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考试心理 > 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对策探析
在线阅读
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对策探析
时间:2016-03-15 14:20    点击:        作者:张丽华 曲雪 尹小磊

  〔摘要〕考试焦虑是在一定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考试焦虑给其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心理特性和人际关系等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本文从认知调整、情绪放松以及社会支持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对策

  一、 考试焦虑概述

  (一)内涵

  自二十世纪有关考试焦虑(test anxiety)的研究开始,对于考试焦虑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界定:Sarason (1990)提出考试焦虑是学生在评价情境中,易于产生威胁性的知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预期失败的归因以及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唤醒;Spielberger (1976,1995)指出考试焦虑是个体在评价情境中对广泛的情境的担心而产生的紧张、无序、心理唤醒的反应,并与具体情境紧密相连;郑日昌(1998)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综上,考试焦虑的要素包括:(1)由考试引起的一系列具体情境;(2)个体在情境中体验到威胁、紧张、担忧等消极情绪;(3)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和特定的行为表现。

  (二)成分与程度划分

  考试焦虑作为一种特殊及复杂的情绪反应,包括认知、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是以担忧为特征、由消极评价形成的意识体验,是对即将面临的或预期评价性事件的担心和忧虑,如自我责备、担心所剩时间不够;生理唤醒成分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即交感性的生理唤醒,如呼吸加剧;行为表现成分是由防御或逃避引发的特定行为,如胡乱答卷。缺乏学习和考试技能、延迟行为、回避和逃避行为是三种典型的考试焦虑行为。

  根据考试焦虑三种成分的体验强度,以及持续时间长短和危害程度,可将考试焦虑由轻到重划分为四个程度:镇定状态、轻度、中度及重度焦虑状态。其中,后两者对考试成绩和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轻度考试焦虑则对考试水平和能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有利于学生应试和提升考试成绩。

  (三)测量工具

  随着考试焦虑研究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国内外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也应运而生。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由Irwin G.Sarason1978年编制而成,它是在早期Mandler和Sarason的考试焦虑问卷(Test Anxiety Questionnaire,TAQ)和Sarason曾推出的旧版TAS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形成的,直至1981年的TAS修订版,该量表适用于大、中学生群体,包括37个项目,采用1-0级评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重测信度。我国学者王才康(1999)翻译并修订了中文版TA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是由Charles Spielberger等人1977年编制,1983年修订。问卷包括两个分量表,即状态焦虑问卷(S-AI)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前者描述一种不愉快的短期的焦虑情绪体验,如紧张、忧虑等;后者则体现一种具有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是人格特征的表现。每个分量表包括20个项目,共40个项目,采用1-4级评分。由于STAI可以有效区分并测量出不同性质的焦虑情绪,因此得到了普遍认可。

  考试焦虑诊断量表(Test Anxiety Test),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我国郑日昌教授专门为中学生编制的考试焦虑测量工具,该量表主要考察被试考试焦虑的来源,包括33个项目,采用Likert4点计分方式,分数范围在0~99分之间,总得分0~24分为无焦虑,25~49分为轻度焦虑,50~74分为中度焦虑,75~99分为重度焦虑。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经验证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二、 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过度的考试焦虑影响着部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国内外心理学者着重于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试图从不同视角或研究领域来解读考试焦虑。从大量研究中发现,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来源于个体内外部,其中,个体的内在因素通常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如自尊和人格特征,而个体的外在因素,如人际关系和环境等也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情绪。

  (一)自尊与考试焦虑

  作为自我系统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自尊(self-esteem)对个体的情绪情感、动机行为、社会化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力,标志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尚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在担负学业重任的时候,难免受到有关自我价值的评价与体验的影响。

  在大量实证基础上,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自尊的研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自尊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即低自尊水平的学生更容易体验高水平的考试焦虑。Newbegin和Owens(1996)对276名青少年的焦虑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自尊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我国白学军、李芳(2006)、刘金同(2006)等多个研究证实了相同的结论。韩慧敏(2008)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和自尊结构关系时发现,不同的自尊结构会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考试焦虑形式:初中生自我报告考试焦虑与外显自尊存在负相关,非言语考试焦虑与内隐自尊存在负相关。相关研究分析得出,高自尊个体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较高的自信,同时外界的社会支持使他们更加确信自己的能力,即使失败,也会启用不同的防御机制以维护自尊。Becker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指出:自尊是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具有缓解和减少焦虑的功能,从而保证个体的生存发展。揭示了高自尊个体比低自尊个体体验更少焦虑的原因。

  (二)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

  人格(personality)指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包含气质、性格和认知方式等。面对考试,并非所有学生都会产生焦虑情绪,这与他们不同的人格特征有关。

  Vink等人(2003)指出人格特征可以预测焦虑性行为,例如情绪性。Middeldorp(2005)研究得出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都有显著相关。以上结论在刘小东(2009)和孙月吉(2010)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即中学生考试焦虑与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相关,考试焦虑与情绪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存在显著负相关。韩磊等人(2006) 通过对16人格因素和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发现,稳定性、怀疑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是影响青少年考试焦虑的重要人格因素。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与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也很丰富:对考试结果的认识、对以往成功经验的认识和评价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对干扰和压力程度的认识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场依存型学生比场独立型学生易体验到考试焦虑,右脑认知个体比左脑认知个体有较高的焦虑水平。

  (三)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和环境时用以维持心理平衡的方式和手段,它减少了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个体保持自我内部的统一。个体体验的考试焦虑程度不同源自于其采用的应对方式不同。

  Kondo(1997)认为个体在缓解应试焦虑时采取的行为与其认知、情感和应对策略有关,以下五种方式通常被用来降低焦虑水平:积极的思维、放松、充分的准备、接受或顺从以及集中精神。Ferda Avsan(2001)研究显示,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理想化等存在显著正相关。王震宇(2009)研究还发现,中学生人格特征中的问题解决、求助应付因子与考试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姚荣(2010)的研究也揭示了高中生考试焦虑与成熟型应对方式的负相关关系,与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的正相关关系,且后者男生居多。总之,高考试焦虑学生通常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低考试焦虑学生则通常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另外,有些应对方式虽然可以缓解焦虑,但效用却是暂时性的,例如回避,而有效的问题解决会切实降低焦虑水平,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四)人际关系与考试焦虑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与学校和社会大环境形成的关联,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考试焦虑就是其一。

  Sarason强调家长的负面评价是个体在儿童期形成并发展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亲子沟通中的问题解决可以有效地正向预测高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家庭矛盾和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都会增加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孟宪鹏(2004)在研究中发现,考试焦虑与教师对成绩关注程度高、管理严格、教学能力低,不良师生关系,不良同学关系,易受干扰的学校学习环境呈显著正相关。张保(2009)等人的研究显示,高考试焦虑个体有较高的社会比较倾向,有这种倾向的个体会在同伴中进行比较而更容易体验焦虑。Pillips早期就曾提出以改变学校环境来减少学生的考试焦虑,例如学校减少外部评估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强大的社会支持和安全感,使其获得更多的积极性自我评价,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三、 应对考试焦虑的策略

  有关考试焦虑的研究颇多,目的只有一个,缓解或者排除它,切实解决中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通过对多方观点和结论的分析,结合考试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应对考试焦虑的策略和建议。

  (一)调整认知,端正心态

  心理学认为认知影响着情绪和行为,考试焦虑即由学生对考试本身在认知上的歪曲而引发的不良情绪体验,它主要源于一些不合理信念,如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等。因此,调整认知、平和心态是预防和缓解考试焦虑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首先,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最常用方式,学生应注意选择适合自身的复习方法,以确保考试时正常发挥,考试结果只反映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即使它具有一定判定作用,也不能因此否定自己。其次,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人的潜意识不能区分现实与幻想,易接受情绪的支配。正面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使潜意识调动所有的能力帮助人们达到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心里多鼓励自己:“我可以的”“考试会很成功”,考试时便不会过度紧张了。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合理担忧作斗争。如整理归纳自己的所有担忧,将其明确化、具体化并按程度排列;运用有效途径将不合理担忧合理化,缓解并排除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表现。

  (二)放松训练,缓解焦虑

  焦虑情绪最明显的表现即紧张不安、担忧不已,放松训练则可有效控制和缓解之。二十世纪初,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就已经开始使用积极的想象来应对焦虑症状,缓解紧张。放松训练的种类很多:全身肌肉渐进放松、腹式呼吸法、想象图像放松、音乐舒缓放松、自我催眠等。分心法是另外一种与放松法有相同作用的方法,主要是引导当事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切断焦虑的“燃料”,“减速”或“停止”焦虑。户外休闲活动是效果不错的方式,如有氧运动、郊游散步、游戏竞赛等。对中学生来说,肢体性非脑力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放松、排解焦虑,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全方面地发展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多方配合,关爱支持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目前部分父母为孩子设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却忽视了孩子基础的夯实和成长的需要,训斥和责骂只能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体验更多的焦虑情绪。青少年需要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得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需要的是情感支持和心灵上的守护,父母应当引导他们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鼓励他们,为他们营造成长途中坚实的营寨,让孩子充满自信、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教师是“授人以渔”的特殊职业,教师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传授其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应关注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指导学生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不仅仅用分数衡量学生,避免营造出“成绩决定一切”的不良学习环境。学校应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上加大力度,开设兴趣小组,增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设和谐、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1YJA190023)。

  主要参考文献:

  [1]Sarason I G, Sarason B R, Pierce G R. Anxiety and the passage of tim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0 (1):102-109.

  [2]Spielberger C D, Vagg P R. Test anxiety:A transactional process. Test anxiety:Theor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1995.

  [3]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4]田宝,郭德俊.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差异模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5]韩慧敏.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Newbegin I, Owens A. Self-esteem and anxiety in secondary school achievement [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6(3).

  [7]张丽华.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8]孙月吉.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影响因素的径路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2).

  [9]Kondo D S.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test anxiety [J].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1997, (10):203-215.

  [10]姚荣.高中生人格特质、成就目标、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D].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2. 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三中学,大连,116021)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