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调查机构曾经对二十名考生及其家长做跟踪调查,其中十位考生的家长像许多家长一样,对孩子的成绩有所要求和期待,有的甚至以“考不好就不要再进这个家门”相逼。另十位考生的家长则十分放松,对孩子几乎没有太多要求,有的甚至说:“无论你考得怎样,只要正常发挥就好,就算考得不理想,我们照样去旅游……”
考试结果:那些放松的家长,他们的十个孩子中,六位超水平发挥,三位考出了正常水平,只有一位,因身体不适没有答完考卷。而那些对孩子有所要求甚至逼迫的家长,他们的十个孩子中,有五位没有答完,两位答完后,发现明明会的题却答错了,两位说发挥比较正常,另一位则忘记了写名字。
·试后心理恐惧
这组数据说明:影响考试状态的主要因素,并非孩子们的复习质量,而是对考试成绩的担忧。换言之,他们怕考不好,继而形成了“试后心理恐惧”。
研究发现,无论是中、高考,还是参加比赛,对赛后(试后)结果的判断,对选手发挥的影响程度会达到70%以上,这充分说明,试后对考生们的心理压力更大,有考生曾经说过,“我们不怕考试,怕的是考完后家长的盘问,还有就是万一考不好,遭到父母的惩罚和责难。”
近几年来,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患上抑郁或是有自杀倾向的考生并不少见,但据了解,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并非是那种不努力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大都生活在那种父母责难的高压环境下,他们的父母会说:“你考成这个样子,真让我们丢死人了。”还有“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杂种。”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还会对失利的考生拖以拳脚或不给饭吃,有一位母亲当听说孩子考得不理想时,竟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弄得孩子跪在母亲床着抽自己的嘴巴,连说对不起妈妈,自己不想活了……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
在为一位有抑郁倾向的落榜生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问他,人生的终点是哪里。他想了想,说是死亡。我接着问他,“那高考算终点吗?”他说不算,只是人生的一站。我问道:“既然是一站,那你为什么还寻死觅活的?”他回答:“没办法,父母成天把‘烂泥扶不上墙’挂在嘴边……”
我开导他说:“无论父母怎样着急,你要知道,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这一站你可能没能挤上车,但不代表你到不了终点。事实上,到达下一站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换乘自行车,可以步行,可以搭顺风车,当然,也可以等下一趟车,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你没有理由驻足不前。”
他点点头。我想,他或许已经想好了下一步怎么走,但同时,我也知道父母对他的暗示效应。一个孩子在未成年,或在经济未完全独立之前,父母的情绪和语言,几乎占据他/她世界的全部,换言之,一个孩子的未来的全部世界,绝大部分是父母缔造的,包括对成败的态度,以及创业精神和调整能力等。而高考作为孩子的第一次大考,父母对其成败的态度,将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第一次实质性认知。
·志愿之阴影
在南方某地,当一位父亲得知儿子没考上一类本时,便强迫儿子不许上二类本,儿子取回二类本科的录取通知书时,被父亲撕掉,并贬损儿子不思进取,给他们祖上丢人……就这样,孩子一连考了三年,最终考得筋疲力尽,而且成绩越来越差,父亲无奈,只好默认儿子上了一所普通院校的大专,但对这个男生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表现之一,就是每年一到夏天(高考那几天前后),他就莫名地紧张、发作。后来到了单位,专门跟领导对着干,原因就是在提薪升职时,领导也会考虑学历,因此他的事业连连受挫,最终辞职,宅在家里,因为他一出门找工作,当填表填到学历一栏时,他就感到无地自容。
还有一个女生,当分数线下来之后,父母估计她能考上一所省医学院,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求她按他们的意愿填写,可女生想学金融,于是父母与她展开了拉锯战,几个回合下来,女儿终于敌不过父母,填报了那所医学院,而且被录取。然而仅过了两年,女生因成绩差而被校方连续警告,几乎劝退。父母于是责怪女儿没有毅力,缺乏理想。可女儿其实就是在以自毁前途的方式反抗父母的强迫和替代。
曾经与一位律师朋友交谈,他说他其实最想学的是艺术,可父亲强令他报考法律专业。无奈,他执行了父亲的命令,可那个艺术梦始终挥之不去,搞得他特别抱怨父亲,也责怪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坚持。所以至今,他在律师界毫无建树,却买了一堆世界四大男高音的光盘听个没完!
——平安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