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念】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起的系列变化,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内心不免会出现强烈的担忧和不适。有的学生周围出现疫情,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往环境会发生变化,社会支持系统遭到破坏,身心反应明显。有的学生出现焦虑、不安,甚至为应对焦虑,个别学生也会出现强迫行为等不良心理状态,需要及时采取心理辅导,确保疫情过后,平稳过渡到正常学习生活。
本设计通过蝙蝠的来信串联整个团体辅导,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学习、体验中认识疫情传播的途径,以正视疫情,发展良好的适应。让学生感到疫情下产生的情绪问题的“一般性”,行为的“正常化”,降低焦虑、恐惧和不安。主要采用“认知—情感—行动”的模式,即处理认知、认知改变、恢复合理的思考,而后进入情绪表达阶段,最后学习应对技巧和行动。通过对蝙蝠来信的思考,设置与疫情应对相关的分层式问题,提高学生处理情绪问题、解决问题、塑造自我行为的能力,学会管理焦虑、恐惧情绪,以便更好、更快适应未来的生活。通过课后延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我认知探索的能力,同时为人与动物长久共生的价值观奠定心理基础。
【活动对象】
高一至高三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传播途径和危害,掌握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防护知识。
2.正确对待疫情期间的各种情绪状态,学会理性对待,科学调适,建立起对抗疫情的信念感和安全感,消除非理性信念。
3.通过对疫情的科学认知,激发学生自主生成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防护知识的内部动机,化焦虑为行动。
【活动准备】
大团体辅导教室、视频《蝙蝠的来信》、任务单、PPT或展板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
暖身游戏:“蝙蝠来了!快跑!”
活动规则:
学生站成双层圆圈,左右间隔两臂,前后学生身体靠近。先由两名学生开始,一人圈内为追人者(初始携带“病毒”的蝙蝠),另一人站圈内为被追者(健康者)。被追逐者可利用圆圈上的双层人墙(健康者)作障碍,且挡住追逐者,也可沿圈外奔跑。当被追的人即将被摸到或者不再想要逃奔时,从外圈钻入内圈,并以自己背部紧贴任何一组学生的身前,临时造成三人重叠的一组,此时这三人重叠的最外层的人应立即代替贴在前面的人成为被追逐者。凡在被追逐者已经组成三层小组之前未被摸着者,原来的被追者为安全,追逐者必须开始追最外层的另一人(即第三人),使圆圈上的双层队伍始终保持双人。
补充说明:被追人必须从圈外奔跑,不得穿过圆圈。贴人时必须以背部贴靠在别人身前。外层第三人逃开后,共同后退半步,保持圆形队伍。凡以手摸到被追者即为追上,此时追与被追者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被追的人不得跑离圆圈队伍3米以外。被追上的人即视为“感染病毒”,被感染者背贴到的人也视为被感染,贴到被感染者前面也视为感染。
教师总结:游戏结束了,班里很多同学都毫无悬念的“感染”了,也有同学因为方法得当,最后成功逃脱。说到这里,不免想起最近令人闻风丧胆的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不容小觑。而我们是否也有对应的方法去直面它的嚣张。老师这里还有一封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蝙蝠给我们写来的一封信,它想跟我们人类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暖身游戏,形象生动具体的展示了蝙蝠带来的病毒的特点,具有传播性,易感性。营造了团体氛围的同时引出了课堂的主题,为后续对疫情的理性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
二、团体转换阶段
播放视频:《蝙蝠的来信》
大家好,我是蝙蝠,你们人类这场病毒讨伐的对象。我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万年了。这么漫长的岁月,为了生存下来,我一直躲在阴暗的角落,昼伏夜出,我长着人类不喜欢的样子,为了生存,我成了很多病毒的寄宿主,老实说,我真的很危险。可是我还是被你们发现,成了盘中餐。人类啊,你的身体,怎么能消化得起我这病毒之躯。我眼看着第一个在我面前倒下的人,他乘地铁,拥挤的车厢,人们肩挨肩,飞沫四溅,他回了家,亲了他的孩子,无辜的孩子,我希望你有足够强大的抵抗力才好啊,他去了公司,跟同事聚餐,他还是不自知,以为只是得了平常的感冒,人类啊,你真的是自食其果啊。眼看着一传十,十传百,你们终于有所警惕了。喧嚣的车水马龙不见了,一座座空城,满鼻子的消毒水味道,前赴后继的逆行者们,奔赴前线,这真的不是我想看到的。
教师提问:看了蝙蝠的来信,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感受。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新型冠状病毒是来源于蝙蝠的。蝙蝠带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好可怕!寒假里每天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下都快压抑死了……我们会不会不小心被感染啊?这种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染和接触传染的,学校人这么多我们会不会有危险?(学生在此过程分享自己复杂多样化的情绪状态:如恐慌、焦虑、未知、迷茫等)
教师总结:蝙蝠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了这场病毒的始末,不得不说,这场来势汹汹的病毒,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就像一场未知的灾难,侵占身体更腐蚀我们的内心防线。但是我们要确信,面对强敌,生命本能衍生的仿徨、无助、恐慌、焦虑,都是一种自然的应激发应,提醒着我们要正视它的危害,要拿出强大的举措和决心,要通过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防护知识,控制它的蔓延,降低它的杀伤值,守护自我,守护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蝙蝠的来信帮助学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传播途径和危害,直面疫情的原生态,激发学生自主生成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防护知识的内部动机,将传统保健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引导学生阐述自我情绪状态和非理性情绪体验,提高学生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消除非理性信念,学会科学调适。
三、团体工作阶段
教师提问:面对蝙蝠的来信和来势汹汹的病毒我们似乎有很多无助、焦虑和恐慌,大家都如何应对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呢?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各自分享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能的观点:躲在家里不出去;自觉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放松心情,多听听歌刷刷剧打打游戏转移注意力;不要老是关注网上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在家里多看点有意义的书籍……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展示疫情应对心理小贴士:
1. 学会接纳心理的变化
2. 对疫情有合理的认知
3. 学习自我放松的方法
4. 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5. 学会过滤网络上信息
6. 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7. 培养耐心和应变能力
8. 开发和培养新的兴趣
9. 开展居家的亲子活动
10. 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班主任、心理老师或心理热线)
教师总结过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其实一般的焦虑是正常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不过最好的缓解方式还是行动。
教师提问:你自己和所在社区、街道做了哪些防控?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并进行观点展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从个人、集体不同层面罗列了守护家园、守护自我所付诸于行的举措,如:自己自觉做到居家不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社区进行了封闭式管理,出入要量体温;街道下派了很多工作人员来做好消毒、宣传和防控排查工作……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佐证面对病毒我们守护的决心,并形成合理化认知,病毒传播是出于一定的缘由的,是可防可控的。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听从安排,采用科学的防控手段,做好科学的自我防护,我们就可以将病毒杜绝在家门外,我们就不会成为它的感染者、携带者和传输者,这个阶段完成信念感和安全感的建设。
教师提问:你能为这场疫情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可能的回答:自我保护,宅在家就为国家贡献;跟家人亲朋好友宣传;做心理志愿者;捐赠爱心;每日班级防护知识宣传,心理保健知识宣传等。
教师总结:大家的回答都很好!通过同学们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蝙蝠带来的病毒并不可怕。你看,在对抗病毒的过程里,我们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庇护,出台各项控制病毒蔓延的举措;有专业系统的指挥统一部署;有基层工作者的努力;有大批救死扶伤奔赴前线的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人民子弟兵;更有14亿中华儿女的同心同德善心义举。所有这些,足以让你选择信任。
面对未知的确有些恐慌,网络谣传的确害人不浅,但是我们都要坚信,只要我们各司其职,各尽人事,理性分析,选择信任,听从安排,提高警惕,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防护,处理好自身情绪问题,更好的保护好自己,那么,这场战“疫”,人类就是赢家。希望这段特殊的日子,我们都能静心等待,等花开,等春天来。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焦虑应对方式的思考,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疫情焦虑。课堂问题的设置,从局部到全面系统的部署,从个人到集体的行为外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抗病毒的信念感和安全感;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追问激发学生产生对抗疫情的持续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碰撞,建立更系统全面的认知,完成病毒面前的自我危机干预机制,提升塑造自我行为的能力。通过分层式递进的观点采择,完成了团体工作的重点,团体成员获得成长,自我认知整合,行为得以塑造。
四、团体结束阶段
实施过程:请以人类角度给蝙蝠回一封信。可以告诉它,这场疫情过后,你想做什么,你希望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自从自身的观点出发给蝙蝠回信。
教师总结:最后,老师想把这本手册送给大家,这是我国第一本针对疫情的心理防护图书—《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希望我们都成为自己的守护者。另外,如果你遇到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请及时与学校心理辅导站联系。同学们,面都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我们在慌乱焦虑之余,应当冷静下来思考,做好防范应对措施,保持良好心态,这样才能战胜疾病,取得胜利!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延展环节,目的是在完成情绪调整,行为塑造后通过给蝙蝠的回信,培养学生认知探索的能力,同时为人与动物长久共生的价值观奠定心理基础。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生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和心理变化是十分正常的,本堂心理健康课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传播途径和危害,正确对待疫情期间的各种情绪状态,学会理性对待,科学调适,建立起对抗疫情的信念感和安全感,消除非理性信念,把焦虑不安的情绪化解到投身防疫的行动中去,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今后遇到类似疫情或着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学会正确看待事件,理性思考应对措施,拥有健康心理。
(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宁波,315000;2.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衢州,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