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 > 青春期的大脑:孩子为何难以相处
在线阅读
青春期的大脑:孩子为何难以相处
时间:2015-04-21 15:10         作者:dingyao

   编辑推荐

  发展心理学家教你读懂青春期。

  《青春期的大脑:孩子为何难以相处》结合大量生活当中的鲜活案例,把高深的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通俗易懂。本书帮助家长、孩子更多地从积极、正面角度去看待青春期,传播正能量。

  内容推荐

  孩子为何喜怒无常、冒失莽撞;为什么他们总是缺乏自律,不懂规划……对那些苦于与孩子无法沟通、难以相互理解的父母来说,本书不可不读。它以发展心理学、教育神经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阐释了青少年情绪动荡、行为偏颇的根源,帮助成人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特殊发展阶段的孩子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异于成人是因为二者的大脑运作方式有很大差异。过去人们习惯上把这一切归咎于激素,但已有研究表明,青春期人脑在发生着本质上的重构。神经通道传导的加快,可以使人的成绩突飞猛进,但这种重构过程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前脑,即审慎的主管区域,在二十岁之前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这个年龄段之前的青少年趋于冲动急躁,容易做出冒险的轻率决定。

  《青春期的大脑:孩子为何难以相处》探讨了青春期大脑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学习能力、情感、社会交往、创意等方面的影响。作者特别强调,尽管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但却具有难能可贵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所以,父母和教师可以把看似负面的因素转化为正面的能量,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作者简介

  伊夫林克罗恩,荷兰莱顿大学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授;2005年,她创立了大脑与发育研究室,着重研究大脑功能的根本转变,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预见、评估和作出各种复杂决定等能力的基础。作者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控制和决定生成的过程。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运动中的青春期大脑

  青春期叛逆是怎么回事?

  如何理解青春期?

  失控的荷尔蒙

  不间断的时差反应

  成长为成熟的社会成员

  大脑的构造

  颅骨下的世界

  第二章 学习中的大脑

  教育神经科学的起源

  额叶:认知能力的主导

  在大脑受损后进行规划

  猩猩大脑的规划机能:单细胞记录

  (Single Cell Recording)

  处于计划中的大脑

  工作记忆:眼不见,就忘掉?

  克制机能:及时停止

  灵活性与规划能力:快速适应一个

  变化的环境

  计算:数字魔法

  语言:时机很重要

  结尾:大脑的智能从何而来?

  总结

  第三章 情绪与大脑

  青春期大脑中的情绪

  认识初级情绪

  杏仁核的功能

  杏仁核,脸和青春期

  复杂情绪:复杂的大脑系统

  患决定困难症的病人

  实验室里的赌博

  发展中的躯体标记

  风险及危险决策:过分活跃的情绪系统

  基底核在收益与损失时发挥的作用

  青春期过分活跃的情绪系统

  好主意,坏主意?

  结尾:早期大脑损伤 vs 晚期大脑损伤

  第四章 社会关系与大脑

  窒息游戏

  个体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道德与大脑

  公正,协作与大脑

  观点采择与大脑

  结尾:进化视角下的个体社会发展

  第五章 创造性与大脑

  灵活的大脑,潜力无限

  聪明的使用者

  体坛名将

  音乐天赋

  政治上的推动者

  结尾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词

  显示部分信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青春期叛逆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年轻人总是喜欢赖床?为什么不等到最后一分钟就无法完成家庭作业?要求他们现实一点地去规划人生怎么就这么困难?为什么非得不戴安全帽骑着摩托车飞奔,或者冒着生命危险在狭窄的桥道上踩滑板?为什么永远做不到按时回家?人人都知道,这样不负责任地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是多么的不明智。为什么仅仅是想让他明白“现在已经很晚了”这件事就难于登天?他们可以和朋友在电话里倾谈几个小时,却不能与父母简短分享些许当日的新闻。这到底是为什么?

  以上都是我过去几年中在学校或其他地方做关于青春期大脑运转方式的报告时,总会被家长和教师们问到的问题。这些报告表明,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父母们有时完全无计可施,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的孩子为何不久前还兴致勃勃地在餐桌上与家人分享学校的点滴趣闻,突然有一天却将自己关进屋子里,连与他们多说一句话的兴趣也没有了。对于这些家长来说,从前开朗的儿女就像是正在经历一次变形,他们不断地将自己置身于与父母和另一个自己的对峙之中。

  家长很少被当做倾诉的对象,年轻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也开始对彼此产生兴趣——这与他们童年时期的友谊完全是两回事,一切都复杂和纠结得多。相比之下,这种情况与其说让父母、不如说更让他们自己不知所措。即使我们都清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对于同龄人、对于家长和其他人的看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但我们却很难解释,这样的转变是如何产生以及为什么会产生的。孩子们脑中发生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往往就像谜一般。

  在莱顿大学的大脑与发育实验室,我们几年来一直在研究处于青春期的大脑是如何变化的。为此我们邀请了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人参加到实验中来,年龄跨度从八岁到二十四岁。我们让他们完成指定的任务,进行电脑游戏,我们询问他们的兴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况。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我们扫描了他们的大脑图像,以此得知,在解决不同问题时,他们的大脑看上去是怎样的,或者说是怎么工作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头盖骨的下方。观察展示,处于青少年成长期的大脑是如何支配个体行为和思想的,比如如何规划,如何控制情绪以及如何缔结友谊。

  这项研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看待青少年行为模式和动机的视角。他们的行为异于成年人是因为二者的大脑运作不同。目前,科学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可惜的是,为广大公众所知的却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偶尔还会有因为研究成果过于仓卒地被付诸实践而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比如不恰当地将其加入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我想借由本书循序渐进地向大家介绍我们通过研究得出的最新认识。我将把这些与青少年的各种行为方式,与他们的学习、情感、社交以及创造性思维模式相关联的认识放在不同的章节中去加以描述。

  本书恐怕很难作为一本家长手册向各位提供与青少年相处的正确方法,它更多是着眼于找到一个更好的途径来认识正处于变化过程中的青春期大脑。当然,您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孩子断不会因为您看过这本书就瞬间转变。一个难以驾驭的青少年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也会依然难以驾驭!但或许您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为什么年轻人的行为举止那么的不可理喻,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没有自信或者说如此不懂得规划。

  观察参与到实验中的青少年,常常使父母们目瞪口呆,儿女脸上的表情方才还像下了七日连绵阴雨的天色,一言不发地坐在车里,转眼间又阳光明媚,兴趣盎然地和工作人员聊起天来。家长们往往很疑惑,孩子的情绪为何如此瞬息万变,在家中他们怎么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一现象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取得的几个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便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同的大脑区域的活跃程度极不稳定,控制行为的脑区会在瞬间转换。早前有人猜测,他们的大脑是否存在还未发育完全的可能,对此,我们的证明显得至关重要:青少年各个大脑区块之间的交流功能的确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可能在驱车前往实验室的路上和到达实验室以后的两种情况下,处于支配地位的脑区块并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们如此反复无常的原因。

  在我们开始解释大脑的变化之前,必须首先纠正一个被广泛传播的关于青春期的错误认知,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比过去更难相处。实际上几百年来,青少年都被认为是轻率和冲动的,他们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并对家长毫不尊重。可以以刻画青少年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展现了一段发生在中世纪晚期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罗密欧疯狂地爱上了女主人公朱丽叶,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与她私会。这一鲁莽的行为导致的后果是,他最终以身殉情。故事以灾难性的一幕结尾:朱丽叶为了能与罗密欧私奔成功,佯装暴毙,而罗密欧因未能理解其中的玄机,只当她真的命丧黄泉,便也服毒自杀了。这样的冲动行为,完全符合我们现今对于青少年的评价。不少人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较之过去有更大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对权威毫无应有的敬畏”)。然而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论断显然并不准确,因为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从古至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其说他们那所谓不计后果的特性比较明显地表现在社会进程的某个阶段,不如说这是一个人人生的必经过程。

  青春期往往不被单独看做人成长过程中的某个特殊阶段,而被笼统地当成是连接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表现得固执且令人无法忍受。事实上,青春期是一个过程,人在智力上的潜能、在情绪上的张力以及对于同龄人观点的感知能力都以独特的方式在此时得到开发。本书中,我将尝试把这种特别的转变展现给各位读者。

  就在不久以前,对于青春期的研究还属于探索人类步入成年的几个步骤中的一环,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几年中,我们在对这个特殊阶段的考察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代科学方法的应用使得对大脑动态活动的观测成为可能,这也为研究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新结论。

  下文中,我将向各位说明,只要我们关注大脑组织与其发育过程的变化,以及荷尔蒙分泌对于该过程的影响,青春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所获取知识的运用(比如在学校中),或者对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的处理,还有社会关系(比如友谊)的缔结。不同脑区的反应不再孤立,而是产生有效率的互动;脑神经也不断增粗长宽,不再像过去那样呈细小螺旋状。由于大脑的发育,处于青春期的人较之其他年龄段更易接受新信息。我们可以想到,学习外语的时候,青少年总是显得比较轻松;在体育竞技和音乐领域,取得最高荣誉的也大多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大脑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是灵活适应来自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不断增强的苛刻要求。所以青少年总在青春期为某个摇滚乐团或某种电脑游戏感到痴迷,同时他们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大脑的这种转变对青少年以后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遵循什么目标或者以什么态度对待理想与规则都有极密切的联系。

  如何理解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青春期”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动词adolescere,意为“成长为成年人”。青春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应的年龄段也不同,普遍意义上,十岁至二十二岁之间被称为人的青春期。在这段时间里,大脑将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发育过程,大脑组织将完成一次深刻的转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脑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对于一次良好的感知行为来说,大脑的后部(一般称为“视觉皮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与智力活动相关的,例如计划与信息储存,则属于大脑前部(“额叶”)的工作。在本章的结尾部分我还将简单地介绍一下大脑各个部位的不同功能。

  刚出生的几年中,人的大脑结构还非常的不稳定。当一个脑区无法正常工作时,很可能就有其他的脑区接替它发挥作用。在发育过程中,这种不稳定性会逐渐消失,各个脑区的功能慢慢被固定下来。于是它们不仅能更好地各司其职,同时也再不那么容易被取代。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大脑的这种不稳定性,比如在由癫痫病或者车祸导致的机能缺失的情况下,大脑能够进行自我平衡。癫痫——亦称羊癫疯——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频繁而剧烈的癫痫发作有时会使病人完全失去行为能力。某些治疗中,人们考虑通过手术切除导致发病的病源部位。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样的手术取决于哪个脑区受到了损伤——从而阻碍了其对应功能的实现,比如说话的能力或者迅速接受信息的能力。而对小孩来讲,受损脑部位的工作很容易就被其他部位所取代。幼儿时期,切除一侧的脑皮层(大脑结构的最外层,对处理复杂任务非常重要)甚至都没有大碍,因为很快就会有其他部分接替它的工作。所以虽然同在特定脑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儿童受到的影响却比成人小了许多。儿童的大脑可塑性更强,完全因为他们的大脑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其结构也相对灵活。

  然而,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速度不尽相同。它们如何变化与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期所表现出的不同能力紧密相连。或快或慢走向成熟的各个大脑区域间的合作实际上显示出个体特殊的行为模式。比如相较于负责情绪控制的脑区域,导致情绪失控的脑区更为活跃的话,该青少年就会暂时处于“冒险阶段”,也就是说,他对危险性比较大的活动极感兴趣,而这种倾向是不受他自己控制的。

  十五岁的苏珊就是在这样一个所谓的“冒险阶段”做出了一个草率的决定。苏珊是一个爱与朋友们粘在一起的处于叛逆期的女孩。特莎是她的好友之一,也是一个胆大冒失的姑娘,苏珊的父母因此并不希望女儿与她过多来往。一天晚上,这对好友聊天时,特莎提议,要同苏珊一起去纹身。苏珊知道她母亲一定不赞同这个主意,她自己也不确定是否真要这样做。但在一个周六下午,当她和特莎一起经过一家纹身店时,两人立即被橱窗里五花八门的纹身式样吸引了,然后一致认为如果她们周一能带着纹身去学校的话,会“很酷”。于是她们马上决定,把父母给的添置冬衣的钱用来纹身。纹身

  很漂亮,过程虽疼却很刺激。回家的路上苏珊才担心起该如何向父母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经过同意就把买冬衣的钱花在了纹身上。实际上,当两个女孩站在纹身店前时,她们大脑中的一个区域比另一个区域更活跃,从而导致了她们冲动地做出决定而不是三思而后行。这就是青春期大脑功能的不平衡造成的冒失行为并令父母生气的一个例子。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在1900年前后就将青春期表述为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狂飙与压力”(Storm and Stress)的阶段(这个概念借鉴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与突进”运动)。人在这一阶段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与父母的冲突,情绪波动以及冒险行为。霍尔提出的“狂飙与压力”理论对于后来针对个体青春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正是从他开始,青春期才被作为成长当中的一个具有自身问题与研究可能的时期单独进入人们的视线。所以我们可以说,斯坦利霍尔是将青少年的发展纳入学术讨论领域的开拓者,这样的尝试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狂飙与压力”理论在此后被不断修正,因为实践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并不总是表现得苦恼和焦虑,也不总是叛逆并与家长发生冲突。有些青少年甚至与父母相处得很好。鉴于不少研究者过于表面地理解了该理论的内涵,合理修正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女)就是这样理解“狂飙与压力”的,她认为这是个体健康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当然,她的观点也不尽然。我们大概这样表述会比较确切:大多数青少年在他们的青春期都有所谓“狂飙与压力”的经历。同时,如果人生中有“狂飙与压力”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出现在青春期而非其他年龄段。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