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技术 > 萨提亚模式的传承与发展
在线阅读
萨提亚模式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15-10-23 16:41    点击:        作者:颜培红

   〔摘要〕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家庭治疗专家维吉尼亚·萨提亚创建的家庭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常用的技术有冰山、应对姿态、家庭重塑等。在心理学越来越重视技术的今天,萨提亚模式的出现提供了一个人性化的心理治疗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大师的个人魅力与学派传承、治疗师身心一致,内在与外在、本土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是萨提亚的传承者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萨提亚模式所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才能够使萨提亚模式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治疗技术;传承与发展

  〔中图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6)-0008-03

  萨提亚模式(Satir Model),是由美国家庭治疗专家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创建的家庭治疗模式,又称作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家庭系统治疗模式,是关于个人内在心理如何与外界的人、事、物互动的一种心理成长模式。萨提亚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曾称萨提亚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灵体验过程,从个人、家庭系统方面着手,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及责任感,改善人际沟通,创造更良好的关系,帮助个体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是消除症状,最终目标是希望个体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的状态。萨提亚模式的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一、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基础

  萨提亚模式是在博采众长基础上的兼容并蓄,在萨提亚和她的传承者手中,萨提亚模式不断吸取各种理论、流派的滋养。现在的萨提亚模式本身糅合了多种理论,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格式塔疗法、催眠,还有东方文化的内涵。萨提亚最初受精神分析的影响,但在心理治疗的发展道路上却渐行渐远,最终与精神分析背道而驰。但萨提亚对冰山的探讨和逐层分析、对个体内在精神、过往经历的考察,还是能够从中看出精神分析的影子。

  萨提亚模式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萨提亚本人曾经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在萨提亚模式中随处可见人本主义的精神。萨提亚对人的认识持乐观态度,凡事皆以人为本位,秉持人性本善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和正向的力量。萨提亚认为我们拥有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和成长;提出心理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和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注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相信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萨提亚模式特有的四大助人目标本身就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提高自我价值、作更好的选择、更负责任、更和谐一致。

  理论基础决定上层建构,从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向、积极、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派,由此决定了萨提亚模式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内在,而不是行为和外在,这也是萨提亚模式在家庭治疗中一直强调“感受”而较少关注故事和行为的原因。

  二、萨提亚模式的起源发展

  萨提亚模式起源于美国,历史虽短,影响甚巨。1951年,萨提亚开始用自己独创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萨提亚模式”。1964年,萨提亚出版了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这本书后来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现在萨提亚模式扩展到全球各地,如加拿大、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等,近年来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发展。萨提亚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而且可以应用于个人成长和企业培训。萨提亚模式的传承者有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约翰·贝曼(John Banmen)、蔡敏莉、赖杞丰、林文采等。其中,约翰·贝曼近年致力于萨提亚模式在亚洲及中国等地的推广工作,蔡敏莉是中国引进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模式的第一人。

  萨提亚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培训来推动。约翰·贝曼曾多次来华作讲座,多次担任短训的主培训师。其他一些萨提亚模式的传承者也是以培训和个案为主,现在全国有数十家萨提亚模式培训中心。2013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萨提亚高峰论坛,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萨提亚学者汇聚一堂,对萨提亚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各抒己见。

  萨提亚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近年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各种心理学说和流派争相竞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悄然兴起,心理问题对普通人来说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更出现了心理学大众化、娱乐化的现象。秉着拿来主义精神,萨提亚模式因为其实用性而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实务培训上,而关于萨提亚模式的研究则相对不足。

  三、萨提亚模式的主要技术

  萨提亚模式独具特色的技术有:冰山、应对姿态、家庭重塑、家庭图、自我环、面貌舞会、天气报告、影响轮、冥想等,其中冰山、应对姿态、家庭重塑是萨提亚模式中比较重要而又常用的技术。

  (一)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模式最著名的是冰山理论:认为个体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就像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冰山,而隐藏在水底的巨大部分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在萨提亚模式中,冰山从上至下分别是:1.行为(包括行为、故事内容);2.应对姿态(包括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一致);3.感受(包括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悲伤);4.对感受的感受(包括关于感受的决定);5.观点(包括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6.期待(包括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7.渴望(包括被爱、可爱的、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8.自我(包括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萨提亚模式通过八个层面,逐步深入地揭开个体内在冰山的秘密,到达个体行为的原点,透过行为看到个体生命中的期待、渴望和真正的自我,探索出行为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

  (二)萨提亚的五种应对姿态

  萨提亚的应对姿态也叫沟通模式、沟通姿态,是指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五种。

  讨好:言语表现为“这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行为表现为道歉、恳求、乞怜、依赖;

  指责:言语表现为“这都是你的错”、“我完全没错”,行为上表现为咆哮斥喝、恐吓、批判、吹毛求疵;

  超理智: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凡事讲逻辑,行为上看起来冷淡、不近人情地客观;

  打岔:经常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不愿意真正去面对,言语上漫无主题,随心所欲,行为上表现为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一致:表现为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干的、负责任的、接纳的、有爱心的、高自尊的,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期待,尊重自己、他人。

  前四种沟通模式,都是低自尊,低自我价值,萨提亚模式提出转化的概念,提出把前四种沟通模式转化成第五种“一致”的沟通模式。

  (三)萨提亚的家庭重塑

  萨提亚模式的诞生是源于萨提亚治愈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少女,但少女回家后却故态复萌,这使萨提亚发现原生家庭在个体行为上的作用。萨提亚认为,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经历到的各种关系和习得的各种应付方式,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最为重大,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婚姻中会重演这种关系。由此,萨提亚提出系统的概念,把系统分为个人内在系统、人际互动系统和原生家庭系统,主张从系统改变个人,从改变家庭入手改变个人,主要采用了家庭重塑的技术。家庭重塑是采用人体雕塑的形式,让个体用不同的身体姿态来表现沟通模式和信息,将个体内心的状态清晰生动地展示出来,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让个体不只是用头脑,更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整个心理转化的过程,从而有所改变。透过家庭重塑的过程,将内在心理外化,使个体清楚地看到童年的经历对自己当前生活的影响,从而转化家庭规条,放下过去的负担,整合自身的资源,更好地活在当下。

  以上三种技术,是萨提亚模式最主要的技术,也是目前萨提亚模式培训和个案应用中最主要的技术,因其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而广受欢迎。

  四、对萨提亚模式的思考

  (一)大师的个人魅力与学派传承

  在心理学越来越重视技术的今天,萨提亚模式的出现提供了一个人性化的心理治疗模式,这是萨提亚模式的鲜明的特点,也是萨提亚模式的最大优势所在,但同时也是萨提亚模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挑战,因为人性化很难量化,很难操作化、系统化,靠无法精确复制的情感投入来进行心理治疗,本身就是一种很个体化的

  行为。

  萨提亚模式在创立之初,多得益于创始人萨提亚的个人魅力,萨提亚曾被称为“家庭治疗之母”。这样的大师,诞生是有条件的,大师重复出现的概率太小了,很多时候几百年才出一个。萨提亚模式是一个容易传授,却不容易实践的模式,很多技术技巧并不复杂,但要创造性地运用,要取得应有的效果却很难。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实践技术操作。学习者很容易学习到萨提亚模式的技术,却很难去创造性地运用,这与学习者的个人条件有关,也与萨提亚模式的特点有关:形式复制容易,大师神韵难学。

  《孟子·尽心下》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就是说:大匠可以给人规矩,不能够使人巧。依靠大师才能够推动的学说,在大师离开的时候,一般人照搬照抄,对模式的发展,并不能起什么作用。因为模仿大师的技术层面很容易,拥有大师的魅力却很难。从知师——技师——疗师——大师,学习者不是知识复印机,而是技能操作者;不是技能操作者,而是治疗专家;不是治疗专家,而是治疗大师——不是每一个学习萨提亚模式的人都能够完成从“知师”到“大师”的飞跃,除非拥有和萨提亚大师一样的神韵。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出色的继承者,很多人学习只是复制萨提亚模式的操作技术,而技术的简单复制与滥用会破坏学派本身的生命力,这就直接影响到萨提亚模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靠个人魅力和神韵来流传的学派,如何在当前时代下,发展更多的合适继承人,使流派不断发扬光大,薪尽火传,也是萨提亚模式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治疗师是身心一致的人

  萨提亚模式认为,治疗师是促成来访者改变的重要工具,治疗师要运用自身,让自身成为工具。那怎样的人才能够做治疗师呢?萨提亚模式提出治疗师须是身心一致的人,满足了自身的渴望,无须靠来访者来满足自己的渴望,还要有超越技术层面的人格影响、人格关怀,这不能不说是很高的要求。

  是否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和来访者共成长?从萨提亚模式的理论看,答案是否定的,萨提亚模式要求治疗师先做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所以无须从来访者身上获得成长。这就意味着治疗师首先自身成长完满才能够去治疗别人。萨提亚模式提出的身心一致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但并未给出具体详细的达到方法。怎样证明一个人是达到了身心一致的状态呢?另外,满足了期待和渴望的人,他会一直处于这个满足状态而没有新的渴望吗?假定治疗师是满足了期待和渴望,即使是存在这样的身心一致的治疗师,他在治疗过程中,是否还需要不需要成长?治疗师是否从一开始就具有足够的个人免疫力,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不需要补充自身能量,不需要成长?如果他是身心一致的,那就不需要成长,但这似乎只是理想的状态;如果需要成长,说明还不够身心一致,又没有做治疗师的

  资格。

  此外,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期待和渴望。即使是心理专家,仍会有未完成的期待和渴望,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萨提亚模式对治疗师的要求体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差距。以此标准,若不能做到宁缺毋滥,就会鱼龙混杂,看来要寻找合适的传承人很难。

  (三)内在与外在的问题

  萨提亚模式重内在,轻环境,认为个体通过内在转化就可以实现整合;只注重内心的过程,忽视情境的意义;虽然也考虑到情境,但情境最终还是为内在服务的。萨提亚模式比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在微观世界努力,缺少宏观的视野,在解决个体问题时,很少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内在的改变毕竟有限,希望由内而外地实现变革,有点太理想化。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才是势不可挡的,个人在与社会潮流的博弈中很难以小博大。萨提亚模式寄希望于外部世界由心灵建构,带有依赖于心灵的理想主义色彩,期待某个因素,导致个体变化,再由个体导致社会变化。其实个人很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折射,有时候非个人力量能够解决。一个有症状的、内在混乱的人是否真有力量来改变自身,拒绝借助外力其实是一个损失。内在不能决定一切,由内而外的力量毕竟有限,很多时候比不上由外而内的力量。萨提亚提出只靠自我疗愈,这就如同生病不吃药而是靠病人自己的身体与病魔搏斗,感冒这样的小病还可以自愈,但遇到大病就不行了。君子善假于物也,既然外在力量可以借助而不借助,只靠内力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努力。

  另外,萨提亚模式提出尊重个性选择,不靠外部参照系,不参照外界标准,因为个体可以创设他自己的内在系统和标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只强调个性,否认了共性、共同标准的存在。但萨提亚模式对冰山的剖析还是建立在人类共性的基础上,这还是外部标准。

  (四)萨提亚模式本土化

  要不要本土化的问题,是所有学派在拓展疆域的时候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学派要有足够的跨文化性,才能够推进得更广,但要推进更深,需要有足够的文化敏感性。虽然萨提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吸取了东方文化的内涵,但在亚洲的本土适应上还是遇到了问题。比如萨提亚模式强调感受,强调积极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东方人一般比较含蓄,很少公开讲感受。东方人在乎自己的原生家庭,提倡孝顺父母,为长者讳,要让个体对抗家庭规则很难。这样看,萨提亚模式在亚洲的推进就不是微调的问题了,而是需要大的变动,才能够进入东方文化模式,更好地适应东方人的特点和需求。赖杞丰在《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一书封底的评论中说:本土的研究仍然处在一个混沌的阶段。看来,萨提亚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里还有一个悖论:如果不本土化,就不能够广泛传播,但如果在世界各地本土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进行整合,那最终的发展还是萨提亚模式吗?这是一个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式的问题。特修斯之船讲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在航行中不断地维修和替换部件。比如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部件都换过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或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五)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萨提亚模式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是与时俱进的问题,只有不断前进与成长,才能够不被时代潮流所淹没。这里很有启示的一件事是: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创始人理查德·班德瑞(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从整理萨提亚的治疗录像带中受到启发,而后创立了NLP,可谓青于出蓝,那萨提亚模式自身在当今时代如何创新?面对家庭系统排列、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异军突起,萨提亚模式如何在众多家庭治疗流派中分一席之地?

  虽然萨提亚模式经历时间的磨练而生存下来,在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当前,萨提亚模式并不是主流的家庭治疗流派。萨提亚模式注重实践操作,技术很多但缺少内在联系,整体上缺少系统建构的完整理论体系支撑,在当前只有不断进行专业化与创新,才能够有延续、继承与发展,不流俗于行为技能的培训,而是真正成为一个有生命力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拥有完整的理论、能够系统清晰地表达也是萨提亚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江湖代有流派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在潮流面前,不进则退。很多流派在同一时代诞生,却在不同时间结束,谁能够走得更远,不仅取决于时代,更取决于流派自身的努力。萨提亚模式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是萨提亚的传承者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萨提亚模式所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才能够使萨提亚模式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曼.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钟谷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26-242.

  [2]Satir V,Banmen J,Gerber J,Gomori. 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M]. 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1991.

  [3]Satir V,Baldwin. Satir step-by-step[M]. 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1983.

  [4]Satir V,The new peoplemaking[M]. 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1988.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200083)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