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沟通;倾听;错位;对接
在我参加的一个朋辈心理成长小组里,组员间常常会进行一些有意思的互动。它有时候带给你欢愉,有时会让你感受到刺痛;有时直面问题核心,有时也会在心理堡垒前打擦边球。这样,小组在磨合中构建,成员们在以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成长着。
随着小组活动的深入,笔者发现,清晰的表达与对味的倾听有助于组员间的有效互动。但沟通并不停留于技巧,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有时候倾听点的错位并非因为表达的“词不达意”,而是因为倾听者本身的内心能量和潜意识来由。
【场景回溯】
风是成长小组中的活动总监,溪是总监助理。自从小组成立以来,除了每月一次的制度内小组活动,风少有组织其他拓展活动,“活动总监”的职能似乎没得到很好的发挥。于是,在一次电话里,出现了下面的沟通。
……
溪:每月一次的活动频率似乎有点低了。我们是否可以再在业余时间做一些拓展呢?
风:是啊。我看别人在搞的沙龙,基本都是一周一次,看他们成长挺快的呢!
溪:嗯,我也很期待呢!对了,你不是活动总监嘛?你组织呀,我们都会来响应的。
风:哦……可要是组织,怕有人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来不了……那明天组织小组活动?
溪:真不巧,明天我已经有其他安排了。
……
几个星期后的遇见,小组里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溪:哇,这么些天不见,风的精神更好了!
其他组员也开心地相互夸赞,表达着见面的欣喜和欢悦。
风:真的吗?可是你给我负能量了。
风满脸不高兴地撇着嘴。
溪:啊?
溪开始拼命回忆,自己什么时候给风负能量了。平时交流一直谦和有礼,蛮投机的。奇怪了,难道是什么地方说错话了么?
【案例链接】
于是,这次非结构式成长小组活动就由这个话题开始了。
在对事情经过的描述和澄清中,小组成员们渐渐明白,误会发生的原因是溪和风的沟通中出现了表达与倾听点的错位。
“你不是活动总监嘛?你组织呀,我们都会来响应的。”溪在说这句话时,想的是:总监大人,你尽管吩咐,我们积极响应。姿态放得低,谦和中意在抬高总监的地位。而风听到的却是:你作为活动总监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活动不开展,责任还不在你?于是他心里犯嘀咕了:为什么要我一个人组织,我来组织,你们听从安排了吗?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表面上满口应承,实际上心里已有了些许情绪。当他提议第二天组织小组活动时,溪却说自己已有其他安排了。于是,风再次受挫。
负能量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趁虚而入了。
【反观与分享】
这次小组互动中激起的小浪花,促动了笔者的思考。
一、当表达与倾听错位
我们总是在尝试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再清晰的表达都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倾听者会有一个自己的选择,他听到的是他所理解的,而这份理解跟他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能量的大小息息相关。
如上例,因为是通过电话沟通,双方看不到彼此的姿态语言,只能通过说话的内容和语气来揣摩对方的意思。因此,这样的信息接收其实是不完整的,看不到对方的眼神和体态语,只能揉入自己的猜测和臆想。于是,说的人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人不能全部地接收表达者发出的信号。当两个人的频率不在同一通道上时,就容易出现沟通中的错位。
沟通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双方的熟悉度和默契度。案例中的溪对风的了解是不够的,溪以为风会懂她的幽默,风却感受到了责怪与讽刺的意味。
那么,从表达的角度来说,如何做到尽可能没有歧义并赋予对方正能量呢?假如溪这样说:“当活动总监一定很忙,不过组员们都好期待开展活动哦。我是你的助理,您有什么安排?我会全力协助!”这样风会觉得自己很重要,且有人理解和支持自己。表达者往往在和熟悉的同伴交流时基于原有的理解而忽略一些东西,比如礼仪和尊重;同样,若是在交情深厚的同伴前表达得过于客套,则会显得疏远。因此我们在沟通时,应该适时适度适态,尽量能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二、当真诚与假意过招
在交流中,表达者有时会有一种防御。在过分顾及倾听者的感受时,则会矫枉过正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意。于是,生活中便少不了一些奉承话,一些谦卑话。这种带着目的性的言语,对于心理能量不足的人来说会比较受用,并会被误认为是赋能。但是,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如果小组里的人或交往的对象都戴着面具说着假话,有缺点不说,表面上不得罪人,实际上是不够真诚的表现。
所以,在我们的朋辈成长小组里,大家常常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经常热心助人”是为了满足什么,“不善拒绝”是在担心什么,“不轻易开放自己”的缘由是什么,“积极上进、追求完美”又隐寓着什么人格特征?很多表象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组长的引领,组员的互动,一步步地追问,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去看最真实的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获得的。真诚建立在对人的乐观看法、基本信任以及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只有做“真正的我”,没有防御和伪装,实事求是才比较好。当然真诚也应适度,有人认为真诚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否则就不够真诚,其实这是一种教条的、绝对化的理解。比如上述案例中,溪的表达还是比较中立的,她没有说“你作为活动总监,从没真正用心组织过一次活动。那么,‘活动总监’这个职位不是形同虚设吗?”尽管这些很可能是事实,但是不宜直接表达,因为在陈述事情时加入了情绪,便易激起对方的情绪;若是不说,避重就轻,反倒“叫好”,则更是虚情假意。这种虚情假意虽然暂时不会伤人,但是更可怕,就如“糖衣炮弹”,会混淆对方的辨析能力和意志。与这类人在一起,你的成长也许只能在原地打转,甚至起逆推作用。
因此,在生活中,“假意”模式可能暂时讨巧,但只适合浅交往,日久便见人心;真诚也许有时会得罪人,但对方最终会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 ”的道理。真正的朋友是来促你成长的,哪怕会经历成长之痛。
三、当期待与失落相遇
一个人要做到“零期待”很难,我们总会对别人有所期待,因此也一定会有失落相伴。如果总是希望别人给你正能量,那么当你得不到需要的东西时,会因为失落的情绪转化为所谓的“负能量”。
每个人的内心能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吸收正能量,有的人则比较敏感,听到一点跟自己搭边的欠缺就往自己身上套。案例中的风因为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组织活动,其内心是有愧在先的。当溪说到了他的软肋,便影射到自身的不足,心里便不高兴,这种情绪就是负能量的来源。
但是,一味地去等待别人给予正能量只会让自己更失落,内心更空虚。只有自己给自己填补和滋养,才能让心灵慢慢丰满起来。否则,在失望落空时再去怨天尤人,只会让负性情绪更加泛滥,并影响感染身边的人,从而产生染缸效应。
抓一把水在手中。只要你充满关爱地弯曲着你的手指,并允许它保持在那儿,它会永远在那儿。但是,如果你试图把你的手指在它周围合起并试图占有它,它就会通过缝隙溢出去。这是人们最常犯的错误……他们试图占有,他们要求,他们期待,那么就像溢出你的手掌的水一样,你期待的便会从你身边撤退。
所以,对别人没有期望,并给予无条件的关爱与付出,这也许是人际交往和语言沟通的法宝。
【结语】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表达自己想说的,也只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不一样的个体,不一样的沟通方式,出现理解的错位很正常。但是,学会正确清晰地表达,多关注倾听点的到位与否,再去体察自己的心灵成长,这对于人际间的和谐互动肯定是有帮助的。
人生处处皆关系,且行且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绍兴,3124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