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趣味心理 > 情感仅仅来自食物吗?
在线阅读
情感仅仅来自食物吗?
时间:2015-05-05 14:52    点击:        作者:边玉芳等

   〔关键词〕母婴关系;依恋;依恋风格

  一、引言

  提起“妈妈”一词,我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暖、安全以及温馨的感觉。这是我们从小与妈妈相处所累积起来的亲密情感。心理学家把婴儿对抚养者(常常是妈妈)所产生的这种身体接近、情感亲近的心理倾向称为依恋。它是一种依附性的情感,通过这种依附性的情绪联系,可以让婴儿得到心理满足。

  婴儿与妈妈之间这种亲密的依恋关系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亨利·哈罗(Harry Harlow)的研究成果发表之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主要是由喂养行为所促成的。因为,母亲能够满足婴儿本能的生理需要,故而它将母亲与愉快的事件联系起来,依恋就产生了。然而哈罗却不这样认为,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对婴儿来说依恋情感与生存需要的满足是同样重要的。这一发现来自于他对实验室幼猴的偶然观察。实验室里的幼猴在离开母猴后被人喂养得很好,他们在笼子里的时候非常依恋笼子底部的棉花垫子,当垫子被拿出去清洗时,他们就会变得异常生气和焦虑。对此,哈罗推测,幼猴有接触柔软物体的需求,这个需求与其他生理需求一样是幼猴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因此,他与合作者一起,设计了“布母猴依恋实验”。该实验对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研究幼猴对铁丝母猴和布母猴的依恋活动与关系,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情绪及其对婴儿成长的意义。

  2.实验过程

  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代理母猴,一只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网编成,胸前装了一个奶瓶,能够给幼猴哺乳。它的体内还装了一个灯泡提供热量。另一只是布母猴,它的身体由木头制成,身上裹着厚厚的海绵和毛织物,体内装了一个供暖灯泡,它能为幼猴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它的胸前同样也装了一个奶瓶,能给幼猴哺乳。

  在实验中,哈罗将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另一组由布母猴喂养。幼猴和代理母猴放在相通的房间里。哈罗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来观察和记录幼猴与两位代理妈妈相处的时间。结果发现,幼猴与布母猴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铁丝母猴。即便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也是如此,只有吃奶的时候才迫不得已离开布母猴。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哈罗在笼子里放置了一些令幼猴害怕的东西,如玩具熊等,看幼猴做何反应。幼猴看到那些令它害怕的东西后飞快地跑向布母猴,紧紧地拽着它,寻求安慰和保护。

  在陌生环境的实验阶段,哈罗又将幼猴放置在一间陌生的小房间里,里面放了许多物品。哈罗分别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情境,观察幼猴的反应。一是布母猴在房间里,二是铁丝母猴在房间里,三是两者都不在。哈罗发现,当布母猴在场时,幼猴会立马扑到布母猴的身上,用身体蹭它。过一会儿后,它开始尝试触碰这些物品,然后又迅速返回布母猴身边,如此循环往复。但是,当铁丝母猴在场或是两者都不在时,幼猴就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害怕和恐惧。与布母猴在场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实验结果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对于幼猴来说,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能够提供食物,但却无法提供幼猴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的环境,无法给予幼猴触摸与安抚。当幼猴紧张、害怕时,它会第一时间扑向布母猴寻求保护,在陌生的环境里,它也会把布母猴当成安全基地,以它为中心向外探索陌生的世界,然后再回到母亲的怀抱。可见,对于幼猴来说,接触安慰才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三、实验应用

  正如引言中所说的那样,哈罗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挑战了当时主流理论所坚持的“母婴关系发展的动力是喂养行为所导致的强化”这一观点,而将接触安慰的需要作为依恋关系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母子依恋关系形成的思考,更影响了早期幼儿养育方式的改革。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与安抚。孩子出生后,不仅要给予物质的满足,同时还要经常地给予爱的抚慰和触摸。来自母亲温暖的、无条件的、源源不断的爱与接触,不仅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安全的需要,也有助于其整个生命的社会发展。

  在哈罗依恋实验的基础上,加拿大心理学家玛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等人还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进行了分类:安全型、回避型与矛盾型依恋。

  最理想的是“安全型依恋”。在这种关系中,婴儿是主动、胜任的探索者,它以母亲为安全基地,探索它周围的一切,并尝试应用所学到的新技能。当母亲离开时,它们会感到焦虑,但母亲回来后,会很快恢复平静。在这种关系里,婴儿显得更自信,更大胆,因为他们相信在自己需要时母亲会及时地出现。

  在回避型的依恋关系中,婴儿会回避与母亲的亲密接触,与母亲分离时焦虑不明显。这种关系表面上看好像婴儿的独立性很强,不需要时刻与母亲保持接触,但其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冷漠,不利于婴儿的社会化发展。婴儿回避与他人的亲密接触,常常是由于在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受到拒绝和挫折,或者是由于频繁更换看护者,无法形成固定的感情联系。

  在矛盾型的依恋关系中,婴儿与母亲分离时感到非常困难,但母亲回来后又表现出矛盾情绪,既亲近又拒绝,对母亲表现出不信任。这种依恋关系,婴儿虽然非常需要母亲,但是对母亲不能建立充分的信任,所以情绪不稳定,常常是焦虑的。

  安全依恋关系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和健康的作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这个小圈子,安全感水平低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更容易感到焦虑,对陌生环境有更多的恐惧和回避倾向,不敢大胆尝试,而且对自己信心不足。一个经常焦虑不安的儿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发展都会受到阻碍。另外,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成人之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儿童期具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成人期也容易与亲密关系伙伴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当儿童了解到父母是可靠的,他们就会形成最基本的信任,并且会将这种信任延伸到其他人身上,这种信任决定了个体未来与其他人交往的质量。所以,爱的需要从一出生就已存在。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