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趣味心理 > 谈男女配偶相貌反差的背后原因
在线阅读
谈男女配偶相貌反差的背后原因
时间:2013-12-23 14:41    点击:        作者:网络

 导读

走在大街上,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大美女旁边的男朋友或丈夫大多相貌不帅,帅男配丑女也不少见。男女配偶相貌反差的原因有哪些呢?

  经常发现的文化现象,是大美女身边的男友或者丈夫相貌很多都不好,而帅哥身边的配偶也常常是丑女,这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家运用精神分析当下男女配偶相貌反差的背后原因。

  现实中正常人个体无论自身是美是丑,却总还是更喜欢长得漂亮的异性,虽然“怎样才算漂亮”受到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不妨碍个体在自身所认同的文化内心世界里更喜欢“自己看来漂亮、自身所认同的文化范围里的他人也觉得漂亮”的异性,这是一种生物本能倾向于被感到更漂亮的异性的选择,而且除了施虐受虐的性偏离,不漂亮的个体潜意识想像体验自己与漂亮异性在一起尤其是做爱的时候,都会与快乐情境匹配地将自己想像得更漂亮好看,如果“就要丑女配帅哥丑男配美女才合适匹配”,那么生物性兴趣爱好的本能就不会更喜欢选择自己认为漂亮的异性了、快乐情境体验也不会用男女都漂亮的形象想像加以本能原型体验的想像匹配了。

  生物学的观点认为个体自身漂亮的话、已经可以保证自己与不同异性进行生育地两性基因组合出来后代都能够得到相貌比较优秀的基因,因此对于与自身生育子女的异性配偶的相貌基因的要求就不那么高,而不漂亮个体对异性的“漂亮”要求就高了,但这个解释也不完善,这只能说明漂亮个体对异性“漂亮基因”要求不那么高,但即便漂亮个体也仍然会觉得漂亮的异性比起不漂亮的异性对自己更有吸引力,不会因为“要求不那么高”而放弃对更漂亮异性的选择努力,又因为两性配偶的选择是彼此相互的,不漂亮个体虽然对漂亮个体的追求比漂亮个体更执着更猛烈、被追求的漂亮个体对追求者是否美貌要求不那么高,但因为个体自身喜欢更漂亮异性的生物本能,更漂亮的个体的求偶追求更执着的倾向会被被追求者自身所抵消,而被追求者对异性配偶的相貌要求不那么高,并不能使得“选择相貌不那么好的异性”的倾向超过选择相貌更好的异性的概率,所以单是这点原因,还不足以出现现在文化下帅哥美女身边的配偶相貌与自身相差太大的现象,与之呼应的是,不是在“美貌”而是在“体格力气”方面,同样不涉及深刻的心理交流而只是生物性的性吸引力,条件更好的个体同样应该说也不会对异性这方面有太高要求,但是却不存在“健美的女子的男性伴侣大多文弱而肌肉男的老婆大都纤弱”的这种反差现象。

  其实“丑女配帅哥丑男配美女”其实更是潜意识嫉妒的体验反映,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人需要在众人当中成为被接纳的被羡慕的一员,更漂亮的个体无论男女,各自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会得到更多异性奉迎和仰慕的机会,但正因为这样,心理自体的夸大性自体展示感的自体体验仍然更多地依赖着周围众人作为自体客体、没有那么完全地将夸大性自体整合进入独立完整自体感的整体自我之中、还在自恋投注地依赖着自我之外的别人作为这部分自体感的支持,如果与漂亮的异性站在一起,就会引发这种自身漂亮形象夸大性自体体验争夺自体客体的嫉妒,而且因为人类的配偶性选择非常丰富活跃,因此配偶性选择的彼此匹配的心理内涵非常丰富,相貌只是诱发两性彼此吸引的导火索,一段时间之后漂亮个体对于原本被自己美貌所吸引的异性来说其美貌吸引力的情感煽动作用就会减弱和消失、原本被一个漂亮异性所吸引的个体对“异性的美貌”的强烈兴趣又开始选择其他异性的美貌,进而以此为媒介接触更多异性的内在心理进行彼此内在多层次心理内涵之间匹配的身心发育互动,这是一种生物身心丰富多层次与好奇心的进化表现,但因为帅哥美女们自身相貌自体意象夸大性自体体验、更多处于没有紧密结合为自我整体、依赖着自体客体而与核心独立自体表象彼此失去整合而彼此隔离,没有能够撤出自恋投注地质变进化转换整合在自我整体之中,因此未能行驶独立自体的心理自我抚慰和处理人际的成熟功能、而处于古老自恋依赖性的幼稚心理状态,这种幼稚心理状态无法整合地处理复杂的爱恨整合的关系,感到自身配偶也被周围人所赞美,幼稚的“自身美貌”夸大性自体古老结构就以其古老幼稚的初级自恋,感到周围人性吸引的羡慕目光赞美身边配偶的话,好像自身依赖着自周围众人对自身美貌的羡慕表现的镜映暂时被抢走了,镜映地支持自体这部分初级幼稚自体结构的自体客体仿佛被抢走,漂亮个体就仿佛自己的“美貌炫耀”的初级夸大性自体被抢走了支持,而这种情形持久的话就会令这些个体感到创伤。反之更普遍的以相貌普通的异性为主要伴侣从而时常相貌普通的异性在一起,却支持了这种幼稚自恋的美貌夸大性自体在群体客体关系中的初级自恋炫耀。

  精神分析对当下的男女配偶相貌反差现象的解释是因为潜意识嫉妒的体验和反映。

——转自中华心理网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