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让孩子将自己的绘画经验与治疗师作分享——她着手并进行绘画工作时的感觉、她如何着手并持续其工作与工作历程。这正是她的自我分享。
二、 让孩子介绍自己的作品,以他自己的方式叙述自己的绘画,这是更进一步的自我分享。
三、 再进入更深的层次时,透过更多的提示以协助孩子获致更进一步的自我发现。例如:要他更详细地叙述图画中的某些部份;使某些部份更加清晰明显;具体叙述出形状、结构、颜色、代表意义、物体及人物。
四、 要孩子以彷彿自己便是那幅画的语气(使用“我”字作为叙述句的开头)来描述画作。例如:“我是这幅画:我身上到处都是红色线条,在我中央部份有个蓝色方块。 ”
五、 在图画中挑选一些事物,要孩子去认同该事物:“把你自己当成蓝色方块,详细描述你自己——你看起来像什么,你的功能是什么,等等。”
六、 倘若有需要的话,询问孩子一些问题,以催化治疗过程。“你是做什么用的?”“谁会用你?”“你最像什么?”凡此问题将透过你的专业技巧浮现,并进而带领你与孩子一起走进孩子的图画之中。同时也能开展你的眼界,去了解人类存在、运作以及建立关联性之各种可能方法。
七、 藉由强调或夸大图画中的某些部份,使孩子更为专注。并使其觉察力更为敏锐;特别是当治疗师或孩子的内心充斥着(或特别缺乏着)能量或兴奋感时。利用问话的方式是相当有帮助的。例如:“她要到什么地方?”“这个圆环在想什么?”“她将从事什么事情?”“接着将发生什么事情?”依此类推。如果孩子说:“我不知道。”治疗师可千万不要放弃,应当继续将焦点转移到图画的另一部份,询问另一个问题,提出治疗师自己的答案,并且询问孩子是否同意那个答案。
八、 要孩子就图画中的两个部份、两个接触点或两个对立点,进行相互对话,例如:道路与车子、构成正方之直线、快乐与忧愁。
九、 鼓励孩子注意颜色。当我给予闭着眼睛的孩子关于绘画的建议时,我常说:“想想看你将使用的颜色,亮丽的颜色对你具有什么意义?灰暗的颜色又对你具有什么意义?你将使用亮丽或深沉的颜色?浅或深的颜色?”有个女孩使用暗沉的颜色描绘其麻烦,而使用明亮的颜色描绘其喜乐。甚至当她使用不同颜色时,下笔的力道亦有程度上的差异。我可能会说:“这本书比那本书还暗沉些”,以鼓励他做表达,或者:“看起来你好像在这边特别用力地涂上颜色”,我希望孩子尽可能地觉察自己所做的事情,即使她不愿谈它。
十、 特别留意孩子的声调、身体姿势、面部及肢体表情、呼吸、以及沉默的暗示。沉默可能意味着正在检查、思考、记忆、抑制、焦虑、恐惧或者对于某件事情的觉察。利用此等暗示,以促进治疗工作的流畅。举例说明为何观察肢体暗示,乃是厘清困境最重要的单一因素。
十一、 藉由辨识的方式,能够协助孩子去“拥有”其对于整体或部份绘画所做的描述。我可能会问:“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吗?”“你曾经做过那件事吗?”“那种情况是否符合你的真实生活情境?”“当你以蔷薇的身分所说的事情,是否也能在身为一个人的时候说得出口?”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透过各种的措辞方式,小心而温柔的提出这些问题。
孩子们通常不必去“拥有”一些事情。有时孩子们会退缩,且害怕去做;有时是她们还没准备好;有时光是将某些事物透过绘画加以公开,似乎便已足够,即使她们不去“拥有”什么。他们能够感觉出我已听到他们说的。他们在当时,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他们所需要的或所希望的。
十二、 将孩子的画作暂时搁在一边,针对孩子从图画中所展现之生活情况及“未完成”的任务加以处理。有时这种情况能够直接自问话中发生。“这与你的真实生活状况符合吗?”有时孩子能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情;或者孩子会突然变得很沉默或出现某些表情。我可能会说:“刚刚是怎么回事?”孩子通常会开始谈论当时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过去的生活当中发生过的事,而这些事情,与目前生活状况有关。(孩子有时只会回答:“没什么。”)
十三、 观察图画中缺少的部份或空白的部份,并表示关切
十四、 紧跟着孩子图画中的动态趋势,或者注意那些特别吸引我的部份-我发觉有趣、刺激、有活力的部份。有时我专注于那些地方,有时则正好相反。有个男孩子画出了在洞穴幻想的活动中所看到狄斯奈乐园,他强调了乐园中的欢娱。我选择了与他的图画律动正好相反的方向,并且说:“我猜你的生活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