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趣味心理 > 消费中的心理暗示效应
在线阅读
消费中的心理暗示效应
时间:2013-11-18 14:24    点击:        作者:网络

导读

曾经日本的核泄漏,引发国人的一阵抢盐热潮,不少人买的盐甚至好几年都吃不完。这种现象其实跟消费中的心理暗示效应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花钱买消费品总是为了买到一定的效用,恐怕没有人专门买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东西。但实际上,人们花钱买到的东西总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功能全部有用,再一类是功能部分有用,还有一类是功能基本无用或完全无用。就是说,人们花的钱中确实有一部分是买了无用的东西,而且这种冤枉钱几乎人人都花过。不信,您可以打开家里的柜子、箱子,检查一下体的衣物用品,您总能找出一些您并不喜欢的衣服和家里无人能穿的鞋、袜等,这些东西买来后或只穿用过有限的几次,或根本不曾派过用场,长时间放置在那儿不发挥效用。

  这些钱十有八九是在消费中的暗示效应作用下花出去的。消费中的暗示效应是指人们事先并无计划而临时受场景的影响所产生的某种想法的购买行动的反应。这种消费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受到环境的暗示影响。例如您的同事新买了一条裙子,并受到了其他人的称赞,您可能在希望受到同样称赞的心理状态下也去买一条。结果,买来后发现与您并不相称,只好置之一边。二是受到某种销售手段的暗示。例如商店的广告说某种商品“降价处理,原价100元,现价50元。您可能突然灵机一动而买下一件。结果发现并不适用.降价50元的好处没有得到,反而多支付了50元。三是受到消费环境的暗示。例如PR一件商品,同样价钱,摆在这家商店的柜台上,无人问津时,您也未必巾意.摆在另一家柜台上,而购买者十分踊跃,甚至排起了长队时,您可能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引颈探望一阵,然后站到了队尾,结果是“劳民伤财”。

  暗示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消费中的暗示效应,使人们无计划地购买自己毫无用处的东西,花费那“冤枉钱”,是因为人们在受到某种场景的暗示作用时,确信某种“消费机会”对自己是有利的,并认为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反映人们都有不愿失去每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的心理状态;再加上当人们的收入提高到有可能为这种消费中的暗示效应所引起的购买能力(即有钱)支付时,这种消费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关于这一点,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对消费者来说,暗示却常常是导致“非优选决策”的契因。

  消费中的暗示效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某种货物(往往是生活必需品)由于经济平衡的需要,价格有所上升后,就会使一些人产生不安和忧虑,担心其他物品也要涨价,由此形成流言,这时,只要有几个有影响的人去“抢购”商品,那很快就暗示了一大片,从而即刻形成抢购风。这种暗示效应,反映人们对于被控制的社会刺激发生了顺从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处于暗示的环境中,同时也不断地给予别人以暗示的影响,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暗示效应在消费中,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说,有的商店由于某些商品的积压,资金周转不过来,于是就有意识地通过“暗示--流言--抢购风”的途径,借以推销滞留的商品,使一些易受暗示者上当受骗。从主观上说,上述那种排长队抢购滞销物品的人,多般是一些缺乏主见和缺乏判断力的受暗示者,他们极易受多数人的“排队”行为的影响,他们就是那些爱花冤枉钱的人。

  当然,暗示作用下购买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无用的,在很多情况下,确也可以购得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的东西。关键是提醒您在遇到某种特殊的消费机会而。灵机一动”时,不妨且把价格因素、其他消费者态度因素等放一下,先冷静判断一下该物品对您的效用如何。这就要求先派定用场,然后再作出决定,如果希望把您花的钱中买无用东西的那部分减到最少的话,请警惕消费中的暗示效应。

——转自中国心理学家网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