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沟通 > 让爱快乐起来
在线阅读
让爱快乐起来
时间:2015-10-09 16:59    点击:        作者:杨芳

   〔关键词〕家庭教育;爱;快乐;束缚;自由

  爱,是每个人快乐、健康的源泉;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如何让爱快乐起来,让我们的爱不再沉重,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这是家庭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无原则的物欲满足,孩子失去的是容忍与自制

  他,从小备受宠爱,要什么父母给什么。进入高三后,情绪很不稳定的他开始失眠。他说自己离梦想就一步之遥,而梦想的实现需要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却百般阻挠。原来,高中就要毕业的他,想通过托福考试去国外读书。父母担心儿子娇生惯养,出国后生活上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加之出国读书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无奈的父母一直未能答应他的要求。然而父母把所有的说服工作都做了,孩子只有一个执拗无理的念头:父母不给出国经费,就是想指望他留在国内孝顺他们,为他们养老送终。孩子说到这一点时,表情冷酷而不屑一顾:“他们如此自私。就为了一笔钱,宁可牺牲我的前途,想让我留在他们身边,不可能!”

  我瞠目结舌地慨叹孩子的自私无情,想到了“物极必反”的古训。在“有求必应”“没求就给”中长大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看似很幸福,而实际上,物欲膨胀的他们往往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立即心生怨恨。爱,还有快乐吗?

  二、 过度关注结果,孩子失去的是成长的快乐

  “又快期末考试了,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爸爸妈妈在期中考试后对我的告诫:如果期末考试考不好,你假期别再想……想到我的许多美丽计划会因为一次考试而破灭,我开始厌恶学习,诅咒这该死的考试。”

  许多孩子从读书的那天起,父母就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好的中学,上大学,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学校求学的结果,陶醉在孩子取得的高分和获得的名次上,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快乐与创造的过程。于是一些孩子因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表现不符合父母的期待,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学习生活里,下课的铃声总是比上课的铃声悦耳动听。他的精神寄托不是对学习的渴望,而是对每一个假期的期待。

  这样充满压力的爱,孩子会有多少快乐而言?一个小就没有学会在过程中寻求做事的快乐的人,一个永远在为下一个结果的出现而心身憔悴的人,一个为了满足社会所谓的成功标准,或是迎合父母、家人的期待而无暇顾及内心愿望的人,他的人生会有多少快乐而言?因为一切只为追求结果,已经成为父母从小灌输给他的一个习惯,他的快乐幸福往往只在获得成绩、财富、权力、职位、声望的那一瞬间出现。之后,又是无休止的追求。这也许并不是他内心期许的下一个目标,“自我”的扭曲,“真我”的丧失,一生都在盲目中苦苦追求,生命的快乐从何而来?

  三、“替代生存”,孩子失去的是成长的机会

  有一户农民,家里有几亩地,因为勤劳,生活还比较富裕。每次下地干活耕作时,只要孩子是放学时间,农民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地里和大人一起干活。邻居觉得农民的行为不可思议,说:“你家里就这几亩地,几个大人就可以干完了,为什么还要孩子去干呢?”农民说了一句话发人深思:“我不是在培养庄稼,我是在培养孩子。”

  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这是成长的起点。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失败的教训中纠正自己,调整心灵的图式,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而错过了发展自我、锻炼自我的年龄,那是一生中真正的错误。生活中,我们的妈妈经常会为孩子做除学习以外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早上牙膏挤好,吃饭端到跟前……这样的爱,实际是“替代生存”。 “替代生存”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会生存,使孩子产生依赖,遇事无所适从,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进而陷入空虚、迷茫。这种依赖空虚的泛化会使孩子失去应有的主见和自信。

  在对孩子们讲如何与父母沟通时,我说:你这个周末回去如果能主动亲近父母,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明天,也许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打击时,想到你的成长、进步,再大的委屈,我们的父母也能承受。你就是父母的支柱。我们需要父母,父母一样需要我们。

  但课后,有个孩子问我:“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做任何简单的家务,他们说,那是保姆做的。我从来没为父母做过任何事,我的成绩又不好,我是不是属于不孝顺的孩子?”孩子的迷茫也让我感到一丝茫然。孩子渴望成长,但爸爸妈妈以自认为的“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你听过“破茧成蝶”的故事吗?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天真的孩子十分不忍,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

  “破茧成蝶”就是“替代生存”。而替代生存,会使孩子相信,父母永远会帮助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任何问题,致使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也就无从去体味成长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伴随的欢笑、泪水、苦恼、感动……而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不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酝酿醇厚的吗?

  四、 过度干涉,孩子失去的是心灵的自由

  “妈妈,您知道吗?曾经,您的眼神让我感到幸福、安全。而如今,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您的眼神。当我稍晚些回家,看到您审视的目光,我体会到什么叫‘不做贼也心虚’;当我接到异性同学的电话时,您更是一副‘地方检察官’的模样,恨不得把对方也抓来审讯;我更不喜欢您偷偷摸模翻看我的笔记、日记、书包、钱包,使我觉得自己连惟一的隐私空间都被您所占领。妈妈,我的一切似乎都在您的掌控之中,可为什么您却更不了解女儿了呢?”

  是呀,我们的爱是如此的细致入微,为什么孩子的心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家长们出于一种本能的爱,担心孩子抵挡不了五光十色的诱惑,时时、事事都想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妥当的安排,即便是孩子原有的兴趣爱好也常被家长的功利心所左右,变成了追求名利的手段:对乐器的兴趣变成了考级训练;对外语的兴趣变成了出国的资本;对数学的兴趣成为参赛拿名次的备考,对体育的兴趣变成了为有“特长”上重点学校而拿证书的拼搏。孩子常常成为家长施展“心机”的“傀儡”,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兴趣”应该带来的放飞心灵的快乐。

  孩子就是在父母这把形影不离的“保护伞”中失去了必要的交往的自由、阅读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自我成长的自由,这种束缚心灵的爱,必将塑造出孩子闭锁、狭隘、冷漠、自私的性格。

  家庭教育的错误和配错了药方一样,它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们的爱,到底应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压抑孩子心灵的爱,只能使孩子痛苦而缓慢地爬行。只有当我们的爱成为灌注孩子快乐的源泉时,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舒展,飞翔的羽翼才能不断丰满。这样的爱才是理性的,才是充满智慧与快乐的。

  (稿件编号:110114006)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心理辅导中心,深圳,518108)

  编辑/于 洪 终校/吴九君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