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沟通 > 青春期亲子沟通中的倾听与共感
在线阅读
青春期亲子沟通中的倾听与共感
时间:2015-10-20 14:39    点击:        作者:陈亚莉

   〔关键词〕青春期;亲子沟通;倾听;共感

  一、亲子冲突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青春期的少年如果与父母缺乏良好的沟通,会导致亲子冲突越演越烈。而这些冲突涉及学业、交友、家务、消费、装扮和隐私等几个方面。亲子冲突主要表现为意见分歧、误解、行为约束、吵闹。

  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的生理与心理会发生急剧变化,而身体形态的变化最为明显,在外形上已经接近成人,这就使青少年增加了许多心理体验的欲望。在青春期有另一个生理因素对心理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那就是性的成熟,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性的逐渐成熟,促使青少年产生性意识,这就使青春期的个性发展出现很多变化。

  美国著名的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将持续一生,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的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18岁),这个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所以青春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步入这一时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接人待物希望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渴望身边的人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认为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观念和想法与父母常常不一致,同父母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处处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像成人一样被接纳;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认同和帮助,表现出既要依靠父母又想摆脱父母的矛盾心理。这时候,如果父母有过强的权威意识,就容易引发孩子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产生分歧和距离。父母在高权威意识的情况下与孩子进行沟通,效果不佳,因为沟通的方式无法平等,其目的不是商量,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这会加重亲子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二、倾听与共感打开亲子沟通之门

  倾听和共感是心理咨询的两大基本技术。倾听,是为来访者疏泄情绪的前提。只有真正做到了聆听,才能体会来访者的感受,真正做到共情,从而帮助来访者。共感是要求咨询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放在一边,暂时站在来访者的角度上去体会事件和对方的感受。有时仅仅是倾听,来访者就能从自己的叙述和宣泄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自我判断、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C·R·Rogers)开创“来访者中心”的依据。父母应该是孩子愿意倾诉和求助的第一心理咨询师。

  在青春期亲子交流中,倾听并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和态度,也就是在孩子生气、哭泣、发脾气、吵闹或恐惧的时候,理解孩子的烦恼,给孩子提供一个情绪宣泄和心理康复的渠道,用倾听和安慰帮助孩子度过精神和感情上的困境,从而舒缓紧张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控力。共感就是父母尝试去体验孩子内心世界的能力,设身处地去感受孩子的内心,达到对孩子境况的心领神会。这是对父母教育能力的一个挑战,父母的教育能力包括了解孩子、评价孩子、保护孩子、协调与孩子的关系等多方面的能力。在亲子交流中,如果父母不倾听、不理解往往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会化障碍。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埃什尔曼所言:“婴儿长大后可能成为罪犯,可能成为教师或体育明星,但无论如何,他们首先要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别人交往,学会掌握判断哪些行为是社会所要求和允许的。总而言之,他们必须先要学会怎样做人。”而家庭是孩子进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的失误容易造成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最需要家庭中成年人帮助时得不到帮助,造成他们从儿童步入成年的社会化过程不完全。

  青春期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心理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和帮助。从孩子的角度来讲,父母的共感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一种感情的接纳和宽容的气氛。这样的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孩子顺畅地进行自我表达,而且更能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愉快、轻松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会鼓励孩子继续表达内心,透露心声,使亲子关系在平和、温暖的沟通中得到改善。所以,当孩子有反常表现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具有共感力的倾听要求父母要克服权威意识,用平等的心态去聆听孩子的想法,用耐心和宽容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对于不符合自己看法的观点和孩子过激的言语,父母不要急于作价值判断,也不要急于下断言,更不能发火。在静静听完孩子诉说、获得完整的信息之后,再以商讨的方式与孩子交换想法,提出一些可以帮助孩子澄清困惑的建议。在交谈的过程中,适当的空间距离、目光接触、短暂沉默、身体语言等等都是都是协助倾听的手段,这些手段对于更好地共感孩子,理解孩子有极好的推动作用。所以父母要善于用目光、表情、爱抚的动作去倾听孩子,鼓励孩子进行表达。父母善意的目光可以让孩子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句话父母都感兴趣,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满足青春期孩子被认同的心理需求。在宽松平和的气氛下,在父母的微笑中,孩子会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甚至无话不谈。

  青春期的少年追求独立,希望摆脱父母的限制和约束,但仍然对父母有特殊的依恋,把父母当作最重要的人,渴望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支持。所以交流中的问答非常重要,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尽量要以开放式的提问为主,少用封闭式的问题给孩子被命令、被审问的心理压力,避免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可以多用“可不可以?愿不愿意?你怎么想的呢?这样考虑你认为如何?”等等征求意见式的问话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平等、尊重和支持,使谈话变得有亲切感,让孩子愿意尽情向父母倾诉。

  三、倾听与共感搭建亲子信任之桥

  亲子沟通需要父母根据孩子表达的内容,适时地用语言表达出共感,及时把感受和想法反馈给孩子。孩子遇到挫折,并有消极的想法时,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支持的时候,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时机,这时父母不必急于讲道理,而应该以情感表达为重,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委屈、难过、伤心和不容易,并说出这种心理感受,当孩子看到、听到、感受到父母作出这样的反应时,会真切地感到被理解和被关心,还有一份带着安全感的支持,所以更愿意尽情向父母倾诉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良好的交流不仅要共感,还要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能量的支撑,所以在孩子倾诉完,情绪也稳定后,要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让孩子在讨论中作出判断和选择。这种有倾听,又有支持的共感会让孩子倍感温暖和信任,进一步融洽了亲子关系。

  为了发挥倾听和共感的神奇效果,增强青春期的亲子信任感,父母可以在相信、尊重、理解、赏识的原则上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四大原则是亲子沟通的四大支柱。

  1. 相信孩子。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有照顾自己、保护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相信孩子有上进之心,有良好的品德和进步提高的意愿。

  2. 尊重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再简单地服从和遵守父母的命令,要善于无条件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事事包办,要让孩子在经历成功和失败中自我成长。

  3. 理解孩子。尽可能理解孩子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判断和想法意见可能常常不切实际甚至荒唐,父母可以不同意,但在否决孩子意见的同时,要表达出对他的理解。

  4. 赏识孩子。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要对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长感到开心和安慰。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专业发展部,上海,200020)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