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成绩的发布,每个考生和考生家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绪,有的兴奋、有的意外、有的平淡、有的失落。如果考生及父母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就有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好成绩,巧放松,看未来
面对高考成绩,有不少考生会表现得大喜过望,感觉自己超常发挥。尤其是在高考之前那种被长期压抑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内心的喜悦爆发性地展现出来。
面对理想的成绩,高兴是正常的,但有部分考生表现得过于放松。例如,一些考生选择无休止地狂欢,彻夜不眠地玩电游、看影片、读小说,以致昼夜颠倒。这会使身心过于疲惫,开始几天的兴奋情绪很快就会随着体力的透支而逐渐消失,变得易发脾气、无所事事,也有些考生会和同学或好友频繁聚会,彻夜狂欢、暴饮暴食,有的甚至被送进医院或被迫在家休养。还有一些考生选择锻炼身体的方式来放松,这本是很好的方式,但若从早到晚且连续多天长时间打球、游泳等,就可能损害身体,毕竟此时的过度运动是与高考前的长期不运动形成鲜明对比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放松,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如果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地大量做一件事,那么很快就会出现沉迷情形,最终还是没精打采的,容易诱发多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考生要把多种感兴趣的事穿插来做,今天可以玩会儿电脑放松一下,明天可以和同学聚会增进友谊,后天可以约几个好友打球、游泳等锻炼身体,过几天再和父母一起旅行弥补备考期间疏远的情感。只要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暑假中平均展开,同时注意每个活动的节制,就能过一个有意思的暑假。
面对长达两个多月的假期,如果都是在玩,考生就会长时间处于过度放松的状态,进而在进入大学后产生不适应,如无法适应军训的作息时间和高强度体力付出,或是无法应对紧张、生疏的学习,还可能在宿舍生活中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发生矛盾。父母要提醒孩子劳逸结合,适度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充电”,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地了解一下自己将要进入的大学和所学的专业,或者在英语口语等能力上做一些准备,学学如何洗衣服等独立生活的技能,或规划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等,以此让这个暑假更加充实、有意义。
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考出理想成绩后,也会和孩子一样产生放松心理,觉得孩子备考阶段太辛苦,这时候就该放松,进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不合理放松方式不闻不问,导致问题愈发严重。建议父母还是要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用心灵上的交流引导孩子迎接大学的挑战。
有遗憾,要自信,重沟通
与此相反,如果高考成绩没有达到预期,考生很可能出现消极负面的情绪,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不理智行为。此时,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并分清情况,及时、科学应对。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成绩。高考的确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但不是决胜点。以平常心看待高考成绩,坦然接受结果,尽快从失落情绪中走出来,规划好下一步才是当务之急。无论是选择复读,还是上大学后努力赶超,都是现在可以思考的问题。
绝大部分父母都知道这时不该去责备孩子,但还要明白的是,面对外在和自身的多重压力,孩子很有可能无法应付。父母不应让孩子自己去化解负面情绪,而是要通过沟通的方式来恢复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知道全家人都和他在一起,为他打气,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作为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我给考生父母的具体建议是:
第一,父母先冷静,切忌口是心非。孩子没考好,父母肯定也很着急。您可以单独去宣泄,但不要在孩子面前“表演”镇定,因为孩子是可以观察出父母的焦虑情绪的。例如,有的父母嘴里不断劝说孩子“没关系”,但在家里反复询问情绪低落的孩子有没有这个那个需求、有没有什么事情等。这些都会诱发孩子的过度敏感,加重烦躁情绪和反感态度,进而破罐破摔,不断消沉甚至敌对。
第二,给孩子宣泄的权利。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情绪低落,就一味地劝说孩子别老闷在家里,去外面走走。其实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毕竟孩子自知没有考好,更多地想到“没脸见人”,如果非逼着他们出去,反而增大了负担。因此,父母可先让孩子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合理地宣泄出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去伤心、痛哭、后悔,更多地采取陪伴的策略,即使一句话不说,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与他一起面对的。
第三,着重鼓励和树立信心。父母在激励孩子时不要过多地讲大道理,孩子此时需要的不是听父母唠叨“你不应该消沉”、“你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此时的心理特征更多的是担心、害怕、惋惜,父母的言语引导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我建议父母不如带孩子一起打球、游泳、跑步,让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条件的也可以带他去旅游散心,从而多和孩子沟通,让他知道父母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万事都有解决的方法,鼓励他树立信心。
第四,负面情绪长时间存留要关注。父母经过上述步骤的疏导,若发现孩子持续两周以上仍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信心没有得到一点儿改善,或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即使是亲戚朋友来看望也不出来,那就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孩子出现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问题,必要时尽早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咨询。
——沪江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