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人在师途 > 从“完美主义”中解放幸福
在线阅读
从“完美主义”中解放幸福
时间:2015-05-21 08:28    点击:        作者:李明远

 近日,我在《意林》杂志上读到徐薇的文章,在文中提到牛津大学的高材生阿拉斯戴尔·克莱尔,他毕业后成为著名学者,受到无数人的推崇,赢得了许多奖项。他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和诗集,而且发行了两张唱片。他还亲自编剧、导演、制片并推广了一部电视片《龙的心》,获得了艾美奖。他要求自己的一生是完美的,所以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看似这么完美的一生,这么全能的人才最终并没有到艾美奖的现场领奖。因为在他48岁时,他竟然选择扑向一列疾驰的火车,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前妻说:“他也曾经赢得过许多比艾美奖还要大的奖项,但没有一个可以使他满意,他每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开始下一个目标,以得到完美的结果。”

拥有完美主义的人为了一个缺口拒绝了曾经获得的所有成就。如果我们的梦想仅仅是拥有一个完美人生,那我们追求卓越的心的确会停不下来,在进步的同时也在迷失,因为这样的人生仿佛是没有结局的,看不到尽头的人生怎么会是幸福的?因此,克莱尔选择了死亡。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师。在中国,自古以来,教师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在当代,教师被誉为“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名义下,教师被要求是不能有个性的不能犯错误并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圣人”。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到他在国内某大学任教时,一位讲课受欢迎的教师下放到地区师专去。当然,下放的原因可能是较复杂的,但“罪名”之一,就是曾经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于是,黄博士把相当的精力放到消灭错别字上面,特别是那些需要板书的字,更是个个先查了字典再说。慢慢地他就有些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比如:“夺”和“奇”:“夺”字上部的“大”必须要大于并盖住下部的“寸”,“奇”字上部的“大”必须小于下部的“可”;“新”字,“立”的下面那一横必须要长过“木”上面那一横。凡此种种,不一而论!这样一来,就把自己弄得处处谨小甚微,时时瞻前顾后,常常左顾右盼,每每患得患失。黄博士说,他有时也想,“新”字的“木”那一拖长点点,“立”那一横画短一点点又会如何呢?天会塌下来吗?世界末日会来临吗?比比别人简简单单的26个字母,汉字本来就够为难中国人的了,何必吹毛求疵,处处设防,自己苦自己、自己囚自己?!有一年,黄博士检测过不下100名学生,按照他的要求写“新奇”“争夺”等字,没有一个人是全对的。他也暗暗观察过周围的同事,也难有一个是全对的。

有这样这样一个故事:在西伯利亚,有一种狐,叫银狐。银狐有一种洁癖,它十分爱惜自己那身洁白的皮毛,只要身上沾了水珠、草叶什么的,它就会用舌头舔得一干二净。当地的猎人正是利用了银狐的这个洁癖去捕捉银狐。他们在银狐经常出没的地方,把麻醉药撒在树叶上和草丛间,银狐们在舔干净皮毛上沾有麻醉药的水珠和草叶时,也麻醉了自己,从而轻易成了猎人的俘虏。我们很多教师不正如此吗?一些公开课过分注重形式和环节的完美,开头怎么说,中间如何安排,“亮点”放在什么地方,最后设计怎样一个“高潮”,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真的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这种“完美”课堂是认识上与行动上的本末倒置,是典型的为上课而上课,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自然生成价值。

追求完美,确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过度地追求完美,无异于把自己甚至连同他人送进痛苦的死胡同。“曾经我很希望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崇拜的老师,所以努力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无所不能、完美坚强的样子。但是很快我发现这是个绝对错误的做法。这也使我很累,我每一次都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而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也告诉学生一条永远走不通的、错误的道路——成为‘完人’,而打开自己后,你真实的人性会唤起你学生真实的人生。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自己,反而让你更受尊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教师不必为课堂少了一个亮点而耿耿于怀;不必因课上说了一句错话而深深自责;不必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小瑕疵而倍感遗憾;不必因一次不流畅的课堂对话而抱怨;不必因一次赛课失败而垂头丧气……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不一定是你的失败。

“老师,你不是圣人,因此也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敬畏生命,用生活点燃生命,力求自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而不要让自己成为凄苦燃烧、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蠕动着躯壳、痛楚地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也要更多地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找回健康,找回快乐,而不要让自己只是循环涂抹教室一办公室一宿舍单调至极的运行轨迹,月光的朦胧、泉水的叮咚、交响乐的优雅、看足球的呐喊……都应该融进你的生命!”(《班主任之友》2010年4期代清华语)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请多一点从容的心态。不必苦苦追寻那些形式上的所谓职称、名誉、地位我们在物质与荣誉背后寻找到更值得追求的东西。打开心灵,倾听最真的心跳,唯有心灵的丰盈与精神世界的完满才足以让人充实地生长。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将表浅的欲望埋藏,不要顽固地守着自己的观念,打开视界方能充裕内心,内心丰盈方能收放自如;敞开心灵,让心灵与心灵对话、融通,享受过程,分享成长,在教育中耕耘、诗意地栖居。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