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对于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重视,很多学校都开始配备心理教师,但有相当多的心理教师具有多重身份。之前的资料多是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而本文则是从心理专业工作与非心理工作不同身份定位的角度,以一线心理教师的视角,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身份多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界定
身份多重的学校心理咨询师指心理咨询师不只担任咨询工作和心理学科教学,还兼任其他工作,比如其他学科的教学、行政管理等。
参照这个定义,本文所说的对象指兼任其他学科教学或行政管理等与心理专业无关工作的中小学心理老师,拟探讨的角度是如何处理好心理专业工作和非心理专业工作的关系,暂不探讨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咨访关系与师生关系同时存在)。
二、多重身份心理教师的由来背景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我国中小学目前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心理学教学学科体系,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德育处”管理,使得心理老师兼任德育处的职员工作。
对心理老师的需求量大但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少,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我国的心理学科教育在文革后期才逐渐恢复,之前又属冷门,心理科班出身的学生数量并不多。很多心理老师是政治老师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2.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背景:
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起步较晚。2001年“心理咨询师”首次出现在《中国职业大典》,国家劳动部门推出试行标准。2002年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项目启动。2005年国家出台正式标准,要求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专业化进程全面开始。
三、出现的问题:
1.多重身份导致角色混乱,不利于心理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认同和专业发展。
从工作方式看,学校觉得心理健康和德育有很大的关系,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大多隶属于德育处,因此心理教师更像政教处的职员,经常需要参与部分行政工作,[4]在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事情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老师,遑论专业色彩极浓的心理老师。职员与心理教师这两种工作所要求的素质大为不同,甚至有不少冲突,让人疲于应对。
2.职称评定尚未明晰,专业化道路增添波折。
从职称评定看,由于中小学设立心理老师的时间尚短,笔者所在的地区还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职称评定。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心理教师缺乏专业认同,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的积极性,专心从事心理工作的热情和坚持将会打折。
四、应对措施
1.接受现状,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心理专业工作与非心理专业工作的关系
犹太经典《塔木德》有一段祷告语“"赐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赐我耐心去接受不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现状就是如此,短期之内也难有大的变化。那么作为身处其中的心理老师能做的首先就是心平气和地接受现状,做好本职工作。
2.正确定位,处理好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
学校的心理教师更多的定位不是在学校办公的心理咨询师,而是“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心理教师要是一个教师、咨询师、专业技术者和组织者。因此心理老师不能仅仅以咨询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要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能承担组织学校的各类心理活动。
3.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立足的根本,尽管有种种困难,但依然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心理学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心理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还应该努力钻研业务,以期成为心理专家。
4.加强同行交流,与时俱进。
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有鲜明的“集体主义”教育传统,新教师由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很多专业活动是在专业团队中完成的,如“师徒结对”、备课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新教师迅速成长。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多是一所学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老师往往孤军奋战,遇到问题没有人一起探讨,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心理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经常浏览相关网站,查阅资料等输入新鲜血液,不要闭门造车。
五、展望
尽管从老师的层面有很多措施可以做,但让心理教师兼任其他工作终究是无可奈何,希望可以尽早解决。不管老师们现在做多大的努力都只是在残缺的现状上修修补补,中小学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会极大地制约心理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老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笔者大胆地设想,在不太久远的将来,国家教育部门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制订权威的心理课程标准,为工作指明方向,给予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独立的地位和权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良好的平台,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