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沟通双方在言语上的指责、嘲笑、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受到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963 年, 卢森堡博士提出了“ 非暴力沟通” 模式,这一模式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依照这种沟通模式来谈话和聆听, 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 和谐相处。经过五十多年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实践应用,非暴力沟通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学校领域内,非暴力沟通被认为是一种平和高效的沟通方式,能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学情分析】
人际交往问题是高中生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因为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高中生容易产生人际交往困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沟通是主要的渠道, 而语言又是重要的载体。 高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时有发生,它的杀伤力虽然很隐蔽,却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领悟和体验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同语言表达技巧带来的直观感受,积极换位思考,以促进自我的成长。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语言暴力。
2.引导学生体验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暴力对他人的伤害。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共情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一份;
2.教学任务纸 50 份(25 张含暴力沟通句子的任务纸和 25 张空白的任务纸);
3.视频;
4.背景音乐;
5.彩笔 5 盒,眼罩 25 个;
6.学生分组:全班分两个部分,完整的内圆(25 人)和外半圆(25 人),如下图所示。
【活动形式】
心理体验、讨论交流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
【活动时间】
40 分钟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活动 1:语言去哪了)
教师:刚刚课间的时候,我看到大家都在开心地聊天。的确,我们每天都在说话,都在使用语言。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大概说多少个字呢?
学生 1:2000 !
学生 2:3000 !
学生 3:4000!
……
(学生积极讨论、热烈发言)
教师:洪兰教授曾在 TED 演讲中提到,男生每天大概说 7000 字,女生大概 20000 字。
(学生大笑)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很惊讶。这 7000 甚至 20000个字组成了无数句话,那么,这些话都去哪了呢?
生 1:去别人的耳朵里了!
生 2:消失在空气中!
生 3:留在别人的心里 !
……
教师:如果有 1%,或者 0.1%,甚至 0.01% 的可能性,这其中某些语言去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接下来我们将会一起来体验。
二、团体转换阶段(活动 2:暴力沟通体验)
师:首先,请全体同学调整自己的呼吸, 一起来感受我们班的安静。接下来,我将会给外圈的 25位同学每人一份神秘的“礼物”,拿到“礼物”的同学请认真阅读内容并保持安静。内圈的同学也不要着急,稍后你们也会收到“礼物”(分发完外圈同学的纸条之后,给内圈的 25 位同学每人发一个眼罩)。
注: 外圈 25 位同学拿到 25 张纸条, 每张纸条上均有一句话。内容均来自面向高一年级的一项调查的回应:成长过程中你听到的最受伤害的一句话是什么?
纸条内容例如: 请安静并认真读下面的一句话, 用心想象和体会说话人的语境、语气和情绪, 进入角色并稍后起立将这一句话真实还原出来(读出来)。
全部 25 张纸条的暴力语言内容如下:
1.就凭你,是做不到的,还是放弃吧!
2.你看看你自己,再看看别人!
3.就凭你?做梦吧!
4.你很讨厌,走开!
5.没用的,你永远也比不上他们!
6.这么丑的发型,装什么可爱!
7.你努力有什么用,不还是这样吗?
8.我很忙,不要来烦我!
9.你脑子不开窍!
10.你这么胖还吃这么多啊?
11.当班委了不起吗?你有什么资格管我!
12.我对你真失望!
13.装什么学霸,你再怎样也考不了第一!
14.你到底能干什么?!
15.关你什么事?!
16.我不喜欢像你这么装的人!
17.凭什么要听你的?拽什么拽?
18.你怎么事这么多?
19.你考不上 A 中学的!
20.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蠢?!
21.还不是因为你,不然我们怎么会被扣分?
22.别说了,我不想听!
23.你怎么这么矫情,你还是不是男生?!
24.你以为别人都跟你一样傻吗?
25.就你这样,出来到社会上,能有什么用?
师:内圈同学请戴上眼罩(开始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外圈同学请起立, 请逐一站在内圈同学的身后,并将纸条上的内容读给他听。在读的时候请不要被其他同学听到。内圈的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没有听清楚,可以举手示意再听一遍。
师:好,读完之后,请外圈同学全体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三步,然后将纸条上的这句话读给此刻坐在你前面的同学听。
师:好,第二次读完之后,请全体同学最后一次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三步,再次将纸条上的这句话读给此刻坐在你前面的同学听。
师: 请外圈的同学回到座位上, 内圈的同学请摘下眼罩。刚刚每位同学应该都听到了你耳边的一些话。我来说明一下,这 25 位同学所说的 25 句话的真实来源: 这是我们面向高一年级所做的以“ 成长过程中听到的最受伤害的一句话” 为题的调查。我想问一下圈内的25 位同学,刚刚在你耳边的几句话, 哪一句让你印象最深刻呢?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 1: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 当班委了不起吗? 你有什么资格管我。因为我自己就是班委, 曾经就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时很受伤。所以很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感受。
生 2: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关你什么事。因为我平常就喜欢这样说,没有意识到可能有些人会很介意。
生 3: 我觉得这些话很正常啊, 大家都经常说啊,没什么感受。
……
(内圈同学逐一分享感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在听到这些话后有些触动。有些同学在听到这些话后好像是没有感觉的,可能难以理解这些经常说的话怎么会让那些同学受到伤害。然而,这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感受,那么当事人呢,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视频《停止语言暴力》。
(全班同学瞬间安静)
三、团体工作阶段(活动 3:暴力沟通体验)
师:回到我们上课开始时的问题,那些有意无意间说的话都去哪了呢?我们看到,这些话当中的有些语言,可能会正如视频中所呈现的一样,一句句都烙在了当事人的身上,烙在了他们的心里,甚至记忆里。现在我想问大家,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我们该如何修改这些话,让那些受到伤害的同学在听到的时候感觉好一点? 请外圈的同学思考一下, 你将如何修改呢?内圈的同学,如果你刚刚耳边听到的那一句话就是对你说的,你希望那句话如何修改你才会觉得能够接受呢?请在纸条上写下你想说的话。如果还不确定要怎样修改,那么你可以在那张纸条上写下你对那位受到伤害的同学的安慰或者鼓励。
师:请内圈同学戴上眼罩,外圈同学再次站起来,走到刚才那位同学的身后,将你修改的这句话告诉他。
师:读完之后,请外圈同学像之前一样,全体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三步,然后将纸条上的这句话读给此刻坐在你前面的同学听。
师:第二次读完之后,请外圈全体同学最后一次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三步,再次将纸条上的这句话读给此刻坐在你前面的同学听。
师:请外圈同学回到座位上,内圈同学可以摘下眼罩了。内圈的同学一起来分享一下,你听到的原话以及外圈同学修改后的话是什么。选择印象最深的那个句子。
生 1:我听到的原话:我很忙,不要来烦我。听到的修改后的话:我有空再回你好吗?我保证。
生 2: 我听到的原话: 我对你真的很失望。听到的修改后的话:不要让我对你失望喔。
生 3: 我听到的原话: 当班委了不起吗? 你有什么资格管我。听到的修改后的话:尽管你工作态度很认真,但我仍希望你能多体谅我的感受。
生 4:我听到的原话:就凭你?做梦吧!听到的修改后的话:就凭你!做梦吧!
……
四、团体结束阶段
师:感谢大家的分享,我感受到了我们班的真诚与正能量。语言是窗户, 让我们彼此走得更近; 语言也可能是一堵墙,将我们阻隔得更远。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我也相信我们班一定是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大家庭。最后, 我想把《语言是窗户》这首诗送给全体同学, 也想邀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呢?
语言是窗户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疑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他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Ruth Bebermeyer
师:好,掌声感谢这位同学。现在大家将手头的纸条交给老师,让老师带走这些不好的记忆,那些温暖的话语就留在大家的心中吧!
【活动反思与建议】
第一次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时候,我触动很大,一直想要设计这样主题的一节课。平常在咨询的过程中,也经常有学生提及人际沟通过程中他人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对自己的伤害。 经历多次修改打磨后,这一次课感觉效果还不错,我想了想,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它的真实性。真实一方面是指课堂中所用的暴力沟通语言素材是真实的,来自我们特意面向高一年级做的调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一方面的真实是,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是真实且被包容的,运用眼罩减轻外圈同学读暴力语言的压力,可以让内圈同学有更真切的体验。全体同学对暴力语言的修改以及对受到伤害的同学的安慰与鼓励也是真实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在第一个班级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只是将非暴力沟通的步骤告诉了学生, 让他们来解决实际问题,但遗憾的是,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运用,因为他们并未体验到暴力沟通对于当事人来说究竟是怎样的感觉。 后来调整上课方式后,我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听到暴力语言是没有特别感受的,但是当我从旁观者和当事人的角度进行引导, 并且播放《停止语言暴力》视频之后, 我看到班上所有人都认真和安静下来。只有这种震撼和直击心灵的体验, 才能让他们意识到: 哦, 原来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有个男生坐在内圈,他听到的一句话是“关你什么事”,而巧合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说他最经常说的就是这句话,但没有想到这会是某个同学听到的最受伤害的一句话,我相信这堂课对于他来说一定会有深刻而特别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毕业很多年以后,学校里教的知识渐渐淡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 这些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是的,成长从体验开始,如果这节课能够给学生带来那么一点点的触动,对我来说就足矣。当然,对于这一节课,我在想,如果结束部分不是朗读《语言是窗户》, 而是其他班级修改后的句子, 以及其他同学写的温暖鼓励的话,并配上背景音乐,可能效果会更好。
总体而言,暴力沟通素材的真实性,课堂氛围的安全性以及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引导等对于本节课的成功关重要。就以上三个方面我想提一下具体的教学建议。
第一,素材的真实性。学生对于身边的尤其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情非常感兴趣。本节课的素材全部来自同年级的学生。之前的做法是,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由坐在外圈的同学写他们自己成长过程中听到的最受伤害的一句话,其他教学步骤不变。 本班所搜集到的素材可以运用到其他班级上,这样课堂相对容易控制,且真实的素材更有说服力,对学生的触动也很大。
第二,课堂氛围的安全性。这节课其实自我暴露非常高,高一新生刚入学是不可以上的,需等到学生之间非常熟悉且对心理课堂非常信任才可以尝试。此外,课堂上的一些小技巧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安全,比如让内圈的同学戴上眼罩,可以减少外圈同学的心理压力。
第三, 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引导。在上课前, 让学生按学号入座,避免非常熟悉的同学坐在一起影响课堂纪律。活动前要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状态。在活动的过程中各指令要清楚明确并做示范。此外,在活动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比如有些学生看到这些话后想起了自己类似的经历而有情绪波动, 对此教师要及时安抚和处理。在活动结束后要收走纸条作为结束仪式, 并给学生暗示: 不好的记忆让老师带走,温暖的话语保留在大家的心中, 以免某些学生沉浸在过去不好的回忆中。
(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 广州, 510530)
编辑 / 刘 芳 终校 / 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