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技术 > 绘本在小学低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初步运用与思考
在线阅读
绘本在小学低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初步运用与思考
时间:2015-07-24 16:20    点击:        作者:孙洲

   〔摘要〕绘本具有图画叙事性、完整的故事性、内容的趣味性、主题教育性等特点,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本文对在小学1~3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绘本的形式、内容、思考等作了简单的阐释。

  〔关键词〕绘本;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9-0009-03

  绘本,作为近年来在童书界迅速风靡的读物,有哪个孩子能拒绝来自它的诱惑?更何况,绘本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有太多美的体验、感动的体验、想象的快乐都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由此,绘本也渐渐被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一、绘本的基本特点与作用

  绘本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实施的特点与作用在于:首先,绘本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大量研究显示,绘本对儿童阅读、写作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其次,绘本对儿童的情绪情感、审美能力、创造及想象能力等也有重要影响;此外,在儿童意志品质的养成方面,绘本也显示出其力量。

  一般而言,优秀的绘本通常具有以下特质:(1)图画叙事性。绘本以图、文共同作用来说故事,运用具有连贯性的图画来传达和诠释故事内容。因此,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即使学生识字不多,也可以通过读图,感知绘本所传达的信息。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更直观,学生无需经过内在的认知转化过程,就能直接把握信息的含义。(2)绘本的故事性。一部绘本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学生可以以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为认知背景,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提供了具体的参照。(3)内容的趣味性。绘本最初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幼儿对文字接受程度的有限性及儿童的阅读需要产生的,因而绘本从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反映了鲜明的儿童性。绘本的构图简洁、色彩鲜明、造型活泼,极富游戏性,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绘本的语言也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简单易懂,富有童真。因此,几乎每一位学生在翻开绘本之后,都会自然地被其趣味化的图画、文字、故事情节所吸引,学习兴趣油然而生。(4)主题教育性。无论绘本作者选择的是写实的还是幻想的故事题材,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向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的,隐含着有针对性的适应和配合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容,引导和协助儿童进行生活适应和社会认知。例如,《妈妈心妈妈树》的主题是引导幼儿克服短暂的亲子分离所带来的焦虑,《我有友情要出租》的主题是引导儿童建立同伴友谊,《爷爷变成幽灵了》的主题是引导儿童如何应对亲人的离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绘本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帮助儿童身心更好地发展的,本身就担负着儿童心理教育的使命。

  二、绘本在低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呈现与运用形式

  1.绘本的呈现形式

  绘本的呈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书本形式,即直接给学生提供纸质的绘本。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来阅读。不足在于:必须为每位学生购置绘本,成本较高。这种呈现形式可以不局限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平时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可以在课间或午间静校期间带领学生们一起阅读某类主题的绘本,并让学生们发表自己对在绘本中看到的内容的观点。

  第二,电子书形式,即将绘本的内容用相机拍下来或者扫描,做成ppt或pdf格式的电子文档。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掌控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共同阅读和讨论。与书本形式的绘本相比,电子书形式的绘本经济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制作简便易行,时间成本也很低。这种呈现形式更多运用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话题引起共鸣。

  第三,视频形式,即将绘本的内容做成动画,以文字、影像、声音三位一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在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声音的元素,充分调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绘本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不利之处在于,绘本视频的制作对心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要求较高,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幸运的是,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很好的绘本视频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到。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利用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调动其课堂积极性。

  2.绘本的运用形式

  绘本的运用方式有解剖式阅读、角色扮演和故事重构三种。

  解剖式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绘本的内容进行剖析,进而促进理解领悟的产生。剖析的结果是将绘本所包含的心理含义提炼、概括出来,并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例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讲述的是一只老鼠在接受小男孩馈赠的饼干后,没完没了地提出各种要求。在阅读这个绘本后,学生对故事的基本内容有所理解,但难以领悟故事隐含的主题——因果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因果关系这一内涵进行解析并传达给学生。

  角色扮演是指依据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以表演的方式,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展现出来,例如,《我们和好吧》(同伴友谊主题)的绘本主旨显而易见,学生在阅读后能很快领悟这一主旨,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将这些方法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因此,可以通过多次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把新技能内化到行为中(如图1)。

  图1 绘本《我们和好吧》

  故事重构是指在对故事进行剖析、理解的基础之上,以表演、讲述、绘画等方式,重构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重构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也可以促进学生将新观念新技能迁移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进而影响学生现实行为的改变。例如,在学习了《怪叔叔》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故事中坏人的形象,改变坏人诱骗儿童的手段,与学生共同编写《怪阿姨》《怪婆婆》《怪爷爷》等故事。

  三、绘本在小学低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初步运用

  1.基本教学形式

  一般来说,通过绘本开展低段心理活动课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光受欢迎还不行,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有所收获。因此,在对每一个绘本进行选择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学过程有如下思考(见下表)。

  教师引导的问题 学生反应

  用你的话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复述故事

  故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确定主要问题和主题

  故事中的主角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 确定主要主角

  故事中还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 确定次要主角

  你觉得主角的感觉是什么? 解释主角的感觉

  故事中主角作了哪些改变? 了解故事中的变化

  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角,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这个情境可作怎样的改变? 将主角与自己类似的生活经验相联结,并鉴定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现在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看法? 结论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1~3年级是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围绕这些主题选择绘本。

  (1)自我意识主题

  在自我意识这个主题里,我选择了绘本《我》(图2),该绘本描述的是一个名叫小倩的女孩从各个不同人物的角度来看自己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也引发了学生们对自己身份角色的思考,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的样子描绘下来,并写下不同人眼里的自己。

  图2 绘本《我》

  (2)情绪主题

  关于情绪的绘本有很多,如《我为什么快乐》《我才不怕呢》《大熊有个小麻烦》《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等。我在给低段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低段学生要开始习惯自己一个人睡觉,但是有些学生对此非常害怕,于是我选择了绘本《吃掉黑暗的怪兽》(理解黑暗,适应一个人睡觉),通过故事的描述,学生们明白了其实黑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但除了黑暗之外,学生们还有很多害怕的东西,于是我以此为契机,请学生们将自己害怕的东西画下来,并在彩纸的另外半边画下解决“害怕”的办法,结果学生们的想法五花八门(如图3)。

  图3 学生作品《我害怕……》

  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课程理念下,我还选择了“我好快乐”为主题的教学内容,首先通过一部绘本《我好幸运》,引发学生对快乐的回忆与体验,让学生们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

  (3)同伴交往主题

  学生在1~3年级的人际交往情况往往会决定他今后与人相处的基本状态与能力,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这个主题中,我运用了较多课时,其中一课是“我们的朋友”,首先,通过在学习单中圈出自己朋友具有哪些让你喜欢和欣赏的特点(见图4),引发学生对朋友的思考,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具有一些受人欢迎的特质。接着,我选取了绘本《两棵树》,这本绘本所讲述的故事温馨感人,配上背景音乐的衬托,所有的学生都听得十分入迷,深深地被两棵树之间的友谊所打动。在这样的气氛下,我鼓励大家把自己与朋友的故事通过绘本的形式画下来(图 4)。

  图4 绘本《两棵树》

  四、对绘本运用于低段心理活动课的思考

  1.锦上添花,适可而止

  低年级学生对长篇大论的灌输式讲课既不感兴趣,也接受困难。绘本为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明白人生道理提供了最佳的途径。因为绘本的作者往往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既让学生感到快乐有趣,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课堂游戏、阅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人生的哲理。但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每一次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绘本形式展开也会让学生们有所厌倦,有一次就有一个大胆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怎么每次都是讲故事呢?”在有点惊讶之余,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候我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可能学生们未必能很好地接受,所以,任何东西都应当在最合适,最需要的时候将它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它的价值与作用。

  2.因势利导,及时反馈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所接受的情感、思想将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而绘本则通过一个个有趣、感人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人的生命中最健康、最纯洁的内心世界。而我们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则能很好地将他们的体验与感受加以提升,在反馈环节准备活动记录表,考察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收获,这样才能使绘本教学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宇.阅读治疗在小学阶段的探索性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0,10(29):37-41.

  [2]耿明磊.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及教育建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31):54-56.

  [3]徐雨燕.谈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6(10):90-9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温州,3250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