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技术 > 学校心理辅导需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
在线阅读
学校心理辅导需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
时间:2015-06-29 15:18    点击:        作者:杨凤定

   〔关键词〕细节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验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遗憾的是,一些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心理辅导技术,而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给心理辅导带来了负面作用。我在长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发现并积累了一些处理这些细节问题的方法,现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

  一、不要强迫来访学生填表登记

  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规定,来访学生前来进行心理辅导,首先必须填一张心理辅导登记表或预约表,上面除了填写必要的个人信息外,还要填写咨询内容,这样做一是为了建立心理辅导档案,二是便于日后应对有关部门检查。

  应该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大多数来访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但我在心理辅导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因为咨询的是隐私问题,不想让别人知道,更不想留下任何信息。如果硬要他们填,他们会很反感,有的就干脆走人了。如有一次一名女生找我咨询,我习惯性地先拿出心理辅导登记表让她填,她见状面露不快,表示不想填。尽管我一再向她解释这是学校的规定,是工作的需要,并一再保证严格为她保密,不会让别人知道,可是她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走了。

  我起先心里感到不快,觉得这名学生一点儿也不支持我的工作。可等冷静下来一想,我又理解了该学生的行为,她不想泄露自己的隐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迫来访学生填表,而不能尊重他们的隐私呢?

  这件事发生不久后,上海中职心理研究会举办了一期心理辅导教师业务培训班,邀请了上海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教授等为我们授课,我也有幸参加了。在培训班上,曾荣获首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教师”的上海七宝中学心理教师杨敏毅介绍了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经验。她正好提到填表的事。她说,如果有的来访学生不愿填表,她也不会勉强,照样为他们辅导。休息时,我特地向杨老师求教:如果不填表,领导认为你没有咨询怎么办?杨老师这样回答我: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不是做给领导看的,要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杨老师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从此以后,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再强迫他们填表登记。想不到这件事传开以后,一些学生打消了顾虑,前来咨询的学生明显增多了。

  二、不要机械地限定心理辅导时间

  有不少中小学一方面由于心理辅导教师短缺,心理辅导室不可能做到全天开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借口心理辅导而逃课,明文规定了心理辅导的时间,有的还制度上墙。应该说,这是很有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明文规定了学生的心理辅导时间,如午休时间等,就导致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扎堆咨询,而在其他时间心理辅导室“铁将军把门”的情况。有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或由于咨询的是情感问题等,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他们希望“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行”。所以,他们不希望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咨询,担心被其他学生发现。还有的学生因为发生了突发事件,如与父母吵架等,希望能及时得到心理教师的帮助。如果心理辅导教师机械地执行学校的心理辅导时间规定,就会导致他们要么干脆不来,要么因为没有得到及时辅导而影响了学习。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我也是机械地执行学校的心理辅导时间规定,怕学生借口心理辅导而逃课,不在规定辅导时间内一律回绝。结果出现了一名学生因为没有及时得到心理帮助,心情一直很糟糕,上午教师讲的课一句也没有听进去的情况。后来我吸取了教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有一名走读学生,早晨一到校就愁眉不展地在心理辅导室门口等我。如果在以前,我就会动员她先去上课,等到午休时间再来心理辅导室,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做法,先把她请进辅导室了解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马上咨询。结果这名学生情绪很激动,一进辅导室就哭了起来:原来,她早晨为了一件小事,临走时与妈妈吵了一架,她感到很委屈,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根据该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让她留下来,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很快,她的情绪渐渐平复了,等到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她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辅导室。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我们就应该灵活地执行制度。

  三、不要简单地说“同学们,有事可以找我”

  应该说,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仔细分析,这句话还暗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没有事不要来打扰我”。其实有的学生经过心理辅导室门口,倒不一定想咨询什么问题,可能只是想聊聊天而已。但他们不敢进来,担心我说“没事你来干什么”。对此现象,我起先也没有在意,但后来仔细琢磨,才发觉是这句话说得有问题,给学生们造成了误解。后来我在学生面前再也不简单地说这句话了,而是这样说:“同学们,如果你们有事,可以找我。如果你们没有事,也欢迎到心理辅导室来坐坐,哪怕是聊聊天也可以,我非常欢迎。”

  这样一说,就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他们也愿意到心理辅导室来坐坐,和我聊聊天了。可不要小看聊天,聊着聊着,学生们不知不觉就把心里的苦闷说出来了。

  如有一名女生,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老家在四川,后来随到上海打工的父母一起迁到了上海,这是一名很阳光很开心的女孩,整天笑嘻嘻的,从来没有到心理辅导室找过我。她听到我说来心理辅导室聊天也可以,于是中午看到心理辅导室没有人,就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一起来坐坐聊聊天。我给她们班上过心理辅导课,当时她还是科代表,彼此比较熟悉,就无拘无束地聊开了。当聊到家庭的时候,她的脸色突然变了:原来她的爸爸不是亲爸爸,妈妈离婚后,带着她与现在的爸爸再婚了。起先爸爸对她还不错,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她感到非常开心。可是过了一年,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孩,爸爸就把精力放在自己亲生的孩子身上,对她的关心无形中就少了,她有一种失落感,仿佛被爸爸抛弃了一样……说到伤心处,她竟然流下了眼泪。我给她递上纸巾,并及时给她做了心理疏导,她的脸又恢复了“晴天”。

  心理学上有一个“聊天效应”,运用在学校心理辅导上,就是心理教师不要总是一本正经地为学生做心理疏导,而是要学会放下架子,和学生聊天拉家常。由于聊天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往往更愿意说出心里话。像上述那名女生,平时用外表的快乐来掩盖内心的忧伤,如果不是来聊天,性格开朗阳光的她是不会告诉我她内心的痛苦的。

  四、对有些来访学生不必急于咨询

  一般来说,心理辅导教师看到学生进了心理辅导室,就会条件反射式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但对有些来访学生,我们不一定非得马上开展咨询,而是可以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在我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名住宿女生因琐事与宿舍同学发生了口角,情绪激动地找我咨询,碰巧这天我很忙,我让她第二天再来找我。到了第二天,她没有来找我,我不放心,就主动打电话叫她来。不料她说不来了,说经过一天的思考,她已经调整过来了,不再需要心理辅导了。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的身体有自愈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这些潜能我们平时没有让它发挥而已。

  在教育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把它移植到心理辅导工作中,就是咨询是为了不咨询。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自己最清楚,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果我们平时多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当他们今后碰到心理困惑时,就能发挥自身的潜能,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效果可能比教师心理辅导还要好。

  于是,我利用心理辅导课的机会,教了学生许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在心理辅导时,如果有些学生是因为一些小事前来咨询的,我会给他们倒一杯水,先让他们在沙发上坐一会儿,或者给他们一支粉笔,让他们在小黑板上涂鸦。同时,我微笑着看着他们,投以信任和鼓励的目光……这实际上是给他们一个静思和心理宣泄的机会,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过不了多久,有的学生就会对我说:“杨老师,我已经调整过来了,我走了,谢谢你!”

  以上是我的点滴工作经验,来自咨询实践,如有不当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上海市震旦中等专业学校,上海,200941)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