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沟通 > 家长如何在“假期”“网”住孩子
在线阅读
家长如何在“假期”“网”住孩子
时间:2015-05-04 08:43    点击:        作者:王慧君

 寄宿制学校实行定期“放假”制度。这里的“假期”不单单指“寒暑假”,更指平时的“小假”,即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一段时间后可回一次家,每次大概四五天时间。放假了,一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上网问题的博弈也开始了。“放假了,我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电脑了”,代表了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心声。对于孩子放假,许多家长却是左右为难,忧心忡忡:“一放假,孩子就一头钻到电脑网络里。真怕孩子陷在其中拔不出来。”而有的家长干脆一刀切:不仅严格控制上网时间,甚至还切断了家中的宽带网络。对孩子使用电脑网络,家长过于担心于事无补,而坚决禁止也不可取。那么,在“假期”里,孩子如何被家长“网”住,而不是让电脑网络“网”住?笔者认为,家长应该:改变认知,尊重孩子玩游戏的权利;自我提高,在引导教育孩子上掌握主动权;家庭温暖,让孩子回归现实;志同道合,成为孩子的“网友”;丰富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改变认知,尊重孩子玩游戏的权利。现在仍然有许多家长认为网络是祸害,是洪水猛兽,弊远大于利。孩子出现不良问题,厌学、逃学、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动不动就把矛头指向网络,“都是游戏惹的祸”。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公式:缺少自制力的孩子+如魔鬼般的电脑网络=问题孩子。有的家长完全将网络游戏妖魔化。实际上,在信息时代,电脑和网络是每个人现在以及将来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让孩子掌握了互联网络技术,为将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意味着让他站在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上。孙云晓教授明确指出,游戏是青少年天然的伙伴、最亲密的朋友。他认为,电子游戏在视野、内容、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游戏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技能、培养优良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很多事情在现实情况中是不具实验性的,而在游戏中可以完成这一点。孙教授大力倡导要“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为此,家长在认知上要进行改变,不能患“深度近视而要“高瞻远瞩”在对待孩子上网和玩网络游戏问题上,并非让不让上网、让不让玩的问题,而应是怎么上、玩哪些游戏、玩多少时间的问题。

自我提高,在引导教育孩子上掌握主动权。对电脑网络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的家长有很多。很多家长反映为满足孩子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求,家里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网络,但孩子们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聊天玩游戏,做家长的根本不知道,至于哪个网站能上,哪个网站有黄毒,家长们更是不懂。 

孩子沉迷网络,甚至出现成瘾现象,说到底是家长没能正确而有效地给予引导与教育。而这源于很多家长是“网盲”。作为家长,可以不利用网络,但是至少要了解网络文化,这样才能和孩子有共同的交流平台。家长掌握电脑知识,甚至做一个互联网的内行人,倒不是说家长偷偷摸摸地去监控孩子的上网信息,偷窥孩子的隐私,而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浏览,来了解孩子使用电脑网络的情况,从而为增进亲子关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家庭温暖,让孩子回归现实。专家们一致的观点是,孩子沉迷网络是家庭造成的,因为家庭没有给他足够的温暖。孩子沉迷网络,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现在家长们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往往忽视,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关心。为获取某种需要,逃避不良感觉,孩子就到网上寻找慰藉,玩网络游戏,找网友聊天,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

要使孩子回归现实生活,被家长“网”住,作为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不单单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要求,更要在心理上给予关心与支持。不管工作多少忙,家长也要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观点、兴趣爱好。孩子心情不好时,如果孩子愿意说出来,家长就做一个倾听者,耐心地倾听他诉说,而不要显得不耐烦;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只想一个人静一静,那就让他一个人待一待;同时,在不招致孩子反感的情况下,想办法让孩子把不快宣泄出来。孩子快乐的时候,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而不是没有任何“感觉”,否则因得不到应有的回应、肯定,孩子就会转向其他对象,包括网络。在网络使用上,经过自我修炼的家长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看待网络,引导他们适当地使用网络、玩游戏。对于已经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家长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地在平等交流协商的基础上与孩子一起努力,通过制订上网契约、规划网络使用计划、提高自我监督能力等途径,引导孩子走出网瘾的阴影,将他们导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

志同道合,成为孩子的“网友”。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待网络使用问题上,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不能谈到一块儿,势必造成隔阂。家长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上网学习通过网络交流,甚至一起玩网络游戏,成为孩子的网友是被实践证明和专家一致认同的密切亲子关系的有效方法。家长主动地利用网络和孩子进行互动,在互动中更深地把握孩子们成长的脉搏,从而去理解他们的言行,掌握他们的心理,在欧美流行有一句现代格言,叫做“和孩子们一起敲键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位教师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读六年级的孩子对玩游戏很感兴趣,这位教师经常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有时一起玩一玩单人积分游戏,有时玩双人网络游戏。他和孩子成了一对好“玩友”。因为他和孩子有很多共同语言,双方的关系相当融洽。谈到让孩子玩游戏,这位教师起初有些不放心,担心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过,毕竟是教师,这位父亲还是“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理解与支持孩子玩游戏,并给予极大的信任。结果,孩子什么心理话都会给爸爸讲;对事先约定的上网与玩游戏的时间,孩子很遵守;对父亲的劝解,孩子很“听话”。这位朋友还利用网络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劳动教育。他常和孩子玩QQ农场游戏,在玩中引导孩子去感受、体会其中的辛苦,告诉孩子生活中的农场其实比这还要难。还带着孩子回农村老家看家里的农场,让他观察外公外婆如何经营管理的,是如何的辛苦。这些经历,使孩子在亲近农场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每位家长不可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引导教育他,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家长要与孩子“志同道合”、打成一片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自有他们的话语系统、生活方式、活动规律,家长只有读懂它们,走近他们,融入其中,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引起他们的共鸣。家长也才有可能与他们真诚地交流沟通。

丰富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之所以热衷于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内部原因主要是寻求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温暖和关心,改变现有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作为家长,如果硬性地禁止他们去做,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结果会适得其反。对症下药,为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家长要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点,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将孩子注意力转移到丰富多样的活动上。济南大学王本法教授就指出,父母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暑期活动,才是让他们忘掉网游的最好方法。孩子喜欢溜冰,家长就在这方面鼓励和支持他,为他准备应有的装备,抽时间定期陪孩子学习、锻炼,甚至家长自己也学习溜冰,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一举两得。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家长舍得花钱让他去参加培训,并经常关注孩子的进展,时不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有适当地给予奖励。当然,也不是无条件、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得讲究“度”和“量”。

可能有些家长会抱怨,我的孩子除了上网玩游戏,似乎什么兴趣也没有。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孩子是极少见的。“并不是孩子没有兴趣,而是家长缺少发现孩子兴趣的眼睛。”家长与孩子真诚沟通,做个有心人,有意留心,细心观察,不愁发现不了孩子的兴趣点。哪怕孩子真的没有什么爱好,也可以从头开始培养。这可能要花费家长较多的时间,甚至会与工作产生冲突,但与孩子出现网络成瘾、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相比,还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