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辅导 >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AB训练法
在线阅读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AB训练法
时间:2015-04-21 14:47    点击:        作者:网络

   应用行为分析法 (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 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 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

 
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 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
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
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 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指令的定义:

  你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发的命令

  指令的意义:

  通过语言来理解别人的要求,建立起与别人有关系的愿望

  常见错误:

  家长往往说话太多,孩子如果只会单音,那他可能认为那是噪音,他会反感。

  有的家长什么也不说,就帮孩子做了

  指令的原则:

  1.及时性

  2.准确性

  3.简洁扼要

  4.事实要抓住

  5.可实现性

  6.必要性

  指令的技巧:

  1、环境要单一

  孤独症孩子怕原则

  2、观察孩子的反映,给予必要的辅助

  让孩子有成就感,用鼓励的眼光去看待他

  3、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把握恰当的提高。

  错误的情绪:

  1. 抱怨多于赞美

  2.将自己的挫折感溢于言表

  3.将自己的失望感表现出来

  4.喜怒哀乐起伏变化,情绪波动大

  不当情绪的后果

  1.使孩子在学习上屡屡受挫,进而惧怕任何学习的情景;

  2. 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3.加剧他在人际交往上的进一步退缩,越发自我封闭;

  4.孩子产生二次障碍----心理障碍、情绪障碍及问题行为障碍

  如何把握孩子的情绪

  把握难度,经常体验到成就感

  用心体会孩子的期望,用“爱的眼神”给予鼓励

  赞美优先于他的不良之处

  目标的设置

  1.因人而异(操作、配合能力)

  2.可操作,可控制性(眼捷手快)

  3.目标的具体性

  4.测试能力,从高往低测

  5.变换性

  同一个内容,在不同场合教育

  同一种内容,多种教具

  目标的转换

  随机应变

  1.当孩子不配合时。(并不是放弃)

  2.当孩子不会做时。

  目标降低,辅助要跟上。

  常识重于知识。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1 .情境设计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比如,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舖有地毯;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连墙壁也只要白墙即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的适当位置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透视镜;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2 .指导课题

  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3 .指导方式

  ①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 ? 一对一教学,这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别指导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这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 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会的知识、技能和展示已养成的行为、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时间要求

  每周在家里有 30—40 个小时的训练,就是说每星期 6—7 天的训练,每天 5—6 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一般每次要 10—15 分钟;三 — 四岁的儿童每次 15—20 分钟;四 — 五岁的儿童,每次要 20—25 分钟;五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每次要 30 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一般每次要 35 分钟,学龄期儿童每次要 40 分钟左右。从安排来讲,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 20—40 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5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① 目标分解 ? 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比如,学习洗手 :打开水龙头 ---- 淋湿双手 ---- 拿肥皂 ---- 抹肥皂 ---- 把肥皂放回原位 ---- 搓手(搓手心 ---- 交叉搓手背) ---- 用水冲洗双手 ---- 清洗手心、手背 ---- 关水龙头 ---- 把手擦干。再比如,要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说: “ 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 ” (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 “ 提示 ” 和 “ 强化 ” 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 ABA 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② 使用提示帮助 ?? 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 ABA 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 “ 今天是星期几? ” 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 ABA 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 “ 拍拍手、拍拍桌子 ” ,或者 “ 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 ”…… )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 —— 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③ 强化 ??ABA 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儿童叫了 “ 妈妈 ” ,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儿童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儿童的态度强化了儿童的行为。强化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开始对孤独症儿童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予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儿童接受次级强化手段 —— 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教儿童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儿童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儿童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 “ 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 ” 。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儿童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 “ 很好 ” 、 “ 真棒 ” 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儿童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 “ 把火车给我 ” ,儿童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 “ 真好,把火 车给了 老师 ” 即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 “ 真好 ” 。

  ④ 反复练习 ??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儿童才能 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 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儿童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 ABA 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儿童 10 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儿童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儿童的兴趣,如 “ 水果分类 ” ,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们的图片放在一起排好,引导儿童找出苹果、西瓜等。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