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高三期中后期:找准节奏,继续坚持
在线阅读
高三期中后期:找准节奏,继续坚持
时间:2020-04-29 19:12    点击:        作者:王晓菁

 

【活动背景】

德韦克教授在《思维模式》一书中阐述了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往往会让我们害怕失败,把别人的成功作为威胁,认为努力没有价值等,而成长型思维却会把优秀的同伴视为自己的学习资源,愿意互助和互相鼓励,相信努力会让自己不断进步等。

高三是学生全心投入高考备考的一年。一般来说,第一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穿插平均每月一次的月考或期中期末考;第二学期进行专项复习及查漏补缺,穿插各轮模拟考,直至高考。高三生活作息安排紧张,可自由安排的时间锐减,考试及排名的频率激增,作业量大大增加。到11~12月份,刚进入高三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已经逐渐消失,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调频到“高三频道”,进入全身心备考的学习节奏。通过学情调查发现,随着第一轮复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开始遇到自己的弱点,觉得自己的努力不能见到效果,认为考试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在意和同学之间的名次比较,因为作业多及作息紧凑而感觉身心疲惫,也可能对自己的前途和能力产生怀疑。就像一个连续加班工作的人

(高三的学生,周末只休息一天),感觉工资待遇不是太理想(考试成绩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年终奖遥遥无期且不确定(距离高考还有半年多,考成什么样也不能确定)而开始出现情绪上的波动。虽然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自己,却开始变得懈怠和静不下心来,因此影响了学习的节奏和热情。

本课程通过将成长型思维贯穿于课程的设计,引导学生合理认知自己和复习,积极看待名次的变化和同学间的竞争,继续坚持努力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活动目标】

1.学生放松身心,得到鼓励和肯定。

2.学生认识到努力会带来进步。

3.学生认识到优秀的同伴是自己的资源,而非对手。

4.学生看到坚持的力量,看到保持自己节奏的重要性,看到班级内互相帮助和鼓励的价值并付诸行动。

【活动准备】

彩色马克笔一盒,活动指示卡三张,空旷的场地(无桌椅)

【活动对象】

高三学生

【活动过程】

大家在空场地围成大圈。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心理课堂。上课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上周末,我见到了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她说自己最近参加了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一直在加班,非常辛苦。项目预期再有半年多就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如果做得好,到时候分红十分可观。但是,因为主要靠分红,所以目前按月给的工资待遇不是太理想。她说,加班好几个月了,现在觉得特别累,特别想出去旅旅游,放松一下。你觉得,我要不要继续这么努力啊?还是混混算了,反正最后能不能做成也不知道。请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生:太累了就换个工作吧/还是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暴富了/不管结果怎样,既然选择了,还是要努力啊……

师:看起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不一样。我为什么要和大家说这个小故事呢?因为我的这位朋友,和你们一样,正在上高三。他从八月底进入高三的生活节奏,一周只能休息一天,晚上经常加班做作业到11点,12点,但平时考试成绩却看不到太大的进步,觉得成绩配不上自己的努力,高考到底能考成什么样,他心里也没什么把握,能不能得到“可观的分红”不知道。所以,他觉得有点累了,想休息了,想放松了,并且有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努力见不到明显的效果,那么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该怎么继续坚持?哪些做法和想法,能真正帮到自己?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通过一些小活动探索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案例引入,引发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入话题。

一、热身活动:真人点赞

首先,我们来做个热身活动。请同学们在场地内自由走动,互相看对眼的同学,请你们就像小动物一样,用后背或肩膀互相碰一碰,蹭一蹭,打个招呼,然后转过身来,和这位同学互相贴住大拇指,互相说一句你今天看着他/她的脸,最想要为他点赞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至少和五位同学互相点赞(教师请一位同学一起示范动作)。

师: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感觉怎么样?收到了什么样的点赞?有什么新的发现?

1:像进了夸夸群,感觉特好,好几个人夸我今天特别帅,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

2:感觉身体放松了,被点赞的感觉很赞。生3:有人夸我数学很好,他说的没错,确实是这样。

二、主体环节:指尖合作

(一)活动介绍:请就近的六位同学组成新的小组(可依照具体人数调整),每人拿一支笔,每组围成一个圆圈,所有人面向中心站立。相邻的同学食指相对,以笔连接,每组同学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并自行确定口令,练习“蹲下—起立”的动作(此处有动作示范)。注意大腿基本和地面平行,两个脚尖在同一个水平线。如果有身体原因不方便蹲起的同学,小组自行决定怎么安排这位同学。

示范不规范动作示例如下:

1)除食指外,学生的其他手指或手肘互相触碰以达到稳固的目的。

2)做蹲起动作时,半蹲或仅弯腰,两脚前后分开,距离过远。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练习,五分钟后分组比赛,在笔不落地的情况下,两分钟连续完成蹲起次数最多的组获胜。

(二)学生练习五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符合规则要求,对不符合规则的动作及时纠正。注意学生小组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其纠正。

(三)学生比赛:现在宣布比赛规则,在两分钟内,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集体完成规定动作,连续完成“蹲下—起立”动作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如在两分钟内,笔不慎掉落,任务即时停止,不再继续。在比赛过程中,老师计时,所有同学可以一起数数。

该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并能够在保证笔不掉落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从而获得胜利。

(四)分组开始比赛,教师计时并记录比赛成绩,公布第一名至第五名。

(五)活动分享(7分钟),教师可以分别就下列问题进行提问:

提问1:刚才的活动,大家感觉怎么样?

1:两分钟好长,好累啊,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2:得了第一名,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3:觉得有点遗憾,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提问2:刚才的两分钟,感觉累不累?时间长不长?怎么坚持下来的?

1:最后特别累,觉得时间很长,特别累的时候,我们用眼神互相鼓励。

2:很累,这时候我就盯着一个固定的点,什么都不想,专注于自己的动作和节奏。

提问3:获胜的小组,你们最终获胜的秘诀是什么?

1:五分钟内好好练习、找到适合的蹲起节奏。

2:坚持,累的时候互相鼓励。

3:尽量维持稳定的节奏。

4:仔细观察其他小组,学习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改进自己小组的策略。

5:齐心协力,发挥每个人的专长,比如,找声音最大的人喊口号,观察到其他小组的好做法后,及时在小组里分享和改进。

提问4:(采访成绩不够理想的小组)你们小组的成绩达到预期了吗?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你们可以怎么改进?

——没有认真努力练习的:认真练习,练习让我们进步。

——没有人喊口号或声音不够洪亮、节奏不够稳定的:练习和比赛时,让一个同学按照合适的节奏喊口号。

——练习时走了歪路,只练习了如何干扰其他小组,如在比赛时一直乱计数,或者喊一些搞笑的口号的:改变策略,只有靠自己进步才能长久,靠干扰别人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受到外界干扰,节奏乱了的:保持专注,不理会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

——不相信能做满两分钟的:看到其他组有做到的,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到。

——没有坚持,累了就放弃了的:继续坚持,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提问5:要想成功完成任务,我们既要关注手指之间的力,又要把注意力放在保持节奏做蹲起上,这两者之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想要获得好成绩,注意力应该更多的放在保持蹲起的节奏上。

三、活动总结

1.两分钟虽然短,但很辛苦,坚持下来很不容易,高考复习更是,但辛苦之后的成就感,也是巨大的。当我们觉得辛苦、困难的时候,同伴间的互相鼓励可以让我们坚持得更久,专注于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也有助于我们坚持下去。

2.努力学习和练习可以带来进步,即便只有五分钟,也能带来进步。今天比昨天多学会一个知识点,比上一次做得更好一点,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持续的进步和成长。

3.其他小组做得越好,能给我们的好的成功经验也越多。不要担心本班的同学超过自己,你的同伴越强大,也代表着你有更高的学习平台,身边有更多值得学习的人。

4.设立复习节奏,保持节奏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表现或者场外的声音打乱自己的节奏,包括本组内的别人,还有其他组的起哄,场外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期待。高考不是为了任何人,你只需要为自己负责。

5.我们想要达成目标,手指尖必须互相用力,产生对抗,才能把彩笔托住不掉地。这种对抗就像是同学间的比较和较量,就像我们经常要面对的名次一样。名次是一种参考信息,但不应该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部分。做得更好的小组,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动作和节奏上,而不是手指之间的较量上。

坚持,是我们面对漫长、辛苦的高考备考必须要做的事,更长久的坚持,来自于稳定的复习节奏,相信努力可以让自己进步,来自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支持和鼓励。

四、活动效果

在本课结束后,对同学们进行了课程效果的反馈调查。选取其中一个班的反馈为例:

1.认为本堂课对自己有很大帮助、较大帮助、和一点帮助的占到85%以上。

2.真人点赞的效果反馈如下:

 

3.指尖合作的效果反馈如下:

通过班主任的反馈,还发现这个班课后第二天交作业的情况有很大进步,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课程的效果。综合来看,本课基本达到了事先设计的目标。

【活动反思】

20198月,《Nature》杂志全文刊发了成长型思维在提升学生学业绩效的明确效果。但单纯讲理论,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次课通过活动的方式,贯穿成长型思维的部分要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班的情况会略有不同,在分享过程中,老师可以重点找到各个班级想要解决的问题去引导。比如说,有的班平时同学比较拘谨,那可以在真人点赞环节多增加一些时间,多请一些同学来分享;有的班级互助的氛围不够,那可以多挖掘一些互相鼓励和互相帮助的点,找到一些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参加活动的同学,但是同学们也带着他一起玩,或者找到了适合他的参与方式(为大

家喊口号、打节奏等);如果觉得学生们特别在意和同学之间的比较和名次,则可以重点放在“保持自己的节奏比关注和他人之间的比较更重要”上。所以具体的活动环节可以灵活把握,活动只是载体,老师要抓住学生的精彩瞬间,在合适的时机提问,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及课堂目标灵活提问。

根据学生的现场回答去追问,总结不求全面,但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切身体会,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真实体验带来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52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