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试焦虑是目前高三学生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是在高考这一重大考试前夕,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考试心理研究权威王极盛教授在多年研究高考后提出:在考试中,智商因素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小的,考生考前和考试中的心态却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考试焦虑的应用研究,通过分析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降低过高的考试焦虑,会使学生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关键词〕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5-0012-02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及其表现
1.考试焦虑的定义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绪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已有的经验、人格倾向及其他身心因素所影响和制约,以担忧、恐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过重的考试焦虑会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其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另外,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前表现为持续的焦躁不安,学生心中总惦记着考试,常会感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缺乏信心,精神紧张,情绪烦躁,学习时精力分散,效率低下。考试过程中表现为怯场、晕场、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处于混沌状态,回忆过程受阻。考后表现为忐忑不安。如果考砸了,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即使自己不会老是挂记着,也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考试恐惧,厌恶考试,逃避考试。
二、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1)对自我能力的不恰当认识,成就动机过强或过弱
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很高,希望自己十全十美,每次考试都想要比别人考得好,小小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很大的情绪反应,这类学生会在不自觉中被“不允许失败”的思想占据了头脑。而有的考生缺乏自信,经常被之前考试失败的阴影所困扰,担心自己高考时不能正常发挥,考不出好成绩来,于是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两类学生在重大考试之前都容易产生过度的考试焦虑。
(2)过于夸大考试失败的后果
一些学生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不能正确看待考试。总是在考试之前就一直对并不存在的考试结果忧心忡忡。“万一考砸了怎么办?”“如果这次考砸了,家里会……同学会……”这想法总是困扰着考生,使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入眠,记忆力衰退。这些夸大了考试重要性的想法和考生自己想象的“严重后果”不仅使其无法好好复习迎考,同时加重了考生对考试的焦虑。
(3)学生自身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或者缺乏应试技能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多少与牢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学生知识储备较丰厚,对即将考试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全面,就会充满信心地参加考试,其焦虑水平相应会比较低;反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有关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公式、概念理解不深,应用不熟练,遇到实际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考试成功没有信心和把握,则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经验表明,学生没有学好功课和复习不充分是引起考试焦虑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在考场上因知识欠缺而无法解题时,难免情绪紧张、手足无措,其焦虑状况是不难想象的。
应试技能也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个学生心理素质较强,解题思路清晰,答题要点明确,了解评分标准,平时做过多种题型练习,对有关内容进行多方面训练,就能够在答题时做到胸有成竹,泰然处之。平时缺乏训练、没有掌握应试技能的学生,在考场上则极易出现慌乱。表现为一见难题就发晕,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则是没有通盘考虑事件,头尾难顾或是审题不清,漏答错答。
(4)考生自身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也是造成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有研究表明,内向型人格的学生比外向型学生更容易产生过高的考试焦虑。内向型的人,喜欢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和爱好,不善与人沟通,不愉快的情绪常压在心里难以释放。在高中学习生活中,惟有学习成绩与分数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于是,总害怕考试成绩不好,但结果往往是因为考试紧张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这一挫折与失败又会加剧心理焦虑的程度。
2.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许多家长在考前对孩子出现“过高的期望、过度的关心、过多的指责和过分的呵护”。过多的期望会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由于达不到家长的目标而产生无力感; 过度关心则会使他们不安,怕万一考不好辜负了父母而产生内疚感; 而过多的指责会使他们情绪烦躁出现逆反心理; 过分的呵护也会导致他们对挫折、失败缺少心理准备,考生很难以自强自信的状态投入考前准备,把焦虑变成动力,反而会形成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
(2)学校因素
在这一因素上,考生的焦虑感同时来自于老师和同学两方面。一方面,学生怕考不好辜负了老师的希望和培养,更怕考不好老师脸上无光。这种担忧的心态无疑增添了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与同班考生在竞争中产生了争先恐后的对抗心理,尤其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惟恐其他同学超过自己,考不上重点大学或名牌大学而前途黯淡。为此他们拼命做题和复习。竞争的压力使班级气氛紧张、压抑。考生长期在这种气氛感染下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
(3)社会因素
社会就业要求亦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社会是每一位学生的最终归宿,但时下社会就业对青年的要求较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过分追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种“惟名牌是瞻”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把目标锁在名牌大学上。而现在的考试仍是“一考定终身”,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对考试的期望值,这更容易使考生出现考试焦虑的情况。
三、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的考试目标
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正确的心理准备,即学生懂得根据本人的智力情况与学习基础来预定期望值,制定合理的考试目标,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合理的考试期望会平衡自我心理状态,减轻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反之则会因期望值过高而容易引起考试焦虑。
2.让学生懂得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考试
考试焦虑有时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许多考生之所以产生过度的焦虑,主要是过分夸大了考试的重要性。因此,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明白考试只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成绩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和复习计划
如果学生在考前准备得较为充分,对考试内容已做到心中有数,那么他就会泰然地等待考试的来临,在考试中也会镇定自若地答卷;相反,若准备不充足,就容易产生焦虑感。所以,要降低考试焦虑感,就必须认真制定学习和复习计划。使学习与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所学知识得以准确、扎实地掌握,做到对考试胸有成竹。
4.家长和教师应该调整心态,给学生减轻压力
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教师和家长负有相当大的责任。教师和家长应该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同时在学习方法上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并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5.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由于神经类型或人格特征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考试怯场,大失水准,逢考必差的现象。对此类学生,则应加强心理辅导。对这一类型的学生主要通过个别谈话、通信咨询等方式让他(她)讲出心里话,使这种不良的心境、压抑的情绪反应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疏泄,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协助其消除不必要的忧虑。例如,可以挖掘他在某些知识方面的长处,鼓励他,使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增强对考试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华侨中学,云浮,527400)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