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技术 > 她为什么发出“怪声”
在线阅读
她为什么发出“怪声”
时间:2015-07-06 15:31    点击:        作者:周杨

   〔关键词〕怪声;抽动症;绘画疗法;主题统觉测验

  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家来了不少客人,其中有一位叫佳佳的十一岁小姑娘。佳佳从小性格温顺,聪明文静,乖巧可爱,在班里表现比较突出,学习从不用父母操心,每年的诗歌朗诵、文艺汇演都上台表演、领诵,获得了不少奖励,父母以她为骄傲,人前人后多有赞许。但佳佳的一个举动特别反常,就是喉咙里不停地发出“哦—哦—”的怪声,而且音节拖得很长,每隔几秒钟就一次,让人听了很不舒服。基于职业敏感,我觉得孩子心理上出了问题。经过仔细询问,她妈妈最终说出实情,已经带孩子去北京看过了,诊断为“抽动症”,拿了不少中药,吃了效果并不理想。

  从佳佳的以往表现和现在症状判断,引发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是孩子压力过大,没有得到及时宣泄所致。孩子的症因应该是心因性的,单纯吃药肯定不行,心病还得心药医。

  饭后,我把佳佳单独叫到一个房间,问她喜不喜欢画画,小姑娘很敏感,问我这是不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说她在书上看到过。看来,父母带着她四处就医,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影响,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

  绘画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最天然的自我表达方式,尤其适用于孩子,在绘画中,他们最自然,最放松,不必提防,没有阻抗,也不会想要刻意隐瞒什么、表现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因此最容易将内心深处积压的情绪、念头表现出来,将他潜意识里的东西展现给我们。

  小姑娘问我画什么,我说就画棵树,画座房子,画上些人物吧,也可以随便画,想画什么都可以。“房树人”是绘画疗法中经常用到的,其中的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房子一般代表家庭,代表安全感。树代表自己的成长,人代表我们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代表人际沟通。我把她自己留在房里,让她在更宽松的环境里自由表达。

  等她把画递给我的时候,我确实被小姑娘细腻、浪漫、唯美的画给震住了。从图上可以看出十足的女性化特征和追求完美的个性。有熠熠生辉的太阳,漂浮的白云,茂盛粗壮的大树,说明孩子还是相当自信的。可是画中只有一个小女孩,牵着一只美丽的小狗,孤单可怜。女孩的头发画得细密繁多,让人想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句子,这是不是预示着孩子有什么心结?

  我首先对孩子给予了肯定,夸赞她得画好,内心充满阳光。我问她可不可以就此画再编个故事,孩子毫不推辞,马上对她的画进行了加工,还给这幅画起了个名字叫“我的家”,在画的右下方写上了这段文字:“今天天气很好,有太阳,也有白云。我和狗狗出来玩,家里开着门在透气,树洞里有小松鼠,刚才爸爸在喝茶晒太阳,妈妈上班去了。咦?外面怎么没有人玩?”

  这种看图说话在心理治疗上又叫“主题统觉测验”。来访者在编故事的过程中,通常会投射出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困惑,自己的心理冲突。从这段文字里,我似乎读出了孩子的委屈。我问她:“这么大的房子,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是不是感觉有点儿孤单?”这句话似乎一下子触痛了佳佳,她没有吭声,用手背遮住了眼睛。我继续说:“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他们都很忙,没有时间陪你,你一个人在家很寂寞、很难受是吗?”小女孩抽抽搭搭哭起来。妈妈见状,赶紧安慰解释:“爸爸妈妈挣钱也是为了你啊……”我赶紧按住她的手,暗示她别说话。孩子有委屈,压抑在心里是很难受的,就应该让她宣泄出来,不要试图阻止,哭一哭不是什么坏事。小姑娘哭得很伤心,最后一边哭还一边说:“家里成天就我一个人,做完作业,只能玩玩电脑,看看电视,一点意思都没有……”孩子在诉说的时候,妈妈眼睛里也沁出泪花。

  等孩子平静下来,我说:“让妈妈抱抱你好吗?”小姑娘立刻站起来,妈妈也会意地伸出双臂,把孩子揽在膝上,为孩子擦拭着泪水,安慰着:“爸爸妈妈以前做得不对,以后不会了,我们都会陪着你,孩子本来就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嘛……”娘儿俩或许已经好久没这样亲密了,索性让她们单独多呆会儿,我轻轻走出来并关上了房门。

  后来才了解到,年前一段时间,佳佳妈妈接了几单生意,客户催得紧,每天忙到很晚回家,回到家才发现孩子早就睡着了。佳佳的爸爸比较贪玩,下班之后,常常会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钓鱼、唱歌,对孩子关注较少。佳佳经常一个人在家里,自己吃饭,自己写作业,自己睡觉。佳佳妈妈说,佳佳一贯听话,从没在父母面前流露过委屈。他们也一直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学习搞好就足够了,趁着年轻多挣点钱,为孩子的将来多积攒点儿。没想到因为疏忽大意,竟差一点毁了孩子。

  对佳佳这样的乖孩子,家长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因为孩子懂事、优秀、让人放心,容易把孩子当成小大人看待,要求多,关注少、陪伴少、沟通少,导致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老师和父母的夸赞,也可能成为孩子们头上的紧箍咒,他们会要求自己以更好的成绩、更优秀的表现来回报他们,从而增大他们的心理压力。

  现在的家庭中,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为孩子补锌、补钙、补铁、补维生素……唯独没有意识到,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物质需求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但精神上的陪伴、理解、认可、尊重,对孩子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当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负面情绪。情绪的处理方式因孩子性格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外向,善于表达,他们可以通过跟父母交流、抱怨,甚至哭闹等方式表达不满,化解情绪,释放压力;比较独立的孩子通过户外活动、交朋友等方式积极转化;内向、不善表达或者比较懂事、知道父母辛苦、体贴父母的孩子,可能会选择独自默默承受,极力克制,将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在家长看来,最后一种类型的孩子最让人省心。然而,也恰恰是这类孩子最容易出问题。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乖孩子由于安静、听话、懂事,情绪不外露,不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心理需求也就长期得不到满足,不良情绪不断淤积。不良情绪如同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早晚会发酵、泛酸、变臭,最终以各种形式冒出来,比如以挤眼、嗓子的咕噜声、身体的抽动等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躯体化”,形成心理问题或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对于佳佳的问题,我建议她的父母要采取“三多一少”的原则:多多陪伴,多多沟通,多多鼓励,少提要求。对她的抽动表现既要关注,但也不要过度关注。如果每天一脸凝重地看着孩子,愁容满面地不知所措,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从而加重心理负担,使抽动的问题更加严重。更要不得的是,视孩子的抽动现象为“坏毛病”,不停地数落训斥,这样除了加重孩子的病情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家长不妨举重若轻,表面上视若无睹,背后努力为孩子营造温暖、安全、轻松的家庭环境,无条件积极关注她,让她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心结打开了,毛病自然也就减轻甚至消失了。

  一个多月后,佳佳的妈妈联系我,说佳佳的情况好多了,嗓子里没有声音了,而且活泼开朗了很多。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教师进修学校,泰安,2716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