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趣味心理 > 戏剧三角形
在线阅读
戏剧三角形
时间:2013-09-23 17:23    点击:        作者:网络

 导读

戏剧三角形是由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构成的,在游戏中受害者转换成迫害者、拯救者转换成受害者、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这一游戏值得我们去思考。

  戏剧三角形(Drama Triangle)

  史卡曼(Stephen Karpman)设计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心理游戏,就是所谓戏剧三角形 (图23-1),他认为只要是玩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

  迫害者眨抑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 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受害者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眨抑自己,或 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

  图 戏剧三角形

  我举一例来说明:

  有一位家庭主妇忙了一整天,情绪不太好,加上孩子又生病、吵闹...所 以没有时间去准备晚餐。而先生回来了,这位先生今天的工作也不十分的顺 利,一进门就问太太晚餐准备好了没!太太便哭诉:「除了晚餐,你一点也 不关心我!」这时先生开始生气,认为下班回家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太 太却不断的抱怨、伤心。以此状况分析:先生是 P 的角色、太太是 V。 不久孩子回来对父母说:「我不喜欢看你们这样吵架,你们吓到我了,不要 再吵了!」此时儿子是 R。 而母亲可能从 V 转为 P,对儿子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回,你回房间去。」父亲又说:「看看你 ,这是管教孩子的态度吗?」...也许一家人整晚都在玩 P.R.V 的心理游戏, 且随时转换个人的角色,最后会产生一个「结局」──也许太太“砰”的一 声将自己关在卧室内,哭上二个小时。而先生会说:「这那像个人住的地方 !」然后,便离家到朋友处喝得大醉。不论它的结局如何,夫妻两人都会感 觉不舒服。因为借着这些沟通,在其内心深处更进一步的验证了他们对自己 及对对方的看法。

  再以刚才传统家庭主妇的例子来分析:当事人一直处于 V,辅导者为 R。 但在当事人生气的离去时,则从 V 转为 P。而辅导者则从 R 转为 V。 每当此戏剧角色转换时,亦即 G 公式中的 Switch反转。每个游戏中至少有一个「反转」。辅导者也有可能对当事人说: 「我看你根本就不想要我帮助你,你走好了,我不想和你做协谈。」此时辅 导者为 P,而当事人为 V。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 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 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 ,他会视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他会依赖别人, 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

  这三种角色都不是出于真我的(inauthentic),当一个人在这种角色中时, 他们是在对过去做反应,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中,他们是在用小时惯用的方 法、或是从父母学到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为了标明这三种角色的非真我性质,其第一个字母均用大写,若以小写则表 示是真实生活中的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你是否能想出一个真实生活中 ,迫害的人却不是一个迫害者?举个例子来说明真实拯救的人和拯救者的不 同。有没有可能一个受害的人却不是一个受害者?

  通常在心理游戏中,一个人开始时是一种角色,后来会转换成另一种角色, 这种角色的转换就相当于游戏公式中转换的阶段。如杰在玩「踢我」游戏的 过程中,开始时是在迫害者的位置,珍离开时,杰则转换成受害者的位置。

  例二中莫莉和她的个案,在他们的游戏中各是如何转换?在你自己的例子中 ,又是如何转换的?

  为什么要玩游戏

  1.加强自己原有的人生剧本,收集点卷,以兑换预期的结果。

  2.用自己过时、但已习惯的方法来生活。

  3.加强自己人生剧本中对自己、别人、和世界的想法。

  4.再次肯定自己原有的生命位置

  5.游戏源于小时未解决的共生关系,可能是想继续维持不健康的共生关系,也 可能是对其反抗的结果,可以维护既有的参考架构,并把责任转移至别人身 上。

  6.获得强烈安抚(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的可靠方法。

  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

  1.Kick Me(踢我,自作自受,讨打,找骂挨)

  并非真正的用脚踢, 是心理层面( Psychological level)上的。 将自己陷入某种情况,引起别人轻看、谩骂等等。例如,故意破坏既定之规 则,做出冒犯的行为...。

  2.Cops & Robbers(挑战规定或公权力,结果被处罚或被抓)

  3.Blemish(一再挑剔、找碴,结果被别人排斥)

  例如老挑别人的小毛病、缺点、错误...。

  4.If It Weren''t For You(如果不是你的话…)

  受害者转换成迫害者

  1.NIGYSOB(Now I''ve Got You,Son of a Bitch 现在我逮到你了,你这个狗养的!)

  例如,某人曾请一位水电工到家中修理水电。 事前言明修理费约 500 元,事后收到的账单上却写着 550 元。 他非常的生气, 破口大骂水电工不讲信用、不诚实...事实上他可以冷静的告诉对方, 事情前后的价格不一,是一项错误。 玩此游戏的人,找机会、借口来臭骂别人,对付别人。

  2.Yes, But…(你说的很对,可是…)

  面对别人给予的帮助,总用 " 是的, 但是 " 来回答,表示行不通。

  3.Rapo(打带跑,sexual version of NIGYSOB)

  4.Stupid(I Can''t Think我很笨), Poor me(I Can''t Help Myself可怜可怜我吧)

  与智商无关。 玩者常在行为、动作上表现得很愚笨。例如,我和我先生在一栋房子里住了 八年, 对于家中的一切都很熟悉。 但他却常问我:「剪刀在哪里?」第一次我告诉他了, 但两分钟之后他又来问:「妳知不知道胶带在那?」我也说了。 过了一会,他又问:「妳知道××人他家的电话吗。 」 这时,我开始不耐烦了。 在这个时候,我很可能转变为 P. 迫害者。 因为,他一直在玩 " 笨蛋 " 的角色。 事实上,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些东西放在何处,他却

  三番两次的来找我。 他真正的需要,可能是要我多给他一些关心和注意。

  5.Wooden Leg(木头腿,variation of Poor me)

  玩此游戏的人抱着一种心理“我有一个木头腿, 不良于行, 你还能期待我怎么样?”当面对别人的要求时,以此为借口而拒绝。

  6.Do Me Something(又叫See What You Made Me Do,谴责帮忙的人在帮倒忙)

  拯救者转换成受害者

  1.I''m Only Trying to Help You(我只是想帮你)

  例如, 一个工作忙碌,从不休假的先生,答应家人周末要他带他们去渡假三天。 但在周四时,一个朋友对他说:「 嗨!你答应过我, 周末要替我修理屋顶,你忘了吗?」于是他答应他,星期六去修。 但他忘记他也答应带家人去渡周末。 由此,可看出他将自己陷进一种情境,使周围的人都感到失望,而他还认为 " 不管我费了多大的精神去帮助别人,别人从来不会感激我 "。 他不了解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他自己的行为造成这种局面的。

  2.Why Don''t You…(你为什么不…)

  3、拯救者转换成迫害者

  See How Hard I''m Tried(你看我已经这么努力了)

  以上这些游戏的名称是人为加上去的, 主要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游戏发生时的一些典型特征。 大多数人与人之间所玩的 Game 并没有特定的名称。所以当别人没有要求你的帮助,而你却想帮助别人时, 就是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帮助别人是件好事,但去帮 助一个实际需要帮助的人,和做一个拯救者的角色是不同的。当扮演拯救者 的角色时,你是在漠视别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游戏时怎么办

  1、Option选择权:这个技巧加上你对心理游戏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帮你处理 ,使你避免掉入游戏,也可以从游戏的任一阶段中跳出来,也能用来「邀请 」别人从游戏中出来,但是无法不准别人玩,也无法不让别人下饵。可以用 完全出于成人自我的对话来阻断游戏,如莫莉面对要求帮助的个案,她可以 说:「听起来你有一个困难,你希望我怎么做?」如果个案一再尝试钩她进 入游戏,她就继续以成人自我的方式来对谈,直到个案也以成人自我来回答 ,个案也可能放弃而离开,在这种情形,个案仍然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但 莫莉可以避免之。也可以用夸张的父母或儿童自我来阻断游戏,例如莫莉听 了个案的抱怨后,从椅子滑到地上说:「亲爱的,你又遇到了一件惨剧,对 不对?」以这种方式来阻断游戏,在心理层面意谓着「我已经看穿你在玩什 么游戏,我们换点有趣的好了。」

  2.注意是否有漠视存在:包括饵在内,游戏的每一个阶段都隐含着漠视,所以 注意是否有漠视可帮助发现心理游戏,一旦你接受饵所包含的漠视,就表示 你成了猎物,游戏于焉开始。

  3. 抓到一开始饵(Catch the ''opening con''):如果能在游戏一开始就警觉到,最有利于停止玩心理游戏,要能抓到 一开始饵中所含的隐藏讯息,需要对心理游戏很了解及「像外星人一样的思 考(thinking Martian)」。

  4.我们常错失在游戏一开始就能察觉,通常在转换的阶段才比较容易发现,这 还不算晚,你仍然能拒绝接受以不舒服的感觉为代价的结局,甚至你还可以 用好的感觉来取代,比如我参加一个知名学者的演讲,讨论时,我忽然有一 个灵感足以抨击他的论点,这时我没注意到自己已经站在迫害者的立场,演 讲者妙语如珠,一句话就粉碎了我的批评,听众大笑,这时我可能掉入自己 人生剧本中「我真是没用,且老是被人拒绝」的结论,但我也可以告诉自己 「真有趣,我发现自己又在玩老套的心理游戏,我真聪明,竟能发现这一点 。」我为自己的觉察力高兴,留下的是好的感觉。如果你持续地用这个技巧 ,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少玩心理游戏。

  5.还有一个技巧是当发现自己常玩什么心理游戏后,去注意自己这么做是为了 满足什么内在的需要,自己真实的需要(authentic Child need)是什么,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它,而不必再借着心理游戏。比如 说我玩「踢我」的游戏其实是希望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我就利用每天早晨 独处十分钟,或是独自去散步,我以直接的方法来满足内在的需要,就不需 要玩游戏来引起别人排斥我了。

  6.当你去注意心理游戏时,你会发现「转换」的部份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可以 看出参与的人互换角色,同时也能感受到转换时所带来的混乱,这个时候主 角会认为自己无可选择地必然会有什么感觉、会如何去做(亦即走向游戏的 代价---得到扭曲的感觉),这时你可以运用成人自我的分辨力,选择向别人 表露自己真实的感觉与需要(authentic feelings and wants),同时也邀请别人真诚以对。比如我和朋友玩踢我游戏,当发现面临 转换时,我告诉他:「我忽然了解到自己所做的是要把你推开,直到你离我 而去。其实我很害怕你真的离开我,我希望还能和你一如以往地亲近。」这 样坦诚并不保证对方不会弃我而去,但能「邀请」别人也以真实的自己来相 待,不论结果如何,都可以不带着加强的扭曲感觉。

  7.Replacing game stroke:玩心理游戏是儿童自我藉以获取安抚的有效方法,那么一个人不玩游 戏后会如何呢?他的儿童自我会落入惊慌之中,因为安抚的大量减少,对他 而言不啻是对生存的威胁。这时很容易另寻方法来玩游戏,也许是玩别种游 戏,也许是「忘记」去注意漠视。所以要停止玩游戏,必须有好方法来取代 原有的安抚,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游戏所带来的安抚量大质强,不玩游戏的 真诚生活所能带来的安抚较小,但持久且不带漠视,这一点必须说服儿童自 我来接受。

  8.卡夫曼(JackKaufman)强调心理游戏是一再重复的行为模式,一个人会一 再地玩同样的游戏。他认为除非有立即的危险,否则不要在重复三次以前就 面质对方玩游戏,因为第一次大概是偶然,第二次可能是巧合,到第三次就 可以确定是在玩心理游戏了。

  9.提醒一个人正在玩游戏是毫无帮助的。

  玩心理游戏的人是在封闭系统中作思考,不接受外来的新讯息,而使用自己 的旧数据做决定。 而且, 若是玩游戏的人是经由人的 "饥渴 " (Hunger)层面出来的,那将会是很强烈的。

  我曾说过,人的饥渴( Hunger )分为:

  (1) 认可( Recognition-Hunger )

  (2) 刺激( Stimulus-Hunger )

  (3) 结构( Structure-Hunger )

  这三种饥渴,可经由 Game 得到满足,也可从 Game 中所产生的负面安抚得到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运用了时间结构, 并得到刺激。 所有的心理游戏都不是从成人自我 A 发出的。人们也多半不会察觉到。因此,去提醒一个人正在玩游戏是毫无帮 助的。须一步步的慢慢告诉他什么是心理游戏,会发生怎样的结局。帮助他 用比较适当的方式,得到他所需要的,才会有实质的帮助。人追求安抚的饥 渴是很强烈的。若无法寻得比较适当的方式去满足饥渴时,要人放弃玩心理 游戏是不可能的。 

——转自爸妈在线网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