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多种心理困惑,其中以围绕考试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要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的态度十分重要,说到底,就是一个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心理环境问题,这需要从家长转变考试观做起,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做起,从根本上去营造一种民主、轻松的家庭学习氛围。
〔关键词〕考试心理;考试焦虑;家庭环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多种心理困惑,其中以围绕考试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特别是每逢比较关键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统考、会考等,更加难以避免。
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能力水平具有检查、判别和鉴定的作用。学生由于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心理上不免会产生紧张和焦虑。这种焦虑并不只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优秀生和中等生也会有,可以说感到考试压力和产生考前焦虑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无从排解,持续烦躁,甚至深陷不安和苦闷之中,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
考试焦虑是一种条件性的情绪反应。高焦虑者心理和情绪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表现为思想极度专注于考试结果,对取得所期待的考试结果缺乏信心,实质上是由于知识能力水平和目标追求存在的差异造成的。这些学生在考试中不相信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不能专心致志答题,甚至会在头脑中不时闪出“又考砸了”的自我暗示。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加之拿不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会导致考生心理更加失衡。
对此,很多人从学生心理和生理方面进行大量的解析和归因,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考试的外在压力实际上要大于内在压力。学校的排名、批评表扬、尤其是父母的期待和有关考试的严格规定等,往往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和考试焦虑。
要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的态度十分重要,说到底,就是一个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心理环境的问题,这需要从家长转变考试观做起,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做起,从根本上去营造一种民主、轻松的家庭学习氛围。
具体说来,第一,要有正确的爱的表达方式,与子女要有真正亲切自然的沟通。家长的关心应该能使孩子产生幸福感才对,如果面对家长的呵护,孩子难以接受反而忧心忡忡,甚至有不自觉的躲避或拒绝,呵护和关怀便成了消极的“爱”,尤其是在临近考试的特殊阶段。孩子并非不知家长的 好意,但更清楚这样的爱常常会附加上考试成绩的条件,他便会寻找应对的办法,把让家长失望的“风险”降至最低。
爱的接受方式很难进行家庭比较。同样的爱,有的孩子照单全收,有的孩子会感到生硬,这和家庭的通常氛围及爱的一贯表达方式有关,同时也与孩子的个性有关。但无论关爱的方式是怎样的,家长一定要有爱孩子的健康心理,给与孩子的爱应当是无条件的。孩子需要在进步和失败中成长,无论考试成绩好与不好,这都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成绩不好,家长首先要做到平静地接受,然后再帮孩子搞清楚在哪些地方失误较多和努力不足。让孩子在精神上感受到阳光、温暖和激励,才是一个父母爱孩子的最高境界。
第二,要在鼓励孩子奋发进取的同时,鼓励孩子乐观大度。作为家长首先要着眼于长远的家庭教育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当每一次考试临近时,家庭氛围更应当是积极的、平和的。不要太强调分数,不要以一两次考试成败论英雄,才能使孩子放松紧绷的学习神经,拿出好状态。当考试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时,也须提醒孩子保持冷静,不居功自傲;在考试成绩不如意时,设法疏导孩子摆正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把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当作长期任务,使他们有勇气向自己的弱点和极限挑战,并不断尝试超越自我。
第三,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恰如其分,鼓励孩子以平常心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对子女的期望值应当是孩子力所能及的,跳一跳能够得着,而不能盲目拔高,要求孩子超出自己的能力和基础,提出不切实际的成绩目标,这不仅毫无意义,还会适得其反,弄不好会疏远了亲子关系。家长当然要对孩子有信心有期待,但更应对孩子的特点和实力心中有数,实事求是,引导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低估自己的长处,也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不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不足,也不反过来进行比较。如果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平时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各科成绩的位置等,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当前的考试目标,孩子的心态就会好很多,也能够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和考试热情。这就是正确的自我意识。
第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感,勇敢应对困难和失败,不松懈,不放弃,争取下一次成功。要认真培养孩子在挫折面前能够从容大度和运用智慧。当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冷静分析,找出原因和困难所在。如果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要让孩子学会反省;如果是基础不牢,就要有针对性地弥补;如果是方法不当,就要设法逐步修正。当孩子很明确地知道怎样做就会比这一次更好的时候,心里就会期待下一次考试,使考试有成为“愉快”的体验的可能。同时要表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让孩子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给他时间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让孩子学到从失败中追求成功的过程,有这样的过程,才能有充足的自信心,真正建立起不服输的积极心态,保持进取的力量和状态,总是在争取下一次考试考得更好,枯燥的复习也会平添一些乐趣。
第五,要在高远的目标追求与当前脚踏实地的学习实践中找到结合点。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把心沉下来,脚踏实地,平时功夫用到了,有扎实的“功底”作后盾,再难的考试也会泰然处之。充分的复习准备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复习全面得法、胸有成竹了,心里就总会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复习得不充分,就会心虚,哪怕只是个别的地方没准备好,上考场那一刻也不踏实。
不少学生总是会抱怨自己不走运,该做对的题没答好;也有家长说,孩子难题都会做,越是容易的题目越出错。其实这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不扎实或有缺失造成的。基础性题目考查的覆盖面较大,其漏洞也最容易检测出来。难题往往是某一点上挖得较深,即使没有做对,家长也不很在意,一旦做出来印象深刻,就以为会做难题。千万不要以为只是因为一时马虎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了,平时错题的地方,考试中也必然会出错。因为在考试时间紧张、思想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重复平时的错误。
复习中遇到困难,千万不要自我封闭,钻牛角尖。要不耻下问,而且要有一种明朗的阳光心态,大方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及时地消除疑惑。同时要踊跃参与课上课下的讨论,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第六,有计划地安排课外活动,保持旺盛的精力、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考试环境一定会由课外活动、体育活动这些重要的环节共同构成。体育活动可以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放松心情,增加心理的愉悦感。同时体育锻炼会改变长时间复习引起的思维的迟滞,使人精神力量倍增,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因此要帮助孩子挤出一点时间到运动场上去锻炼。尤其是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如果每天能安排一次到两次固定的锻炼时间,体育活动的放松同复习的紧张形成鲜明反差,青少年很快就能形成锻炼的规律,将习惯保持下去,意义更大,即使过了很久,每当回忆这段备考时光,体育锻炼会成为他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在复习期间也要有计划地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即便是临考前,安排少量的课外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要死抠书本,经常阅报、关注新闻,有利于启发思路,还能够调节情绪,使学习生活充实有趣而不单调。
最后,家长在考前可以悄悄地帮助孩子做好知识复习之外的考试准备,如确定考试的时间,熟悉考场的路线,文具的准备,包括对于像手机这些不能带入考场的物品的检查等,以减少偶发事件对于考试心理的干扰。
(作者系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