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媒介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视频材料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榜样,使他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某些特定类型的视频还可以诱发具体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各种身心资源,这些资源的日积月累,最终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视频媒介应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视频材料的选择、处理好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重视心理品质的实践内化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关键词〕视频媒介;思维特点;观察学习;拓展-建构理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7-0007-03
视频媒介综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元素,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刺激,是信息呈现的重要方式,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1]。心理学家Treicher指出人类有84%的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这充分说明了视频对人类学习和记忆产生巨大影响[2]。另外,近几年的研究也证明特定类型的娱乐视频能够诱发诸如快乐、希望、平静等积极情绪。视频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学资源有待开发,把这种普遍存在、感染力强、易获得、具有吸引力的视频资源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传统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新路径,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小学生。
一、视频媒介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契合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52年提出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个体在11~12岁之前,思维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形象、表象或象征符号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3]。这一时期人们的思维处于具体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还没形成,因此中小学生的教学更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教学通常也是结合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模型来展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提供了更便利、更宽泛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素材。视频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视频材料包括精品课程录像、大众化娱乐视频和一些励志性的讲座。这些视频材料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直观教学,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更好地呈现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综合来说,视频媒介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便于他们掌握知识,适合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材料。
二、视频媒介适合心理健康教学的理论支持
自从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诞生以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越来越多地聚焦于积极方面,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的适应状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快乐、生活满意度、个人适应程度是心理健康的标准[4]。简单来说,心理健康包含了认知、行为及心理状态、心理品质的完善。研究发现,广告类的视频媒介教学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娱乐类的视频能够诱发积极情绪,促进积极品质的养成。这些视频媒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主要基于社会学习和拓展-建构两大理论。
(一)视频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榜样,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和行为
艾伯特·班杜拉在1965年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把观察学习定义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其已经具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观察学习主要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和动作再现过程[5]。视频媒介通过情景的创设,提供一个栩栩如生的榜样,能够使个体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教学内容。当所教授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反思,重新调整自己的经验,当所教授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一致就会加深正确认识,达到强化效果。系统性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当类似情景出现,迅速唤起回忆的内容,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Kupersmidt[6]等人的研究通过五次广告视频的教学,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媒介解析技巧,辨识广告内容的真伪,挖掘隐含其中的虚假信息,从而在生活中养成健康购买行为。对更加大众化的视频,尤其是具有励志性质的视频,能够给学生提供直接的行为参考榜样。当个体处于受挫情景时,视频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行为将会直接被借鉴使用,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一致的主角的行为更易被学生接受。使用视频为学生提供榜样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视频内容,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选用一些与他们的年龄、个性特征相符的视频,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视频媒介诱发积极情绪,通过拓展-建构理论,帮助学生构建各种身心资源
积极情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具有动机功能,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7]。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内容之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视频可以诱发一些具体积极情绪[8-12],这些视频片段有较好的画质和音质,多为4~6分钟,能有效地诱发积极情绪而不产生疲劳效应。用来诱发积极情绪的视频主要分为三类,喜剧视频、励志视频和自然视频。喜剧视频是以幽默为主题,激发愉悦情绪;励志视频是主人公克服不可能困难,取得成功的视频,能激发希望感;自然视频主要是描写自然和动物的记录片,与平静感有关[12]。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诱发积极情绪的视频片段列表如表1所示。
视频能够激发独立的积极情绪,但这种暂时愉悦的心境状态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何转化为持续的生命力量,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Fredrickson于2003年提出了的拓展—建构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为这种转变提供解释,该理论指出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可以暂时扩大思维视野,增加行为动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更多的认知、社会和生理资源,这种资源的增加又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通过这种螺旋上升的相互影响,个体建立了持久的个人资源,并且一旦这些资源构建完成,便被长期储存,供将来的提取使用,提高生存机会,增加幸福感。视频诱发积极情绪存在跨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同一个视频让不同个体体验到的情绪类型和强度可能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的社会经验也会影响视频引发的情绪体验,所以在使用视频媒介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需要考虑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10]。
三、视频媒介应用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视频媒介在学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物理、英语等传统教学,还有一些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例如广告专业、体操专业的教学。对视频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2005年至今,共有四篇研究,其中国外三篇,国内仅台湾地区有一篇,已有的研究成果如表2:
表2 视频媒介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表
作者 年份 内容
Branigan 2005 共7周的冥想类视频干预,采用心情导引程序(MIPs)教学引发积极情绪,冥想CD能够诱发积极情绪,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Kupersmidt et al. 2012 5次的广告视频课程,提高学生媒介解析技能,改变物质滥用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郭蕙凤 2013 TED励志视频导引的8次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希望感,帮助实现生活目标
Shoshani & Steinmetz 2013 娱乐视频课程干预,个体的自尊、乐观、自我效能显著提升,人际关系敏感度降低
综合表2可以发现,虽然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少,但无一例外都证明了视频媒介蕴含大量心理健康教学资源。广告类的视频媒介可以为教学提供精确的针对性材料,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及健康行为的培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励志类的讲座,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借鉴,使个体更好地从失败经历中恢复;一些能够引发愉悦感的娱乐视频,通过诱发积极情绪,最终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自我认识的提升。总的课程长度一般为5~8周,每周1~2次,每次80分钟左右,课堂中会结合一些团体活动、实践体验活动。教学注重学生感受的分享交流,注重团体动力。其中Branigan的研究在课程结束后两周测量了这种教学的长期效应,发现虽然课程结束,但积极体验仍能维持。未来研究可以学期为周期进行视频课程的设计,使这种课程模式具有更好的生态学效度,为大面积、普遍性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视频媒介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学重点
综上,视频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学者杨若翰筛选出了能够诱发特定情绪的视频片段,我们可以在这些视频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参考国内外视频课程设计的经验,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基于媒介心理干预的教学模式。基于视频的心理健康教学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合理选择视频材料以及掌握信息技术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高品质视频是教学的重要材料,视频材料的选择应该注意吻合性、无害性、优选正面材料等标准。吻合性,即视频的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相一致,便于学生接纳,更好地内化榜样的行为,同时与课程内容、目标一致;无害性,是视频选择最重要的指标,视频内容应该避免粗俗、嘲笑类的信息;正面材料多于负面材料,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学生正向思维的形成。
选择好视频媒介,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操作技术,熟练运用各大视频网站客户端下载视频,同时,还能够通过一些视频编辑网站,对视频进行色彩处理及文字编辑,完善视频内容。如果能够针对具体的视频内容设计相应的程序,就可以实现让学生自由操作,克服传统教学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它的课程设计应该参考传统的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及课后反思,更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视频的作用。视频可以诱发动机,导入课程,引起直接的心理变化,如何使用这些功能,要针对课程设计的需要,把视频材料放置合适位置。另外,视频媒介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在课后如何更好地使用视频。
(三)内化实践是教学的关键
任何想要引起心理变化的课程,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原则,让学生先由外而内发生变化,最终实现由内向外的本质性变化。视频教学的课程设计,可参照绘本读书治疗的六个步骤:投入→认同→投射→净化→领悟→应用,实现学生心理历程从简单注意到深层次投入的递进变化,通过循序渐进,步步引导,最终实现内在认知的变化。在这六个阶段中,认同、净化、领悟和应用是教学关键,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和经历,与视频中的主角进行思维碰撞,在班级团体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新的认知模型。教师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把握,可以通过课堂分享和课后日记等方式了解。
媒介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基于视频资源的完整教学模式的开发,将会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东刚.某些网络视频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0):38-39.
[2]刘海波.广告视频在广告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67-68.
[3]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J].教育研究,2004,1.
[4]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
[5]黄建延.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03X):8-8.
[6]Willoughby M T,Kupersmidt J B,Voegler-Lee M E. Is preschool executive function causally 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J].Child Neuropsychology,2012,18(1):79-91.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Gross J J,Levenson R W. Hiding feelings:the acute effects of inhibiting negative and positive emo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7,106(1):95.
[9]Fredrickson B L,Branigan C.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J]. Cognition & Emotion,2005,19(3):313-332.
[10]靳霄.情绪评定材料的量化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系心理学教研室,2009:1-57.
[11]郭蕙鳯.以正向心理学取向运用 TED 讲座介入提升青少年希望感之历程与效果研究[D].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学系,2013:1-110.
[12]杨若翰.娱乐媒介干预对青少年积极情绪、个人资本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1-74.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杭州,321004)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