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考试心理 > 由考前压力调节引发的家庭教育思考
在线阅读
由考前压力调节引发的家庭教育思考
时间:2017-08-23 10:59    点击:        作者:刘淑华

 

〔关键词〕考试压力;家庭教育;辅导个案

一、个案介绍

小黄,男,15岁,初三学生。父母健全,父亲开私营商铺,母亲是全职太太,均为小学文化水平,哥哥中专毕业后工作。小黄小学五年级以前成绩很差,同学嘲笑,父亲打骂。五年级后不知为何开始好转,是班里的优生。但是每次期末考试,总无法考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父亲很少表扬自己,母亲会鼓励自己。初三下学期的几次模拟考,总会突然感到一阵冰冷,伴随着头脑一片空白。小黄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前来咨询的。

二、个案分析

小黄偏内向、敏感、善于反思,有写日记习惯。自初中以来,成绩都比较波动,但是依然能保持在年级前60名。详细了解发现,小黄与母亲的关系比较好,很少与父亲沟通,父亲以前总是很凶地打哥哥,有时也打小黄。哥哥成绩很差,小黄很担心如果自己成绩差,爸爸会像打哥哥一样狠狠地打自己。班主任表示,小黄曾经在家里向父母发泄道:不要总是把当年放在哥哥身上的希望放在自己身上。

小黄自述说考试时自己并不觉得紧张,但是从他的生理上明显表现出了紧张的现象,并且在第一次咨询时,小黄并没有表示爸爸在自己童年时对自己的打骂,在第二次咨询时才主动陈述。

由于小黄父亲对他和哥哥的教育采取了暴力方式,给小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初中后,小黄爸爸很少打小黄,沟通也少。小学时被打的记忆渐渐消逝,但那份恐惧依然存在,尽管小黄理性地告诉自己说,那是父亲爱的表现,但在小黄的潜意识里,那份恐惧根深蒂固。并且似乎出现了莫名泛化的迹象:即在考试时也表现出了一份不能自察的焦虑。与此同时,父亲对小黄物质上又非常关注和满足。小黄对父亲是既爱又怕,既期盼得到父亲的肯定又怯于与父亲交流。从母亲后来的谈话中发现,父亲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夫妻间和亲子间,现在对于早年自己的暴力教育方式也深感愧疚,但从未向儿子透露过。由此,在小黄心中的爸爸,依然是那位“儿子成绩考不好就要打”的形象。

三、处理办法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班主任所了解的以及小黄妈妈所掌握的信息未必就是小黄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小黄,缓解他内心的焦虑,必须先跟小黄沟通,了解小黄的内心想法。因此,在第一次见面时,先放下班主任提供的一些信息,重新了解小黄。

为此,先跟小黄建立信任的关系。在获得了基本信息及小黄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后,基于上述情况及分析,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处理办法。

第一,做呼吸放松练习。小黄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略显紧张、拘束。因此,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利用深呼吸放松法,先让他的身体放松下来。约十分钟后,小黄表示放松了很多,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第一次,他只想快点寻找办法缓解考试压力,不愿探讨过多。根据心理咨询的自愿原则,我也没过多干涉。

第二,用自由联想法,让小黄寻找考试焦虑的源头。小黄第二次是主动请班主任跟我预约的,经过一番语言交流,依然没有发现考试焦虑问题所在。于是,引导小黄用自由联想法探究考试焦虑源头。主要做法是:让小黄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词语,只要是脑海中闪现的词语,就记录下来,如此不断地写。再与小黄一起分析这些词语与哪些事情有关。

第三,运用合理认知法,引导小黄正确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埃克森的认知理论认为,引发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人对事情本身的看法或评价。因此,引导小黄合理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小黄重新有了认识: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考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学习的效果。在面临重要考试时,有压力是正常的,接受这种有压力的状态,不要因为有压力就担心焦虑,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例如深呼吸、闭目养神一分钟、暂停法、按摩法等。

第四,与小黄父亲沟通。引导小黄意识到自己考试焦虑的源头后,一方面,引导小黄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父亲,并鼓励小黄尝试与父亲沟通。另一方面,与班主任沟通过后,决定瞒着小黄,与小黄家长沟通,协商如何帮助小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小黄父亲很关心他,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地对待他,担心影响了他的心理状态。同时,小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不合适的教育方式,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此时,我并没有去责备或否定他,而是引导他往更合适的方式去开展教育,并不断地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传达孩子对他的一份敬意。

四、思考总结

上述工作开展以后的一周,小黄再一次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这一次,他带着开心愉悦的心情,不断地诉说跟父亲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并表示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能放宽心去迎接中考。在这次咨询中,引发了我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1

1)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也会犯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是一位新手,或多或少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这份错误,能让自己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教育。

2)家长与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既要重视孩子的需求,也要重视自己的需求。孩子希望做得好时有人赞赏,家长也一样;孩子在做得不好时希望得到谅解和鼓励,家长也一样。在如今倡导赏识教育的同时,家长别忘了自己也需要这份赏识。当家长意识到这点,并设法自我赏识或获得伴侣赏识的时候,内心才有更强大的动力去爱去教育好孩子。

3)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案例中的小黄家长在小黄每次考试前,都表现出某种担心,这种情绪无形中也感染了小黄,影响了他的发挥。家长若以自然、轻松、豁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创造他们的人生。

第二,家长要创造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成长。

Baumrind研究2的基础上,MaccobyMartin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类,即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3。后三种自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一种也难以培养出具有良好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孩子。有些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感,表示自己懂得很多,往往爱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这样便让孩子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扼杀了孩子自主判断事情对错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缺乏自主思考,更少了很多直接经验的积累,无法体会成功感及树立自信心。有些家长采取忽视型,把事情交给孩子,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理会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却忽视了培养他(她)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容易退缩。因此,家长要提供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把他(她)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的过程,转变成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在小黄最后一次的诉说中,出现了许多小黄父亲曾经说过的彼此愉悦相处的画面。这种默契让我深深感到,其实这对父子间存在浓浓的亲情,虽然他们彼此都是不善表达内心的人,但是彼此在一起时良好的互动,也能促进关系。这是父亲在意识到自己过去错误育子方式后所做的成功的改变。

第三,家长应与时俱进,学习良好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地学习,以更好地掌握种种面对生活挑战的技巧。家长是他们最重要、最信赖的老师,孩子绝大部分的基本行为及心理模式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家长不仅是他们的模范,更是孩子们求教的对象4。小黄不管是走路姿势还是说话的表情,与其父极其相似,虽然父亲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童年阴影,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小黄依然在学习着父亲。也正因为父亲在百忙之中依然会学习许多军事知识、时事政治、地理知识,满足了小黄的好奇心,也为亲子沟通建立了桥梁。与此同时,如果小黄父亲能多掌握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也许小黄会成长得更健康快乐。包括正确地赏识孩子,给孩子一个“黄金时间”,训练关注良好行为、换位思考、留点悬念等。

五、工作展望

针对以上问题,在日后的学校教育中,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开

展工作。

第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今学生家长的家庭形态、教育教养模式以及亲子沟通状况。家庭形态包括典型家庭及非典型家庭,典型家庭即普遍的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而非典型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几大类。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类。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关系5

第二,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分质开展家长会,以有针对性的方式与家长协商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会的实效。过往,学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家长会,而忽略了家长的不同情况。如果能充分双向结合,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包括制作家庭教育小报,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开展现场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互相交流等。如今,家长工作繁忙,下班回来一身疲惫,也许已经懒于定下心来阅读,如果能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则家长学习的效率也许会更高。

第四,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亲子关系。学校教育不但是针对孩子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意识、心态的教育,包括培养感恩之情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有所改善,也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4.

2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Psychology Monograph197141-2.

3Maccoby E EMartin J A. Socialization in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M. Hetheringt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pment. New YorkWiley1983.

4]常艳春.智慧型父母,孩子成长的引路人[J.家庭与家教.20067.

5]萨提亚著,聂晶译.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6.

 

(本文刊登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17期。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水初级中学,佛山,528244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