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魏延谋反;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转化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诸葛亮初见魏延,二话不说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斩首。刘备惊问:“魏延有功无罪,何故杀之?”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果不出所料,到第一百零五回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魏延真的反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竟能算到二十多年后的事情。
但是,有反骨的人真的注定要谋反吗?诸葛亮真能用相术预测人的未来吗?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魏延的人生遭遇,并推想一下他内心的感受:魏延在刘备势孤力薄、惶惶奔走之际一腔热血前去投奔,不但没受到褒奖反被诸葛亮定为不忠不义之人;为蜀汉集团冲锋陷阵,功勋累累,但评定五虎上将时却被排斥在外;素有奇谋而不被采纳,胸怀韬略却终不能进入决策层;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历时最长、吃苦最多,本应成为诸葛亮最信赖的人,可诸葛亮却在临终之际把平生所学传给姜维,把后事托付给杨仪、费祎,魏延反倒成了外人;作为硕果仅存的开国元勋和当时蜀国军事经验最丰富的大将,理应在诸葛亮病逝后接掌蜀军,岂料诸葛亮在最后时刻竟然把兵权交到一个身无寸功的文官杨仪手上!
这样的遭遇,落到其他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正常人身上,也会引起羞辱、愤怒和绝望的情绪,更何况矜高傲物的魏延?纵观魏延悲剧的一生,全因脑后那块多出的“反骨”!何谓反骨?其实就是枕骨,即后脑勺一块突出的骨头。现代医学证明,这块骨头与人的忠奸贤佞毫无关联。但诸葛亮硬是凭着对魏延不良的第一印象,先验地认定魏延久后必反,并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时时提防着他,始终利用他而不信任他。魏延最后走上谋反的不归路,实在不是出于本愿,而是长期的怀疑、猜忌、歧视和压制逼出来的。
认为魏延久后必反,结果魏延真的反了,希望某人怎样结果他真的就朝你希望的方向变化,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皮格马利翁本为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性情孤僻,一人独居,为打发寂寞时光,用象牙雕刻了一尊美女像,并对雕像产生了炽热的爱情。他日夜祈祷,希望和她一起生活。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就赐给这尊雕像以生命,让雕像复活做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个神话故事所蕴含的心理学原理,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作了实验证明。1964年,罗森塔尔等人来到南旧金山联合学区的奥克小学,对六个年级共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说是“预测儿童未来发展潜力”。然后,他们并不依据智力测验结果,而是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告诉这些孩子的任课教师,这些孩子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八个月后,当再次进行同样的测验时,奇迹出现了,被说成是发展潜力大的孩子的智商真的高于其他孩子,而且教师评价他们求知欲很强,性格活泼,敢于发言,与教师关系融洽。
其实在科学实验之前,人们早就有在生活实践中不自觉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经验。比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1982年访问南京大学时,谈到他中学时代的一件事:四十年代台北社会风气坏,影响到校风,很多学生考试作弊,不求上进。学校从三百名学生中挑出六十人,组成了一个“荣誉班”,钱致榕也在其中。老师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最有前途”才选入这个班的。结果,选入“荣誉班”的学生都非常兴奋,一改松散的毛病,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学习上认真自觉,勤奋努力。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多数考上了大学,大多数成了材。但是直到八十年代,钱先生才从当年的教师口中得知,这六十名学生并非专门挑选的,而是学校抽签决定的。这个事例可称为中国版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和钱致榕的老师都用“假预测”取得了“真成效”,其心理学原理是相同的:“权威性谎言”先是让学生意识到来自教师的角色期待,然后为了实现和维持这个角色,避免教师失望,学生相应地在心理上修改了“旧我”定义,重构了“新我”形象,信心变得坚定,意志变得顽强,行为变得主动,巨大的潜能被唤醒,从而取得了超乎寻常的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可进一步细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积极的期待促使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待促使人朝消极的方向发展。有人把这两种相反的期待效应形象地表述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催人发愤图强,超越自我;也可以令人自卑自弃,沉沦堕落。魏延谋反,显然是消极期待导致的皮格马利翁负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凡被教师关注或喜爱的学生,其纪律、品德和成绩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有明显进步,而被教师轻视或歧视的学生往往会越变越差,且学生年龄越小期待效应越明显。诸葛亮没有用好期待效应,只是导致一个魏延造反;为师者若不懂得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耽误的就不止一个人了。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他们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唯其如此,皮格马利翁效应才大有用武之地。教师要善于在教育的全程中,凭借社会角色赋予的权威,用言语来表达对学生的赞赏,用眼神来传递对他们的鼓励,用行动来表明对他们的关爱,激活他们心中向善向上的力量,让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正确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对待像魏延那样头上长了“反骨”,在某方面让人看不顺眼、不招人喜欢的后进生时,万不可像诸葛亮那样用偏执和静止的眼光看人,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而要像皮格马利翁那样满怀爱的深情,注视着、期待着他们转化、成长,终有一天,他们会走向新生。
(作者单位:山东沂水夏蔚第二初级中学,临沂,276400)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终校 / 李益倩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