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亲子沟通;分数;成长
许多家长很想与孩子交流,盼望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从而管控学生。与孩子一起吃饭时,许多家长与孩子交流的唯一话题就是分数。诸如:“最近考试没有?”“有没有卷子要签字?”“听说语文第二单元张三考了95分!”家长会转弯抹角地探询孩子的考试分数。有的家长经常在餐桌上问:“本周老师表扬你了吗?”“本周你被扣掉个人积分了吗?”“你需要什么学习资料,我们给你买。”只要孩子在身边,与孩子交流的话题,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多家长把这种做法看成是对孩子的关心,是与孩子的亲情交流。
其实,这是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学习中的分数交流绝不是亲情交流。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导致学生对家庭产生恐惧。一些孩子之所以放学后不愿意及早回家,而是在学校或路途中逗留,就是害怕回家后与家长的分数对话。一些孩子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虽然竭尽全力学习,想有个好分数让家长高兴,可每次的分数总与家长的期望值有距离。回到家,特别是在吃饭桌上,父母总是要问到孩子的学习表现,总是要对孩子进行分数教育。本来孩子对分数就非常恐惧,在家里还被家长这样捅软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
第二,变相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读书学习是孩子的天职,想努力获取一个满意的分数是所有孩子的心愿。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里,在用功学习的学生是绝大多数,本身有巨大学习压力的学生也是绝大多数。尽管现在的小孩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经常与家长唱反调,但他们的内心还是想取得好成绩来让家长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更多地给孩子松绑减压,给孩子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其幸福快乐地成长。可许多家长,总是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生怕孩子的分数乃至名次有什么闪失。故而与孩子只有分数交流,目的是委婉地提醒孩子,旁敲侧击督促孩子用心学习。
第三,忽略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家长最大的愿望,学习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正是其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心灵的成长远远重于分数的增长。可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提供了孩子的吃穿,保证了他的生活需要,孩子唯一要做的就是考一个好的分数。因此,一些家长几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不关心孩子内心的精神需求,每天只管孩子的吃穿,然后就紧盯孩子的学习。许多孩子脾气暴躁、性格古怪、强烈逆反,更多的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心灵成长缺少关爱,以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爱护孩子的全部,从不走进孩子的内心,从不让爱触及孩子的心灵,更谈不上有步骤有方法地对孩子进行心灵影响。
第四,漠视孩子的个性需求。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身上的八种智能分布是不一样的,而学习所需要的智能仅是八种之中的一二种,更多的智能因为分数教育而被长期埋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只是这样的强势智能不一定表现在学习方面而已。许多家长过分地关注学习,把学习交流等于亲情交流,眼光看到的仅是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分数,天天的话语内容就是课堂学习,很少问及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少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意愿,几乎不给孩子发展个性潜能的机会。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当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只有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的个性潜能就根本没有被发现的机会。
要让孩子真正懂得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在一个宽松而温馨的家庭中茁壮成长,家长至少要努力做到四点。
第一,多关注小孩的日常生活习惯。小学和中学,都是孩子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乃至休闲、锻炼等习惯都会在这段时间形成。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面发展,是人格、思想、道德、习惯、学习等方面的共同进步。从某种角度看,孩子的学习分数仅是其成长过程的副产品,心灵的健康成长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高分数不等于高人品,高知识不等于高能力。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应该转变观念,应该改变家长的许多错误做法,把家庭教育的重点转移到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上来。多关注孩子的诸多生活细节,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饮食观、起居观、衣着观、待人观、劳动观、言谈观等,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从而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第二,多交流学习外的话题。许多家长渴望与孩子交流,又苦于找不到交流的话题,或者只交流学习的话题,这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小孩最反感经常过问他的分数,最讨厌家长比较孩子之间的分数,最不满家长把学习挂在嘴上。可许多家长恰恰是一有机会就审问孩子的学习,一有机会就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吃饭时说的是学习,走路时提醒的是上课要专心,睡觉时叽咕的是作业完成没有,孩子要钱时训导的是好好读书。总之,家长是不放过可以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提醒的任何一分钟。这样的后果,是孩子的强烈反感。其实,家长应该换一种思路,多与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话题,社区的环境建设、城市的经济发展、国内外重大事件,乃至影视、体育、服装、食品等,无所不谈。这样的交流,不仅孩子没有任何压力,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能督促家长、孩子多关心身边、社区、国内外的诸多事情,扩大眼界,提高素养。这样的交流何尝不是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何尝不是在关心孩子的学习,只是这样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而已。
第三,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许多家长总是以家庭绝对权威自居,总是认为自己金口玉言,总是用教训的口吻对孩子说话,孩子只有听从的份,绝没有辩解的机会。这也是非常严重的家庭教育误区。尽管孩子的心智发育并未完全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未形成,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权利,有自己的话语权。家长一定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说话,让他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倾诉内心的不满,表达内心的快乐,让他们说出对家庭、家长的看法,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表达看法。这才是真正的亲情交流,才能真正让孩子敞开心扉,让家庭的温暖阳光洒进孩子的内心。孩子说错说对不要紧,关键是让孩子愿说敢说,孩子老说错话是正常的,老说正确的话反而不正常。
其四,多让孩子参与活动。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读书的机器,生怕孩子参与其他活动影响学习,孩子一天的时间只能用于学习。孩子不是机器,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需要休闲的空间、放松的时间、调整的机会,他们也需要寻找学习外的快乐,需要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更多的学习之外的平台,与孩子一起锻炼、郊游、购物、休闲、劳动等,这样的亲情活动胜过家长万言的口头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感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仅放松了心情,消除了学习和工作中的烦躁,还愉悦了身心,交流了情感,消除了隔膜,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佳方式,也是孩子成长的最佳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优秀的孩子是家庭培育出来的,学校更多的是施加积极的影响。家长盼望孩子品学兼优,茁壮成长,但培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必须正确,必须走出家庭教育的多个误区。家长们必须要摒弃把分数挂在嘴上的教育陋习,把孩子的心灵成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重庆,408000)
编辑/李益倩 终校/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