的判断,减少了表达的顾忌。

更妙的是,这位老师在接下去的环节设计了说一说你在异性交往中被误会的事件。为什么别人会误会你们?的分享任务。学生经过转换阶段的角色代入,能够以换位思考的态度去反思自己在平时异性交往中的行为,最后达成的团体共识异性同学该如何交往是真正生活经验的总结。

三、工作阶段:安排能说的活动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更为贴近实际、反映成长困惑的情境中开放自我,说出心里话。但是,聋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很容易出现集体哑火的现象,直接影响活动成效。究其原因,除了聋生的性格特征、表达能力以及暖身不够充分等以外,教师在活动的设计和操作上的欠缺也十分致命。铺垫不足、任务模糊、秩序混乱等,都会让活动要求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学生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结果出现想说又不知怎么说、不知从何说起的状态。

1.活动有铺垫

无论是游戏还是讨论,都要根据聋生的特点作好铺垫,让活动进行得更充分、更有效。例如,我在上做好时间管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充分发掘日常生活中时间的价值而达到珍惜与合理安排时间的目的,在工作阶段设计了一个讨论: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聋生对时间长短的感知因缺乏外界声音这一重要的参照物而相对模糊,所以在讨论前,我先让学生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学生闭上双眼,心中默默数数,我在一分钟时间到时给予震动提示。学生只有对一分钟有了对象感,讨论中才会有更切实际的想法。

2.任务要明确

在工作阶段,教师往往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观点。这个任务的边界是否明确,是讨论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某位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我的人际财富’”,试教时,她先通过图示介绍店面朋友”“客厅朋友密室朋友的概念,然后提出讨论任务:(1)你们的三级朋友各有几个?(2)每个密室朋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从店面朋友慢慢走向密室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希望你的密室朋友是怎样的人呢?

上述课例中,第一个讨论任务的边界太大,如果说密室朋友的数量屈指可数的话,客厅朋友就不在少数了,店面朋友往往多到数不清。所以学生自顾自计算朋友的数量,根本讨论不起来。至于第二个任务,首先,问题的重点落在你希望你的密室朋友是怎样的人上,似乎与成为密室朋友的过程无关。其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朋友的形象,但是这样的朋友往往很难找到,大多数人的密室朋友都不是完美的。学生讨论的对象仅存在想象之中,同样缺乏清晰的对象感。

经过研讨,在第二次上课时,这位教师将讨论任务修改为:(1)请你选择一位密室朋友,与组内同学分享他(她)是怎样成为你的密室朋友的。(2)你為什么愿意与他(她)成为密室朋友

修改后的问题,讨论范围缩小为自己的一位密室朋友,对象清晰。同时,把成为密室朋友的过程凸显出来,学生容易在回忆、分享成为朋友的过程中深入认识自己喜欢的朋友所具有的品质。最后进行全班分享,大家观点比较相似的部分便是一个受朋友欢迎的人所要具备的品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基于事实、有话可说,总结也非常自然。

四、结束阶段:设计要说的问题

在结束阶段,团体共识基本达成,团体动力开始回落,学生更希望去寻求团外生活的改变。这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把团体的认知内化,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时设计的问题要指向学生的生活与行动,向课外延伸,要有余音袅袅的感觉。这些问题也并不一定要求在课上给出多么完整的答案。如果活动的目标能基本达成,学生在课后还会自发地深入探讨,让团体动力的作用更持久。

同样是做好时间管理这一课,我在转换阶段安排重拾部分时间的活动,学生获得了一些可以再分配的时间。经过如何充分利用时间的讨论后,我安排学生画时间饼图:假如这个圆表示你刚才重拾的时间,现在你想怎样分配它?课上学生主要是自主分配时间,我并没有刻意安排分享的机会。但是课后,他们会好奇地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分配这些时间的,同学之间也会有一些探讨。由认知延伸到行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正是我们的心育课堂所追求的。

总之,教师只要做足功课,把握聋生的心理特点,在设计和操作上反复推敲、优化细节,聋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一样会主动表达、积极分享。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湖州,313000

编辑 /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