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2012年3月的一天晚上,我下班后正在家吃晚饭,突然,手机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我心理压抑了好多事。爸妈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吵架,一直到现在我读中专了他们还在吵。我在上海读书难得回家一次,他们还照样吵。另外,朋友之间的背叛在我心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心理好烦好烦想……”
这是一条学生的心理求助短信。我收到短信以后,知道对方心理一定很焦虑,要不然她也不会晚上给我发短信。我怕对方等得焦急,更怕万一想不开出事怎么办?出于工作责任心,我顾不得吃饭,马上发短信回复:“我很同情你的遭遇,别着急,我会给你提供心理上的帮助,让你走出心理的阴影。建议你明天到心理咨询室找我,我们俩面谈一次,你看好吗?”她答应了。
发短信的是一名外地籍住宿女生。从短信的内容分析,该女生的心理非常焦虑,要不然,她也不会晚上给我发短信。在我咨询的案例中,像这类来访学生由于家庭父母不和,经常吵架从而对学生心灵上造成心理阴影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但该女生的问题是否由父母争吵离婚引起,还有待了解。
通过面谈,我了解了该女生父母关系和朋友背叛的具体情况。在掌握真相的基础上,运用认知疗法中的情绪ABC理论进行危机干预。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心理危机。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朋友背叛,一个人悲痛不已,而另一个人却认为是一件好事,使自己认识了朋友。
二、辅导过程
第二天,她在同班一名要好女生的陪同下,如约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你能给我说一说家里的情况吗?”
“好的。父母一直争吵,说‘大不了离婚’……”我这段时间正好在自学微表情,我一边听,一边注意观察她的脸色,发现她的脸上“阴云密布”——这说明她的心理真的是好烦好烦。
通过面谈,我渐渐地对她的家庭有了了解。她的家在苏北南通地区,父母在建筑工地帮人打工,工作比较忙。在她的家里,母亲很强势,家里一切由母亲作主,大小事都是母亲说了算,而她的父亲对此很不满,有时就为了一点小事与母亲争吵,在争吵时父亲一气之下说出了“大不了离婚”这类的话。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夫妻争吵时通常说的一种气话,“大不了”本身就说明他们还不想离婚。而她却当成了真。
为了打消该女生的焦虑,我先用了心理学上的澄清技术。
“你能告诉我,在你们家里,是爸爸能干还是妈妈能干?”
“当然妈妈能干,我家里的家具都是我妈妈添置的。”
“所以你妈妈表现得比较强势一点,对吗?”“是的。”
“这样,你爸爸就不满意了,出于反抗的本能,他有时就会与妈妈争吵。你认为你的爸爸与妈妈会真的离婚吗?”我平静地问她。
“这倒不会,因为我爸爸最后还是听妈妈的,说实话,他还是爱妈妈的。”
“对啊,因为人在争吵的时候,往往说的话都是很难听,过后冷静下来会后悔的。你爸爸也是一样,他的离婚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已。如果他真的想离婚,早就离婚了。你说对吗?”她点了点头。
现在看来,父母亲争吵离婚已不是造成她内心苦闷的主要问题,那么,是不是另有隐情呢?接下来,我请她谈一谈家庭的其它问题。
“我的母亲很刻薄。我好不容易回家一次,想好好地休息一下,母亲不让我玩电脑,就让我到工地帮忙干活……她太刻薄了,我有时都不想回家。”
我注意到她在说到母亲的时候,一连说了好几个“刻薄”。
我明白了,按照情绪ABC理论,这说明来访女生的“B”即信念出了问题,她将母亲让她帮忙干活当成了坏事。同时我也有点感慨:现在的青少年啊,由于与父母产生了“代沟”,出于对父母的不满,什么样的词语都敢用在爸爸妈妈身上。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到工地干活,你的妈妈会强迫你去吗?或者你在学习生活上提出的合理要求,妈妈都一概拒绝吗?”
“这倒没有,她平时对我还是很关心的。如果我真的不愿意到工地上干活,她也不会强迫我。”她老老实实地回答。
我有意问在一边旁听的女生,“如果你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妈妈因为怕误了工期被罚款,让你帮忙干一点活,你会认为这是‘刻薄’吗?”
该女生说“不会。”
“你知道什么叫刻薄吗?”我有意问来访女生。她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所谓刻薄,是指待人说话冷酷无情,或过分的苛求。”我一字一句地告诉她——中文专业毕业的我再加上平时也喜欢看书写作,要解释一个词语还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为了证实我说的话,我翻出了一本词典,让她看。
这下她有点明白了:“老师,是不是我有点用词不当。”
我点了点头。
接着她又给我说了家庭的一些其它情况。当她说到母亲有时让她穿姐姐的衣服,而很少给她买新衣服时,我有意说“太刻薄了。”
“这怎么能算刻薄呢!”她急忙为母亲辩解:“她也没有强迫我穿,是我同意的。”见我笑着不回答,她领悟了我的意思,也笑了——她的信念得到了纠正。
“好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我有一个朋友背叛了我。”
“朋友背叛了你,你能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她告诉我,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她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餐馆打工。在打工时认识了一个比她年长的男同事,他也是未婚青年。男同事不仅在工作上手把手地教她,还在生活上对她非常关心,一来而去,她对他产生了感情,两个人谈起了朋友。她把这件事告诉了要好的女同学,也就是所谓的“闺蜜”,并希望女同学为她保密。不料“闺蜜”口头答应,背地里竟与其男友好上了。她得知后犹如晴天霹雳,顿时整个人傻掉了,感到自己像被人抛弃了一样,一连几天饭吃不下,觉睡不好。
“你们谈了多长时间?”我问。“不长,只有二个多月。”
“由于你一个人在上海,举目无亲,迫切需要得到温暖。这时候,只要有一个异性关心你帮助你,你就会将他当为知己。我理解你的心情,自己的男友被跟别人好了,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闺密,这对你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但我以为,这件事既是坏事,同时也是一件好事。”
“好事?”她有点不解,瞪大着眼睛望着我,似乎我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
我给她进行点拨“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想啊,如果你的男友对你的爱是专一的,任何女人向他示爱,他都不会动心。而现在,被你的闺密一勾引,就跟闺密好了,这说明什么?”我故意停下来问她。
“说明他不是真正的爱我。”
“对。”我为她的领悟而感到高兴,继续加以开导:“还好,你和他谈的时间不长。如果你谈的时间长了,已经快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这时候,他再移情别恋提出分手,这时候,你不仅浪费了时间,更是浪费了感情,还在心灵上造成了创伤,那时候,你的损失才大呢,你说呢?”
她思考了一下:“老师,你说得有道理。”
过了一会儿,她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那我今后还可以谈恋爱吗?”
“当然可以。不过,不是现在。因为中职生的早恋往往是情感强烈,认识模糊。相爱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比如有的是受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是以貌取人,为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或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就对对方产生好感等等。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爱情的基础,观念、信念、情操是否一致是决定爱情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
我说的话,可能打动了女生的心,就连坐在一旁的陪同女生也聚精会神地在听。
“职校学习是打基础时期,将来从事何种事业还没有定向,对每个中职生来说,今后的生活道路还很长,各人将来将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工作学习,都是难以预测的。一个较成熟的青年,总是先考虑立业,后考虑成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各人的思想感情将不断发生变化。中职时代的山盟海誓往往经不起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所以,中职时代的早恋十有八九不能结出爱情的甜果,而只能酿成生活的苦酒……”
“老师,我懂了。” “这下,你心理感觉怎么样?”
她高兴地回答:“老师,我的心情好多了。”
我们的咨询将近40分钟……临走时,我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去后写出母亲的10个优点,并利用回家的机会与母亲好好地沟通一下。她答应了。
当我送别她出门时,我发现“乌云”已从她的脸上飘走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光灿烂的“晴天”。微表情告诉我,认知疗法已经产生了效果。
此后,她完成了家庭作业。我注意到她虽然写了母亲的七个优点,没有达到十个,但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已经学会了感恩。另外,她还告诉我,已经主动与母亲进行了沟通。母女俩消除了隔阂,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她也妥善地处理了情感关系,半年以后,愉快地离校去医院实习。
三、辅导反思
1.按理说,父母应该是子女最亲近的人。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职生不信任父母,有话不愿说给父母听,甚至不愿意回家…… 这一方面说明中职生由于身心的不断发育成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试图摆脱家长的约束和管教;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存在着问题。
2.当代中职生普遍存在着与父母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有的还一度很紧张。这里面除了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外,与中职生本人不理解父母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理解和支持自己的父母。不能偏面地用“代沟”来解释。
3.中职生的早恋不是洪水猛兽,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中职生的恋爱大多是青春期的朦胧的、不成熟的爱。他们对两性间的爱慕似懂非懂,不知如何去爱,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愉快,对方有吸引力,缺乏成年人谈恋爱对对方家庭、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深沉而理智的考虑。作为心理辅导老师要与早恋学生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以谈心的方式交流看法,从而对其正确加以教育疏导,不适宜用说教的方式。
点评
这是一起心理危机干预辅导个案。作者运用认知疗法中的情绪ABC理论成功地进行了干预,应该说,作者的心理辅导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这次危机干预相当成功。首先是当作者晚上下班后在家吃饭时,突然接到一名女生的心理求助短信,她怕对方等得焦急,更怕万一想不开出事怎么办?出于工作责任心,顾不得吃饭,马上发短信回复。这说明作者很有责任心。其次是作者在心理辅导时,发现来访女生一连说了好几个“刻薄”,发现这不是单纯的用词不当,而是来访女生的信念出了问题,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个词做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疗法,这一点很好。如果当时听过算数,无异失去了一次绝佳的辅导干预契机。不足的是,作者在辅导最后布置作业时没有让来访女生回去对父母的争吵起调和作用,因为天下父母都是爱子女的。如果女生回去发现当父母又争吵时,她可以这样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希望你们不要吵了,否则我就不回来了。”也许能起到一定作用。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