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一线心育 > “单亲、无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帮教策略浅析
在线阅读
“单亲、无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帮教策略浅析
时间:2015-08-03 11:05    点击:        作者:梁国荣 李桂英

   〔关键词〕单亲学生;无亲学生;心理特点;帮教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这也导致了“单亲、无亲”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据统计,延边地区一些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学校)“单亲、无亲”学生竟然占到学生总数的62%。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对“单亲、无亲”学生增多的主要原因和他们的心理特点作出正确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帮教策略。

  一、“单亲、无亲”学生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心理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最大特点是心理和生理上迅速成长、急剧变化。在青春发育期,社会、学校、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我们总结了三个导致“单亲、无亲”学生增多的原因。

  第一,父母出国。父母出国后,大多数学生被寄养在双方老人或亲戚家。老人或亲戚再用心管理也替代不了父母在学生心中的位置。所以这类学生自由散漫,不听管教,乱花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像一匹野马。如学生李某刚上中学后父母把他托付给姑姑就出国了。两个月后,李某开始失去学习兴趣,不愿上学,经常跟姑姑、姑父吵架,甚至离家出走。

  第二,父母离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父母的离异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非常大。这类学生通常心理有阴影,自卑感、抵触心理强,性格孤僻。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经常跟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交往,一起打架、抢钱、泡网吧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失去家庭的温暖后,企图以早恋的方式来弥补,如金某原来性格比较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父母分居后开始不爱说话,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父母离婚之后,金某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性格古怪,经常跟同学们打架。父母离异后,失去父爱的学生大多性格孤僻、纪律性差,失去母爱的学生大多沉默寡言,不愿跟别人交往,集体活动表现不积极,学习态度不好,成绩下滑。

  第三,父母去世或为两劳人员。这类学生因为父母去世或不在身边而产生无助感,多有自卑心理,胆小,怀疑他人,甚至埋怨社会。

  总之,“单亲、无亲”学生大多性格孤僻、自卑、逆反、抵触心理强,经常惹是生非,纪律散漫,不愿学习,这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多困难。

  二、“单亲、无亲”学生的帮教策略

  1. 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到温暖

  有人说过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的确,千千万万的教师每天都在用爱心教育学生,践行着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也是每个学生的渴望。对在家庭中失去部分或大部分爱的“单亲、无亲”学生来说,更渴望爱。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尽可能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真爱。但是这种爱应该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应该是盲目的爱。这里所说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生活、家庭环境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李某性格开朗,学习成绩比较好,自尊心比较强,但是,父母离婚后,他很少跟同学们一起玩,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起初,我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但效果不太理想。后来,我发现他原来比较强的自尊心演变成一种很强的逆反心理。因此,他把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当成对自己的嘲笑,根本不接受其他人的关心。针对李某的这种心理,我对他进行了教育,告诉他父母离婚是他们之间感情不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的过错,离婚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抛弃;人不能只考虑自己,父母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李某主动来找我说,他多少能理解父母了。李某从父母离婚的心理阴影中逐渐走出来后,慢慢接受了我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有时还主动跟同学们交往,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2.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和集体的温暖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因此,班级这个大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单亲、无亲”学生已经对家庭有不满情绪,如果在学校也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的心理会畸形发展。

  因此,我在班级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同时还利用休息时间和放假的机会,走出校园,组织各种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摆脱孤独和自卑感,培养进取心,实现自我价值。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互爱互助的氛围,让“单亲、无亲”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在开展的多种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尽可能让“单亲、无亲”学生担任重要的角色,给他们一个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对“单亲、无亲”学生有帮助,而且对班级的正常教育教学也有促进作用。例如,我班的郑某以前家庭环境比较好,从小学习弹钢琴。上中学之后她的父亲去世了,这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她接受不了父亲去世的现实,连钢琴也不弹了。针对她的情况,我一方面对她进行心理引导,一方面使她懂得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道理。在学校“一二·九”文艺演出的时候,我还鼓励她上台表演钢琴独奏。

  3.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第一,通过组织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青少年健康教育理论,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第二是建立“单亲、无亲”学生档案,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家庭访问、电话等多种方式,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学生的情况告诉家长。

  4. 正视困难,培养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

  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意志力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对“单亲、无亲”学生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人生的信心,让他们正视并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顽强的意志力。此外,还安排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矫正学生的抑郁、自卑等心理症状。

  总之,“单亲、无亲”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是当前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分析产生“单亲、无亲”学生的原因,把握其心理特点,找到问题的症结,增加情感投入,把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1.吉林省安图县万宝中学,延边,133600;2.吉林省安图县教师进修学校,延边,1336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