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技术 > 挑战拖延
在线阅读
挑战拖延
时间:2015-06-23 16:34    点击:        作者:郝颖光

   〔关键词〕挑战;拖延;高中生;活动设计

  【活动理念】

  有调查表明,将近70%的大学生有拖延行为,有20%左右的成年人在每天生活工作中都存在拖延现象。高中生中同样普遍存在着拖延现象。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高中生有旺盛的精力、高远的志向和美好的人生憧憬,然而拖延行为,尤其是学习上的拖延行为会牵绊住他们前进的步伐。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拖延行为,使其了解导致拖延的心理成因,进而战胜拖延,是极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的。

  本课将通过逐步由表及里的内省反思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拖延行为让我们陷入了时而愉悦、时而焦虑,时而放松、时而压抑的情绪波动之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帮助学生认清拖延的本质,最终战胜拖延这一顽症,做到“努力就从今日始”,进而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活动目标】

  1.了解与理解(认知层面)

  (1)了解拖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复杂的心理问题;

  (2)了解拖延发生在不同领域;

  (3)理解引发拖延的四项心理原因。

  2.体验与感悟(情感层面)

  (1)体验学习拖延带来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2)体验心态调整后,挑战拖延成功后的自信与愉悦。

  3.尝试与学会(行为层面)

  (1)尝试着对拖延行为进行心理剖析;

  (2)学会通过调整心态来战胜拖延行为。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自己学习拖延的原因,找出相应的调整心态的应对策略;

  难点:学生认识并分析出学习拖延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满足。

  【活动方法】

  小组合作;心理游戏体验;讲授法;多媒体辅助。

  【活动准备】

  1.视频:

  《拖延动画》(http://video.sina.com.cn/v/b/91286192-2804037944.html)

  《战拖小贴士》(节选自http://tv.sohu.com/20120528/n344251969.shtml)

  2.背景音乐(班得瑞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2分钟)

  游戏:言不由衷(活跃气氛,并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

  游戏过程:

  1.此游戏是用“是”“不是”回答的游戏。但回答必须是言不由衷、颠倒事实的。

  如:对一位男生说:“你常穿裙子吗?”男生必须回答:“是。”或者问:“煤球是黑的吗?”学生必须说:“不是。”

  2.教师作示范提问,学生抢答;同桌间互问答,气氛活跃即止。

  教师指导语:刚才做的游戏叫“言不由衷”,说“言不由衷”的话是不是很别扭?还有人会做“行不由衷”的事,就是知道应该这么做却偏偏不做,做“行不由衷”的事更别扭。接下来请同学们观赏一段生动的动画片,看看主人公做的“行不由衷”事你是不是也曾经做过。

  二、团体转换阶段(15分钟)

  1.视频:拖延动画(3分钟)

  看过视频后思考:

  A.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行不由衷的行为——拖延(拖拉);

  B.分析什么是“拖延”——我们对明知道最终必须完成的事情的推迟。

  2.活动:焦点访谈“我的学习拖延行为”。(6分钟)

  教师指导语:提到拖延,我们就会想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虽然我们明白这首诗对我们的警示,但是还会不自觉地有拖延行为,可见拖延是多么难以克服。拖延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病、社会病。有调查表明,将近70%的大学生有拖延行为,而在成人中,有20%左右的人每天都有拖延行为。拖延和智商无关,据说爱因斯坦、达尔文都有拖延的毛病。有个小笑话赞扬了爱因斯坦的简朴,也反映了他在日常生活上的拖延。

  爱因斯坦在纽约大街遇见一位朋友。

  “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应该添一件大衣了。瞧,你身上的大衣太旧了!”

  “这有什么关系,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回答说。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已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了,可他仍然穿着那件旧大衣。

  那位朋友见到他,又劝他去买一件新大衣。

  “何必呢?”爱因斯坦说,“这里每一个人都认识我了。”

  虽然爱因斯坦在生活上拖延,但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说明他在科研上是绝不拖延的,由此可见拖延是分领域的。有研究显示,拖延通常会表现在家务、工作、学习、个人呵护、社交和财务六个领域。(简要举例说明)有的人只在某一个领域有拖延,在其他领域没有;而有的人在各个领域都有拖延,当然这为数极少。你有拖延的行为吗?发生在哪个领域?

  作为高中生,最影响我们的是——学习上的拖延。接下来,请进入我们的“焦点访谈——我的学习拖延行为”。

  活动规则:

  A.同桌三人组成焦点访谈的录制阵容,一名学生扮演主持人,另外两名学生扮演嘉宾。三人共同讨论剖析自己学习中的拖延行为,由主持人作记录。(音乐结束即停止,讨论时间为3分钟)。

  B.全班分享(分享时间为3分钟),教师请学生助手记录;主持人陈述本组的拖延现象,其他组的主持人补充,雷同的不再复述。

  总结学习拖延现象:背书、完成作业、上网查资料时被游戏吸引、写作文、放假时在家做作业、晚上玩拖着不睡觉、早晨睡懒觉……

  3.活动:头脑风暴“拖延感受”(6分钟)

  活动规则:

  A.请学生们勇敢、自由地说出拖延时的正性或负性的情绪体验,不作评判,量重于质,多多益善。

  B.请两名学生助手到黑板上作记录。

  正性体验——预设:舒服、刺激、愉快、玩游戏的成就感、放松、避开无聊、不背书可以气老师、自由、对未来的期待……

  负性体验——预设:着急、忧虑、焦虑、自责、内疚、紧迫、有压力,感觉对不起老师家长,担心老师责备,胆怯、恐慌……

  教师指导语:当我们拖延的时候,通常能同时感受到两类情绪体验,时而感觉舒服,时而感觉焦虑;时而感觉自由,时而感觉压抑。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波动,这让你想起哪个词语?(预设答案——忐忑)

  就是在这种忐忑的心情下,我们手头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却得不到推进,于是我们有可能埋没自己的潜能、成绩下降、被老师家长责备批评、伤自尊……(等待学生以头脑风暴式的方式自由接话题。)

  拖延给我们带来如此大的麻烦,大家想不想摆脱它?对于不是很拖延的同学,想不想知道一旦遇到拖延,如何应对它?

  预设:想——继续问:“你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关注为什么有的措施不能改变拖延。

  不想——继续问:“为什么不想改变?”可能会提到正性情绪体验。

  三、团体工作阶段(25分钟)

  1.讲授拖延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10分钟)

  教师讲解:最近有研究指出,拖延不是懒惰问题,也不是品行问题,而是心理问题,研究者认为拖延行为是在满足我们某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拖延会把你服侍得很好,让你暂时过得很舒服,使你避开内心的烦恼和不安,给你提供充分的借口,让你心安理得。事实上,要想摆脱拖延,必须要从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些美好体验入手,而这些美好的体验恰恰是拖延的诱因所在。

  需要学生们认真反思这些美好的感觉到底满足了自己哪些心理需要?

  这是一个深刻的心理问题。2007年,有一位心理学家在经过对将近800项拖延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之后,把拖延带给人的内在心理满足归纳为以下四类。

  课件呈现:

  A.追求完美,恐惧失败,对成功自信心不足,自我保护;

  B.讨厌被别人委派,需要自我掌控感;

  C.注意力分散和容易冲动,追求新异刺激;

  D.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贪图及时满足的快乐。

  逐一解释分析:

  A.追求完美举例:考前不投入复习、作文拖延不交;

  应对口诀:万事无完美,人人有局限;尝试即收获,开始是关键。

  B.讨厌委派举例:不做家务,上学不早起;

  应对口诀:接受与拒绝,主动作判别;拖延空无益,表达需直接。

  C.注意力分散举例:上网查资料时玩起了游戏;

  应对口诀:外控与内控,及时作提醒;计划简而明,保持十分钟。

  D.目标酬劳远举例:为高考而学习的动力比不过电视的吸引力。

  应对口诀:时间有折扣,价值需澄清;目标宜具体,扎实小步行。

  “战拖小贴士”视频:咆哮桌面法、瑞士奶酪法、意大利香肠法。

  (请学生自由对以上观点作有益的补充。)

  2.活动:挑战学习拖延(15分钟)

  活动规则:

  A.每人写出自己最想改掉的学习拖延的毛病,并依据前一时段的培训,独自分析出自己学习拖延的深层次心理原因。

  B.由同桌三人组成挑战小组。和组员一起交流学习拖延的原因,作进一步深入分析。

  C.三人互相帮助,逐一制订改进方案,越详细越具体越好。(以上10分钟)

  D.全班交流、分享,每位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评出最佳挑战组、最佳组员。(5分钟)

  四、团体结束阶段(3分钟)

  教师指导语: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需要我们为实现它的价值而加强行动力;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需要我们为了跟上它的节拍而加强行动力。光阴似箭,时不我待,我们已经进入高中阶段,如果我们再拖延,时间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要尽力战胜拖延。

  在今后挑战拖延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只要稍稍转变心态,拖延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是有些同学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但是我相信,无论成败,无论顺利与否,只要你开始行动,就是一种收获,你的每一点行动,都将是一种成长,都将成为你今后行为的动力,成为你宝贵的精神食粮。

  活动:战拖宣言

  A.写出“战拖宣言”,找自己最信赖的人做监督人。

  今后,我将努力告别拖延!

  当我再拖延 的时候,

  我会想 ;

  我会做到 。

  宣誓人: 监督人:

  B.在背景音乐中,学生间自由交流分享。

  点评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本节课,作者对“拖延”这个主题界定得非常准确,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

  2.氛围和谐,互动性好。本节课活动一开始的热身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也借这个游戏,由“言不由衷”到“行不由衷”,自然地导入到本课主题。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设计。活动化的教学设计促进了师生、小组、全班学生的交流、讨论和分享。

  3.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明了,结构完整。每一阶段中,活动安排形式多样,既有视频、音乐,又有故事、分享,既有头脑风暴,也有书写交流。活动多而不乱,层次分明,每一步都紧紧围绕主题需要,最后真正实现预期目标。

  点评者:田国胜,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第一中学,廊坊,06540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