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沟通 >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
时间:2015-08-21 14:59    点击:        作者:王耘 席夫平

    实践表明:人学会自我控制,就是学会自立,自立的必备条件是生活自理。生活自理越早的孩子,心理素质就好。

鲁迅先生说过:“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便是人类的一员。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今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独生子女大多娇惯、溺爱,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总是“快速服务”地满足,时间长了,孩子在十分舒适、顺利的环境里生活惯了,意志情感脆弱,自控力差,生活不能自理,没有自立意识,一旦欲望不能及时满足,就会心理失衡,同时还生出了许多不良行为。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时,父母必须狠心一点。因此,父母为孩子建立一套正确、合理的行为规则,让其从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遵守一些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规则的掌握决定于孩子是否学会了自我控制,即孩子认识到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而且乐于遵守规则。家长不应该围着孩子,要解放孩子,培养孩子从小成为自立的人,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非常必要。

据美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表明:自控力强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阶段其学习成绩高于相同智商孩子20%左右。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早在50年前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就语重心长地奉劝年轻的父母们:“做母亲最好只有一只手。”父母总是以为自己的孩子处于危险的边缘,因而处处指导孩子,以至于孩子时时期待这种照料。父母越是帮助,孩子就充满依附思想,越怀疑自己的能力。

当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时,需要给以照料,做父母的也有这种责任和义务。可是,父母必须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劳动,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许多父母都认为是小事,这是完全不对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都难不住,其将来学习和工作都会富有成效;而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事事都不会做,处处怕困难,这样的孩子不仅将来会受到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悲心理,以至在学习和工作上觉得处处不如人。生活自理是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社会的必备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孩子真正具有自控力,继而具有自立精神。施教者应做到既不能过分溺爱他们,也不能过分突然把孩子“推入”自立状态;既不能过分控制孩子,也不能给他们无限的自由。要让孩子看到能力,充满信心,要随着孩子的发育和成熟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就会充满自信地、急切地渴望长大,越来越多地依靠自己。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不能照料自己的生活,相反,要是父母把毫无心理准备的孩子突然推向自立,就有可能使孩子丧失信心,而回到早期的依附状态。在孩子对承担某些义务有一定准备的条件下,通过承担义务,会使孩子的自立精神十分顺利地发展起来。

施教者过分控制孩子与过分照料孩子一样,会使孩子不能依靠自己,也没有自控力。如果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反对孩子一切富于冒险的活动,就妨碍孩子学会自主。同时,父母不让孩子独立思考,或者不能让孩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按自己的决定行动,那么后来再发现孩子有成长中的障碍,就不足为奇!

过分控制孩子相反的一个极端就是过分放纵孩子,让其在一切事情上自行其事,这与过分控制孩子一样,是错误的教育方法。过分放纵的孩子,极不顺从,惹是生非、固执、难以管束;过分控制的孩子忧虑、过分自我意识、逆来顺受、害羞腼腆,缺乏主动性,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不利。只有父母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才能使真正自控的孩子富于独立性、机敏性,富于创造精神,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旧式的、严厉的纪律及教育方式,能够造就规范的孩子;现代化先进的教育方式能够造就具有独立精神,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孩子。

爱和自立会造就孩子幸福的童年,并为他们未来的幸福铺平道路。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状态,是一种智能投资,为孩子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心理行为基础,使孩子有毅力、有耐心去学习、工作和为人处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