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是谣言还是关心? ——如何隔离内心的“疫情”
在线阅读
是谣言还是关心? ——如何隔离内心的“疫情”
时间:2020-02-26 20:45    点击:        作者:施霄霞 郁俏静

 

【设计理念】

人人都有可能接收到亲友的转发信息。2019年末至今,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各类消息陆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民众视野,各类消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青少年学生尤其关注网络信息,但缺少现实体验,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不实信息的传播者。

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的理性解读。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信息对人的说服存在两种途径:“外周途径”面向很少进行信息分析的听众,“中心途径”面向愿意深入分析的听众。听众的加工和分析程度越高,越能看破信息中不合理的部分,并进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学生也需体会信息背后的“人心”,思考人们的转发动机,我们会发现多数信息传播并非出于恶意,更多时候,是出于对亲友的爱和关怀。出于此点考虑,本课引导学生要将善意的动机脱离失真的信息,接纳他人慌张的爱,但不要继续发酵谣言。

 

【活动对象】

高中学生

 

【活动目标】

1.认识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学机制,了解谣言的负面影响;

2.掌握分辨信息的方法,面对信息能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

3.感受转发谣言背后传递的关心关爱,阻断谣言不阻断爱。

 

活动准备

1.分组就坐,6-8人一组,便于讨论和作业。

2.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白纸,一份疫情情报,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拷贝不走样

活动说明:

1随机抽选8位同学体验活动。

2、第一个同学默读信息后,将该信息轻轻告诉下一位同学,只说一遍。这个过程,其他成员要保持沉默。

3、最后一位同学将自己接收的信息说给大家。


教师提问:最后同学讲述的信息和第一位同学获取的信息一样吗?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学生(游戏参与者):完全不一样!我把我听到的传下去,没想到到后面越来越不靠谱了。

教师:你接收到的这个信息可信吗?

学生(游戏参与者):我没想过,只想着把信息传下去。

学生(旁观者):我看到好几位同学在传递信息的时候都出了问题,像滚雪球一样,到后面越来越离谱了。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未经证实的、广为流传的失真信息统称为谣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疫情信息霸屏,其中包含一波又一波的谣言。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疫情中的信息,揭开谣言的真面目。

 

 

二、团体转换阶段:谣言产生

教师导入: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社会心理学家希布塔尼曾提出一个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 ✖(事件的)模糊性

也因此,谣言在信息来源模糊、让人感到危险或者存在潜在威胁的情境中,更容易出现。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疫情下的“心理剧片段1”,共同思考下为什么疫情相关的信息容易被热传。

心理剧片段1

陈小琪:又来了!文文,诗雨,我要疯了!我家微信群里发的什么跟什么呀!

文文:各位亲友请注意,据省公安厅通报,监测发现“冠状电脑病毒”,请大家注意防范,不可随便打开“冠状病毒”等有关的可执行文件。

诗雨:淡定淡定。一看就是假消息。你无视就好啦。

陈小琪:臣妾做不到啊,天天都是这些消息,太辣眼睛了。

文文:小琪,这也不能怪你的亲戚啊。有备无患嘛,她们也是为了你好。疫情这么大的事情,说不定真有人想要搞电脑病毒呢。我们家群也一直在发各种消息。

陈小琪:我阿姨不知道从哪里转发来的,是要我们多夸她啊!

诗雨:我也讨厌这种虚假消息了。不过阿姨嬷嬷转发这个我还能理解。

陈小琪:哼,总有一天我要跟她们严肃说明!

 

提问1:为什么疫情开始爆发的时候,这类信息就容易被热传?

学生可能:因为大家听说这个疫情像SARS一样,会丧命,所以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但是相对应的医疗信息、疫情的传播信息都不清楚,也就是模糊性强,所以大家疯狂转发起来。

 

提问2: 虚假信息被疯狂转发,猜想一下,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可能:看着这些信息,大家会越来越慌张,甚至会做一些傻事。这些信息让我觉得事态严重,会更关注这次疫情。

 

教师总结:疫情中,一方面,谣言会引发大众的恐惧、焦虑等情绪,误导人们的行为,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们生活中存在风险,有时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三、团体工作阶段:情报专家

(一)信息接收

教师:面对信息,有些人会被轻易说服,有些人却要思考再三。瞧,故事中的几个小伙伴又收到一个新消息,在教室里聊了起来。

心理剧片段2

(周末,班级微信群)

曹晶晶:最新消息最新消息!我妈说,受疫情影响,公交要停运全面消毒了。

陈小琪:啊,那怎么办?

文文:不会吧?曹晶晶快你转我们看下

陈小琪:文文,晶晶妈妈是在公交公司上班的,她发的还会有假啊。之前我们这边连地铁都停运了,停运公交有什么稀奇的。

徐诗雨:晶晶,你问清楚些。

陈小琪:哎呀,问什么问啊。你看着好了,等下就出通知了。

文文:我看不一定,这条消息没头没尾的。之前地铁停运官方公众号通知的,还写明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停运。这次有吗?

曹晶晶:我妈说了这是她听隔壁办公室人说的。应该没错。

文文:我还是不信。公交公司要消毒可以来一辆车消毒一辆,再说了,什么是全面停运,开到一半的车怎么办?原地停马路啊。

徐诗雨:有道理啊,那也不排除是内部消息。

陈小琪:行行行,你有你的道理,我让我妈明天下课来接我。

问题1:面对疫情信息,陈小琪和文文的解读方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陈小琪很少投入分析,她觉得曹晶晶妈妈是公交公司上班的,信息一定准确。文文对信息保持怀疑,并且找到了一些反对的理由。

问题2:说一说,信息的不同解读方式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可能:我觉得陈小琪已经认定了这个信息是真的,所以有可能告诉其他人,文文会通过各种方式再核实,了解消息的细节。

知识拓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对人的说服存在两种途径。“外周途径”面向很少进行信息分析的听众。这些人不会花太多时间仔细推敲信息内容,因此容易盲从。“中心途径”面向愿意深入进行信息分析的听众,这些人会关注论据,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才有可能被说服。所以面对信息,大家的加工分析程度越高越能看破信息中不合理的部分,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


(二)信息分类

教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心途径下的听众对谣言更具有分辨力。请同学们参考中心途径下听众的做法分辨以下四组疫情情报是确定真实的信息确定虚假的信息还是真假难辨的信息,并把你们的判断结果写下来。


问题1: 在分类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彼此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学生可能:比如朋友圈里发布的小区疫情消息,有些人认为真假难辨,但我亲眼见过或者了解过,我认为这是真相;有些被认定的谣言,也有可能是真的。这次新型肺炎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信息被认定为谣言,但后来发现他们说的基本是真相。

问题2: 不同类别的消息是否会互相转化?

学生可能:是的。有些真相被曲解后也会变成谣言。比如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大家认为双黄连口服液能够预防和治疗新型肺炎,就疯狂购买;还有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继续发酵,也很有可能变成谣言;谣言中也有可能存在真实的部分。虽然一开始被爆出来武汉有SARS”有些危言耸听,但后来发现,武汉疫情确实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和警惕。

教师总结:疫情当前,真相与谣言间会有一个容易混淆的灰色地带。信息的传播又是动态发展的,信息不断被加工、被证明、被传播。原先被认为虚假的信息可能被证实;原先真切的信息,也可能被发酵成谣言。因此,想在迷雾中见真相,就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养成理性思考和独立分析的习惯,然后交给时间。

 

(三)信息应对

教师:陈小琪和她的小伙伴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对信息有不同的判断后,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请看“心理剧片段3”:

心理剧片段3

文文:小琪,你买了84消毒液?

陈小琪:是啊,怎么啦?现在病毒这么严重,我妈说学校厕所也要消毒。

文文:你妈妈想得真周到,但我跟你提个醒。

徐诗雨、陈小琪:提醒什么?

文文:我们寝室的洁厕灵不要和84消毒液一起用。

陈小琪:这不会是你自己化学课想出来的吧?

文文:你们看这张图。

徐诗雨、陈小琪:84消毒液不能和洁厕灵一起使用!!!

陈小琪:哎,一张图嘛。不要太当一回事。

文文:小琪,小心点好的嘛。这两个东西味道都挺重的,要是一起用那不是要难闻死了。

诗雨:等等,你们看这张图有丁香医生几个字。

陈小琪:丁香医生是什么?

诗雨:丁香医生是医学知识分享平台,里面的文章挺靠谱的。

陈小琪:哦,不会是那种卖假药的吧?

诗雨:你想多了。微博打开给你看,新浪官方认证大V,还被人民日报转载!

文文:好啦,小琪,别钻牛角尖。

陈小琪:文文,我这不是怕了吗。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消息,总得确认过吧。文文你给我看的是图啊,现在PS这么牛叉,会不会是被P过的?哼哼,有理由怀疑!

文文:那是哦,微博找找原文。

诗雨:找到了!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文文:这回没错了吧?

诗雨:这里写的是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是含氯的消毒剂吗?

文文:那我还是去问化学老师吧。

陈小琪:哈哈,文文你也不知道了吧。我知道!回寝室看下说明书。

文文:有道理!

 

 

讨论:当疫情下的信息浪潮席卷而来,我们对这些信息有了自己的判断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呢?

学生可能分享:


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应对各类信息的办法。对信息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接近真相。谣言是我们大众内心的疫情,慌张的是我们的内心,我们需用智慧和理性识别它、隔离它。

 

四、团体结束阶段:背后的爱

教师:当我们理性看待疫情下的诸多信息的时候,有可能过于关注信息的内容,而忽略了转发信息者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也许传递谣言的人并没有恶意,只是因为焦虑而没有认真区分信息内容,也许是为了让我们远离病毒,并表达关心。传递谣言的背后,并不全是面目狰狞,居心拨测。相反,更多时候是爱我们的人借这种方式传递她们的爱和关心。作为我们自己,是否可以只制止谣言,不制止爱的传递呢?

课后作业:请每一位同学回家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回复一条信息,表达自己最近安好,并关心下对方近况如何,让善意在家庭和班级内彼此流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极大程度还原了疫情中不同个体、大众集体对信息的解读。对高中生而言,对信息的认知是更高层次——在信息流中找到关键信息、分析判别。活动以疫情中的同伴情境故事为线索,学生了解谣言的形成机制;利用社会心理学说服的两种途径辨析,学生感受到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提炼应对措施从而对信息有全面辩证的思考。本次活动并没有重点强调和分析恶意的谣言,因为我们发现,在疫情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转发谣言的初衷并非恶意,而是爱和关心的传递。因此对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需要理性区分和应对谣言,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对善意的辨识和感激。制止真正的谣言传播的同时,让爱继续传递。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