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事之窗 > 精选文章 > 中职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中职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12-05-09 10:37    点击:        作者:陈峻殊

中职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陈峻殊

2012年第四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群体性事件;班主任工作

  中职学校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指有正规的结构,为实现教育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群体,如班级、寝室。非正式群体则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如来自同一生源地区的老乡会,个性相似、兴趣相投的朋友会。在校园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以班、寝室或生源地区为群体而进行。
  一、引发群体性事原因
  1. 从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1)独立意识
  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受到老师、家长的约束,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存在逆反心理,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愿意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
  (2)自控能力
  学生好胜心强,情绪易急躁,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差。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情绪失控,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3)分辨是非能力
  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制意识淡漠,没有社会责任感。由于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能采取办法妥善解决,易做傻事,违反校规校纪,甚至国家法律法规。
  (4)同龄人的影响
  学生重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形象,渴望被同龄群体接受并认可。许多中职学校学生住校,但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对环境表现出极度不适应,内心脆弱,有较强的孤独感。同病相怜的处境使他们彼此理解,在同龄群体中更易受到相互影响。
  (5)异性的交往
  学生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渴望了解对方、接近对方,希望对方注意自己、喜欢自己。男女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吸引,这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但由于年龄、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学生对情感、人生的真正涵义缺乏深入理解,不知道如何正视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情感,内心强烈的冲突,会给学生精神造成很大压力,以致于影响学习和自身发展。
  2.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
  (1)从众
  著名的阿希实验证明了从众心理的存在,个体意见在群体中会受到多数人意见的影响,个体的意志或行为会符合多数人的意志或行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主见,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人云亦云,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人生活在社会里,往往会给自己一个自我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当看到周围许多人都参与了同一件事,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因为害怕被排斥,被孤立,就加入到群体中去。
  我所带的班级曾经发生过这样一次群体性事件:学校要求调换寝室,学生心情都不太愉快,上晚自习时因为外班学生会干部记错了一位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便借此发泄不满情绪,到了下晚自习的时候,几乎演变为全班男生与该学生会干部所在班级之间的矛盾。因处理得当,事件未产生严重后果。事后调查时,一些学生根本说不清当时为什么要冲出教室,只说是因为周围同学都这样做了。
  (2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意识,失去个体感,淹没在群体中。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责任意识明显丧失,常常做出违反社会准则的事情。群体的暴力事件与去个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俗话说人多胆子壮”“恃众好逞强当他人做出过激行为时,同伴非常容易受到感染,争相模仿,表现自己的勇敢行为。参与者认为人人都有份,人人有责,法不责众,不必过分担心行为后果,从而更加胆大妄为,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
  (3)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当个体处于某种环境之中时,就会受到环境的同化,环境给予的心理暗示会让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去学习。
  今年春天的一个早晨,班上某个寝室的学生相继来请病假,经过详细询问,了解到真实情况。最初是一名学生的睡眠出现问题,出现鬼压床现象,而他的痛苦描述,使寝室中其他学生得到心理暗示,先后出现同样的症状,越说越可怕,严重影响到正常睡眠,有的学生甚至要求更换寝室,有的学生则提出请假回家。心理教师及时给学生以正确解释及辅导,鬼压床风波很快平息下来。
  在前面提到的两个案例中,心理暗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从家庭及社会因素分析
  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溺爱与呵护,心理及情感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锻炼,没有经受过任何生活磨砺。一方面表现为对住宿生活的恐惧,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另一方面表现为做事缺少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同学间经常因小事发生摩擦。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亲或离异家庭,容易产生自卑感、被遗弃、怨恨等消极情绪。面对负面情绪,不能及时有效调节、排解,就会在内心积压,一旦因小事点燃情绪的导火索,就会引发严重后果。
  网络的普及,使学生通过上网很容易接触到暴力等社会的负面信息。学生分辨是非能力有限,不能对错误的行为及现象进行判断;学生法制观念淡漠,不懂法,这也是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容易造成严重后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途径
  1.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及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已经在许多学校开展,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心理问题诱发的学生群体事件扼杀在萌芽中。心理教师和班主任都应积极地为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互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适应,学习助人并在其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我校已成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工系实习与研究基地,每年暑假首师大都有教授及研究生亲临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收效。
  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如何与异性交往敏感话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面对并接受内心情感,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把握交往的尺度,解决交往的困惑。
  在面对群情激动和愤怒的场景时,一方面告诉学生应该尽早走开,脱离可能变得疯狂而被卷入的现场,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自我暗示的积极作用,即自觉地诱发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使其保持稳定,从而改变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当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特别激动、控制不住的时候,可采取言语暗示:不要做冲动的牺牲品”“过一会儿再来应付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冲动是魔鬼等,鼓励自己克制冲动。
  班主任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等沟通平台,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 进行家教指导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聘请家教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并就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建立联系平台,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体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让学校教育获得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让育人成为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班主任作为联系学生、家长与学校的主渠道,应该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班主任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做好沟通工作。
  3. 开展普法教育
  学校加强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宣传,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普法知识节目,聘请法律专家开展普法知识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代表参观少管所,让学生谈感受写体会。号召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不做一时冲动的魔鬼。
  今年我校组织学生干部参观武警战士训练基地,战士们严格刻苦的训练精神与保卫和平生活的责任感、使命感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许多学生的参观感受。
  4. 加强班集体建设
  应努力提高班级凝聚力,让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自豪地成为集体的主人。重视班级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充分发挥班委会的核心作用,面对班级出现的问题,班委会必须坚持正确的声音,从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态度。
  帮助学生,尤其是新生尽快适应环境,从而更好地与集体融合,与周围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班级中出现的同学矛盾及热点问题,我班先后组织召开了集体与我”“禁烟从我做起”“做诚实守信的电校人”“人人动手净化校园环境”“建立和谐校园,做文明的中职生等主题班会。学生们自编自演小品,使班会主题更鲜明,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幽默诙谐的表演、鲜活生动的事例、发人深省的寓意使得每次班会既充满欢笑和掌声,又留下感动和启示。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教育学生懂得宽容、诚信、自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能使学生在文明和谐、宽容理解、充满生机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心境愉悦。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北京,102202。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