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学生最为亲近的老师,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乃至痛苦时,往往首先会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通常的做法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然后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由此“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建议或指导。这是一种我们教师经常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的传统会谈模式,即“问题—解决” 取向模式,它着眼于“过去 ”,也就是通过与学生的会谈,挖掘出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把学生带回“当下”。事实上解决孩子的困扰与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揭示问题的过程中,这一思维取向的会谈模式很有可能会把孩子领回到“过去的痛苦”,那么在会谈时学生出现“阻抗”或“不认同”就在所难免了,甚至会非常明显,这样就使我们的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很难找到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教师也很难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一本被媒体炒得很热的影片《阿凡达》中,有这样一些情节,生活在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他们试图让人类的阿凡达明白,万物有灵,你要用自己的心灵与万物的心灵取得链接,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世界。那么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班主任老师,如何才能与学生的心灵取得链接呢?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不妨改变我们的思维策略与会谈技巧。
正向思考的会谈技巧有别与传统模式,它是运用正向的、朝向目标解决的积极观点,促使改变的发生,将焦点放在朝向“目标导向”的谈话,而非朝向“问题导向”的谈话。它所采用的是“解决—建构”取向的会谈模式,它着眼于个体的“未来”,思考“未来”。一个人的思考方向往往会影响其思考内容,进而影响其解决问题的决策效能。当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希望情况如何改变?”以及引导他们停止抱怨,比较有方向的澄清自己的期待,思考改变的可能及寻找自己的着力点,身心都为朝向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动员起来。本人结合班主任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正向思考的会谈技巧。
技巧一:将问题“外表化”——使学生有能力控制问题
将问题“外表化”的策略是将学生遇到的困扰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将其客观化和人性化。将问题“外表化”,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不再去维持问题、纠缠问题。维持问题、纠缠问题尤如“小狗在不断追咬自己的尾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问题“外表化”,会使问题显现,可以帮助学生努力去摆脱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其行为的改变。这一技巧尤其适合与低年级学生会谈。
1.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游戏的方式将问题外表化,将问题呈现。在与那些感到沮丧、愤怒的学生一起的时候,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将一些填充式动物玩具当作“问题”的象征,班主任老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这样的玩具,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要求学生挑选其中一个小玩具,代表自身问题存在的“样子”, 使学生感觉到“我不是问题”,将“问题”物化,把“问题”与“主体的我”分开;然后再让学生挑选另外一个不同的玩具——看起来象征解决问题“方法”的玩具,或者像学生所希望的那种快乐生活的样子。最后,允许学生把他所喜欢的象征“解决方案”的玩具带回家,使学生感觉到“我有能力控制着问题”。
2.用蜡笔和纸,“画出自己的问题”。可以吩咐学生:发挥想像力,假设你的问题不是你,而是某种偶尔打扰你的东西,用看得到的实物来“扮演”问题,试着画出它的样子来。然后要求孩子思考:“它是如何干扰我的?我是如何把它打败的?”
3.把问题吹入纸袋。当困扰又一次来临的时候,告诉学生把“烦恼”吹入纸袋,让老师来严加看管它直到永远,学生通常会在问题来临时很乐意这样去做。将问题物化、形象化和个性化,是一种帮助学生以不同方式关注问题的好方法,使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变的积极乐观,注入新的力量,从而消除问题对学生生活的影响,使孩子更有能力面对“未来”!
技巧二:寻找问题的“例外情形”—— 挖掘学生潜在的资源
凡问题皆有例外。问题不是无时不刻存在于任何情境中的,总有不发生的情况,这就是“例外”。寻找问题的“例外情形”,就是挖掘学生原有的成功经验与潜在的资源,将每一位学生看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以此来探寻与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即使是问题“最严重”的学生都有其例外的情形,可能此时就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期。例如, 13岁的小强(化名)在学校里是一名情绪很不稳定的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对他的同学乱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但在有一天中午,小强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原因是在排队时,一名同学推了他一下,小强并没有跟他计较,更没有发脾气。仔细了解这一个“例外”之后,发现小强在心情好的时候比较能容忍别的同学,而且乐于为同学、老师做事情。再进一步了解那天早上到校之前的情形,原来早上小强和母亲有着非常良好的互动,因为动作快得到了赞扬,没有像以往一样因为做事拖沓而被母亲责骂。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如果小强与他的母亲有愉快的互动,父母亲更多去关注小强的正向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他对同学就会更有耐心,也就是他有能力保持耐心与冷静。我们的处方就是让这个技巧经常重复运用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一直到成为日常性的习惯行为,让小强随时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小强的这一“例外情形"就会成为会谈的成功策略,作为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细节,找到“例外情形”,也就找到了解决之道。透过寻找学生做了什么,使例外情形发生,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加强、加多例外情形的发生,使这些小小的例外情形变成改变的开始,逐步发展成更多更大的改变与进步。
技巧三:将问题大小标尺化——最大化学生的能力
将问题大小标尺化是用以衡量一个问题影响力大小的辅导工具。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会谈时,可以在一至十点量表的标尺上标明问题的轻重程度,告诉学生: “1代表困扰的问题完全控制了你的生活,10则代表你完全控制了问题。”可以在交流会谈开始时问学生,“对于困扰的问题,你认为自己处于标尺上的什么位置?”随着交谈的进展,可以进一步问他,“希望下次交谈时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这一询问方式主要用来帮助学生确定已经发生的变化与进步,尤其是微小的进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成功的,觉得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可以与老师对话,放大孩子的个人能力、提升其效能感。如班级里有一名男生,经常不做作业,不断遭到任课老师的严厉批评,家长与学生本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困扰的严重问题。第一次会谈时他觉得自己处在标尺1这个糟糕的位置,经过几次会谈后,男生表示现在比1这个位置的情况要好,常常处在3或4的位置上,这种现象表明了学生的情况已经出现好转,这时班主任老师就可以要求他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好转的,你是如何做到的呢?如询问 :“是什么因素促使你从1的位置一直改善到3的位置?”“你已经做了那些努力才使这种情况得以发生呢?”“你认为再向前移动3格,该怎样去做呢?”将困扰的问题大小标尺化可以避免停留在“问题的本身”,慢慢远离问题的影响,也可以将学生的努力目标具体化,促使学生的问题通向“未来”的解决之道。
技巧四:应用“奇迹式询问”——借助学生的想像力让问题神奇转化
面对被问题困扰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可以学习尝试“奇迹式询问”技巧,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对学生说:“老师现在要问你一个奇妙的问题,你必须发挥一下想像力。这个奇妙的问题是:我们今天谈完话之后,你回到家里,象平时一样做回家作业、与家人聊天、看书,诸如此类等等然后,你上床睡觉了,很快就睡着了,就在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奇迹,这个奇迹就是,那些困扰你的问题完全解决了。但是你什么也不知道,因为奇迹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当你第二天醒来,发现困扰你的所有问题都不见了,你不免会问,昨天晚上是不是发生奇迹?”接着对学生说:“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在你身上,你会说奇迹解决了你当前什么困扰的问题呢?使你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上述说法就是一种“奇迹式询问”,这一会谈技巧有助于学生将所期望的问题解决方案清楚的呈现或建构出来。很多学生喜欢借助想像力,把他们的问题变成图像,然后通过魔术般的神奇转化,让问题消失,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指向未来的解决之道。奇迹式询问是专注未来导向的,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他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时他的生活景象,将学生的焦点从现在和过去的问题移动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未来生活,这样使会谈更富于正向引导性和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塑造自己的生活,使得问题真的在未来发生神奇的转化!
如果我们班主任与每位被问题困扰的学生的会谈看作是一次心灵相遇,那么,只有充分地尊重、接纳、倾听学生的心声、运用积极正向的会谈技巧与学生交流才能真正找到走入学生心灵的“入场券”。而正向思考的会谈技巧不是对“过去的困扰”穷追不舍,而是积极关注学生“未来的美好”,与学生的“未来”相遇,能够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共同去朝向美好生活的希望与努力。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