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趣味心理 > 这些关键问答,帮你读懂孩子的困扰行为
在线阅读
这些关键问答,帮你读懂孩子的困扰行为
时间:2014-11-14 10:39    点击:        作者:网络

   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才是处理孩子行为问题的关键。面对孩子行为不当,家长先不要问“怎么办”,而是先问“为什么”。

  面对家中的小麻烦,父母该如何找到正确的着力点?以下列出孩子常见的几种行为问题,教父母从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切入,赢得孩子的合作。

  孩子很没耐性,怎么办?

  Q:我家女儿七岁,很没耐性,一分钟也不肯等。例如大人讲电话,她会在一旁插嘴:“好了没?快点,我不要等了!”

  可以这样做:

  耐心,是孩子体贴别人的表现,和他人和谐相处的秘诀。研究发现,能延宕需求、学习等待满足的孩子社会适应力较佳,而且善于处理挫折。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其实就是教他们学会等待。”柯志恩指出,耐心是可以学习的,但是父母必须给予合理的环境、实际的期待和具体的规定。不要期待孩子的行为在一夕之间就能有所转变。

  孩子没耐性,主要是因为父母总是立即满足他们一时的冲动和需求。想想上一次孩子表现没耐性,你的反应是什么?是否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还是气急败坏要孩子别烦你?抑或要孩子学会稍微等待?

  孩子缺乏耐性也可能是出自挫折、害怕失败,或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别人短等原因。疲倦、饥饿或紧张等生理因素,也会让孩子比较不耐烦。

  笛飞儿建议家长,使用渐进式等待的方式。先试探孩子究竟可以等多久,如果孩子只能等一分钟,就先把一分钟当成耐心指标,之后慢慢拉长等待时间,逐渐累积孩子的耐性。事先明确告知孩子,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耐心等待,到时可以得到实质的奖赏;如果不耐等待,那只好等更久,甚至取消权利。

  陈怡群也表示,和孩子约定时,奖赏制度要明确,维持奖赏的新鲜度也很重要。一旦定下标准,就要说到做到,让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

  针对缺乏时间概念的小小孩,父母可借由提供沙漏、计时器等视觉参考指标,提升孩子的耐性。深呼吸、数数、要孩子先唱一首喜爱的歌曲等方法也有帮助。最后,父母要立下典范,多让孩子目睹自己是如何成功克服不耐。

  陈怡群感叹,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往往疏于赞美。强化好行为的关键在于,一发现孩子等待的能力提升,要立即给予具体的称赞:“我发现你刚刚在一旁等我讲完电话,谢谢你这么有耐心!”

  孩子爱说谎,怎么办?

  Q:我家孩子八岁,很爱撒些小谎,比方说骗我他已经写完功课,或者一闯祸就把责任推给姐姐,屡劝不听……

  可以这样做:

  说谎,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父母会直接把说谎当成是不诚实的表现。然而,儿童说谎通常反映他们遇到问题或困难但无力解决。唯有帮孩子找出原因,才能改善孩子说谎的行为。

  布丽吉特.拜勒建议,孩子说谎通常有三大原因:害怕受罚、不愿让父母失望以致失去父母的关注,和企图用谎言掩护羞耻感。父母要先找出孩子说谎的背后原因:是担心被骂,还是怕失去什么?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台大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指出,发现孩子说谎,父母往往是先指责,孩子很怕再被骂,只好欺骗,“我没有啊!”“是别人啦!”父母一气之下就动用体罚,切断了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比较好的做法是,先保持冷静,私下对孩子说出你的观察,把焦点放在孩子说谎的“行为”,不要放大论断其“人格”,例如:“我刚看到你打破花瓶,但是你没有承认,那是说谎。”轻易为孩子冠上“骗子”的罪名,绝对无法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什么,反而招致更多的谎言。

  父母除了检视自己是否立下良好的典范,也要提供孩子宽容坦诚的家庭气氛。知道自己坦承过错就能重新获得父母的信任,是孩子以后不说谎的动力。

  笛飞儿指出,父母应该提供孩子可以达成目的的适当方法,孩子才能真正放弃说谎。例如:孩子拿钱想要买糖果,担心被骂因此说谎。爸妈可以告诉孩子:拿钱、说谎不会有糖果(告知孩子不适当的策略是无效的),但是如果他鼓起勇气告诉妈妈真的好想吃一颗糖果,妈妈可能就会给他(初期尽量达成孩子的要求,让他知道新方法有效,之后再告诉孩子吃太多糖果不好)。

  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明确说出你对于诚实的期望:“我希望家中每个人都能诚实以对。”并且倾听孩子的看法,问问孩子:“小孩为什么有时要欺骗大人?”“你认为说谎应不应该?”“说谎时担心谎言被揭穿的感觉如何?”“如果我对你说谎,你会有什么感受?”和孩子谈论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例如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损害人际关系等,让孩子明白诚实的重要。

  孩子很爱顶嘴,目中无人,怎么办?

  Q:我家九岁儿子口齿伶俐,很爱顶嘴。大人试图教导他时,你说一句,他总有十句在等着:“我不想这样做”“这不关你的事”“你懂什么啊”让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可以这样做:

  学龄阶段以及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想要拥有更多的掌控力和自主能力,开始想要成为“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孩子”,但碍于沟通能力有限,因此常流于顶嘴和口头争辩。能勇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孩子,比较不会唯唯诺诺。然而,目中无人的说话态度,也代表孩子对人缺乏尊重。

  孩子顶嘴大致有三种原因:想要表达不同意见、抗议和单纯不讲理。改造顶嘴行为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有些孩子善于提问,习惯独立思考,凡事都要理解后才肯听从命令。

  笛飞儿指出,父母应该帮孩子做切割,让孩子知道:爸妈尊重他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但是他可以用更尊重别人的“态度”和“方法”来表达。让孩子明白,表达自己不等于挑衅。

  提出“正向管教”一词的珍.尼尔森认为,面对这种目中无人态度的最佳回应是,冷静的掉头走开,让孩子知道你希望受到尊重。你可以说:“我听不懂这种挑衅的话,等你可以用尊重的语调对待别人时,再到厨房找我。”如果顶嘴行为无法得到关注,孩子比较可能停止这类行为。

  笛飞儿建议父母,必要时可给予孩子参照的语句。例如:“你可以跟我说:‘妈妈,你弄错了!我是跟小宇去打躲避球,所以不会有抄球这件事。’而不是只是跟我说:‘你懂什么啊’‘懒得理你’这样的话。”

  针对持续发生的顶嘴行为,可以设定行为的后果,例如暂停法、取消权利等,事先让孩子清楚偏差行为会导致的后果。父母简单扼要指出他的行为,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说出他面临的后果,并且确实执行。只要发现孩子进步,就要立即称赞:“凯凯,你刚才说话的口气很温和,进步很多,很不错唷!”

  孩子生性散漫,总是提不起劲,怎么办?

  Q:我家女儿十一岁了,每次上学总要父母在一旁耳提面命才肯行动,做事情也是能拖就拖,经常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可以这样做:

  研究发现,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朝着目标前进的人,中途放弃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五倍;对自己人生不满意的可能性,则是其他人的三倍。自律,可以把孩子从做得太少的怠惰状态提升起来。

  解决孩子无法自律的问题,要从原因下手:先了解孩子的懒散是出自无法自律、缺乏动机,还是学业压力、生理状况或父母过高的期望等深层因素。

  咨询心理师杨文丽指出,孩子之所以懒散被动,绝对是环境教出来的。懒散往往只是症状,应先确认孩子并未饱受生理疾病或慢性疲劳所苦。

  其次,观察孩子是否一直都很懒散?或是只在某些时候特别提不起劲?如果学校是孩子最提不起劲的地方,原因可能在于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孩子用懒惰的态度,掩饰他所面临的学习问题。

  孩子的懒散往往是父母代劳的结果。笛飞儿建议父母,把选择与责任还给孩子。拥有选择权的孩子,才会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与其在上学前三催四请,不如给孩子自己决定的空间。将起床的责任交还给孩子,让孩子承担自己选择所引发的后果(迟到),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蜜雪儿.玻芭表示,孩子的成就动机和努力,深受父母价值观的影响。父母要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努力达成目标,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有所作为。

  杨文丽建议父母,依照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用正向鼓励引导孩子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适时推他一把,帮助孩子找回动机,累积“自己设定目标、完成任务”的学习体验,建立自我肯定的能力。

  教导孩子自律时,“称赞”可能是最重要、也最管用的方法。不在孩子没能准时起床时表达不满;而在孩子真的办到时,表达你由衷的欣喜:“不用妈妈提醒,你就能迅速穿好衣服准备上学,自动自发做好分内的事,我真的很高兴。”这样一来,孩子重复自律行为的可能性将提高十倍!

  孩子不知感恩,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怎么办?

  Q:我家两个孩子从小备受宠爱,一点也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我们该如何教孩子感恩知足?

  可以这样做:

  研究指出,最快乐的孩子是对人生心存感激的孩子。播下感恩的种子,不但会减少自私和嫉妒,也能培养快乐知足的孩子。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予取予求,是孩子不知感恩的主要根源。笛飞儿建议父母,除了基本的需求外,要试着延缓满足孩子的其他要求。毕竟,拥有太多的东西,就不容易心存感激。

  只有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满足喜悦,孩子才会懂得珍惜。笛飞儿表示,孩子想买玩具时,正是训练他学习感恩的好时机。爸妈可以要孩子说明自己想要什么玩具?为什么想要?然后请他提出一份“玩具获得计划书”,列出“自己为什么可以获得”、“打算用什么方式获得”等积点奖励计划。在为了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孩子就能慢慢理解爸妈的爱与辛劳,同时体认到:真正美好的结果,要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进而学会珍惜。

  蜜雪儿.玻芭指出,想要孩子学会感激,不能光是预设立场,以为孩子会自动变成“为他人设想”的人。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要从示范做起,先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说出感激:“谢谢你主动倒垃圾,还好有你帮忙。”

  其次,帮孩子制造为他人付出的机会,像是把旧书、旧衣送给偏远地区的孩子。

  借由亲自体验付出的过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善行对他人的影响,了解感恩的力量,他会更容易把这个美德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让孩子学习体验别人的感受,也能改变孩子凡事只想到自己的态度。孩子收到奶奶送的生日礼物时,可以请他写张感谢卡送给奶奶,并且问他:“如果你是奶奶,打开这张卡片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玻芭同时建议父母,面对处于“感恩干涸期”的青少年孩子,要乐天知命,保持平常心。

  (本文转自给孩子最好的)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