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考试心理 >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究
在线阅读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究
时间:2015-08-21 14:56    点击:        作者:叶秀丹

    摘 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状况,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调控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学者杨骏等采用STAI问卷对182名初三学生考试前后的焦虑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在考试前的确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随考试结束STAI亦逐步恢复正常。关于中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大家的共识是,中学生过度的考试焦虑肯定会影响中学生的考试效果,而且是中学生心理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调查统计的结果,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我国学生考试焦虑问题的严重性,考试焦虑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

对考试焦虑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各自的观点。曼德勒提出考试焦虑是人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沃而普强调,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萨拉森主张,应当把考试焦虑看作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阿金森则认为测验焦虑水平倾向上的个人差异,是一种情绪特定下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质焦虑等等。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评价情境中一种特殊的焦虑,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担心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一般来说,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考试焦虑过度则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这里所指的考试焦虑是指在考试时表现出来的紧张、惧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即过度考试焦虑。

二、考试焦虑的形成因素分析

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试焦虑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 内部因素

1.个性特征

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由于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再者,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容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易于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从而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人格特征会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这样的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神经质倾向,经常处于不安的心境,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激动和惊慌;当遇到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时,就会紧张焦虑、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很难顺利通过考试。另外,自卑作为人格因素对考试焦虑的激起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2.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认知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如:一些学生在主观上认定甚至夸大考试的可怕性和对自己构成的威胁,从而恐惧、担忧以致不能自拔,产生考试焦虑;一些学生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会把考试与个人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差:一方面对考试期望过高,憧憬着考试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则会出现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的现实。一旦考试受挫,就会产生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情感,使自身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

此外,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缺陷还表现在“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申”、“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方面,即将考试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事件;或对考试过程和结果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悲观态度,仅根据一两次考试的失败便得出了对自己整个前途的否定结论;对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抵触心理,将考试当成一种完全的负性事件;总是担心考试准备不充分,或者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它们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

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时的焦虑水平。一个训练有素、真正灵活掌握要测验的内容的学生,考试过程中不会因遇到不会答的题而惊慌失措,定会冷静坦然处之;而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扎实,“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对考试缺乏信心和把握,则容易产生较高的焦虑。有些中学生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难度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十分清楚,自信心不足,在考试前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也不能调整好竞技状态。由于考前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准备不充分,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紧张、自卑。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正常发挥原有水平。另外,一定应试技能的掌握和应试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

(二) 外部因素

对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1.学校环境

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连续不断的各种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还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教师对分数的过分看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同学之间的竞争、考场内的紧张气氛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然而,父母的这些期望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结果使学生产生很大的考试压力。除此以外,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恐惧,以致于压力过大,导致心情紧张和考试焦虑。

3.社会环境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另外,文化因素等也会引起考试焦虑。肯奈提(1990)认为,之所以中国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英裔或欧洲种族背景下的学生,是因为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亚洲文化中的渗透,亚洲国家强调学术上的优秀,以成就作为孩子献给父母的最好礼物,促成了学生的高考试焦虑。

三、考试焦虑的调控

如上所述,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只要有考试存在,考试焦虑就会存在。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是可逆的和可改变的。要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生严重的考试焦虑状态,必须多方努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不良的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此时的人格具有稳定性,又具发展性。因此,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中学生的良好的人格来矫正考试焦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点,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些均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和减轻考试焦虑的积极举措。

2.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

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惟一标准。客观上,学校和家庭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 “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重视学习过程,不要片面地强调考试结果。另外,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3.作好准备,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状态是降低考试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凡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因此,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对考试存侥幸心理,这样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注意营养,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朴发现,人在肌肉放松的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沃尔朴把这一现象称为交互抑制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焦虑紧张状态的抑制,从而获得轻松的情绪状态。

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时,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放松还有想像性放松、深呼吸放松等等。总之,放松训练不仅仅是治疗考试焦虑的手段,它也是解除学习疲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深呼吸放松,简便易行,仅需要一分多钟就可以解除相当分量的疲倦。每一个考生都应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迅速高效的放松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琪瑾,林文岳.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425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8)

[3] 李焰,郑晓明.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1)

[4] 肖玮,肖琼.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认知评价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

[5] 何蔚.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4)

[6] 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J].心理科学.2002. (6)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